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自尊水平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状况,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河南省某3所大学8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筛选出网络成瘾大学生48名设为成瘾组,抽取一般资料与成瘾组相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60名设为非成瘾组。对两组大学生采用自我和谐量表、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8%,男生发生率为12.41%,女生为2.1%,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χ^2=37.23,P〈0.01)。网络成瘾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分量表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0.01),自尊量表总分显著低于非成瘾组(P〈0.05);自我和谐量表自我灵活、自我刻板分量表分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与非成瘾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自我和谐、自尊水平密切相关,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行为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将120名≤18a的青少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以自尊、自信、人际关系、压力应对,以及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进行干预,40min.1次.w-1,共干预4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与本干预无关的课程。干预前后采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t=2.781,P<0.01);干预后两组间自编问卷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635,P<0.05)。自尊量表评分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两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普遍提高,对照组多项因子回答正确率普遍降低。结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高危人群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对网络成瘾问题的认识和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成瘾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方面,从而对大众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互联网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当它达到成瘾的程度,就像吸毒、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一样时,就称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虚拟、娱乐和没有国界等功能,因而受到了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多数人的青睐.如网上通讯、网上购物、在线阅读和信息查找以及聊天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2009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到该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居全球第一,从网民的分布看.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现有的网民总数中,大学生占60%以上,10%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倾向。IAD是指对网络的病态使用,是网络技术下的一种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5.
汪传宝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63-165
目的:分析近10年来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的文献,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internet addiction,cause”,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研究。②网络成瘾的现状研究。无论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及双盲法。排除文献中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0篇,按上述标准纳入21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 资料综合:机体某些生化因素会导致某些个体对成瘾的易感性,如脑化学失衡以及神经递质,包括染色体、激素及某些控制大脑活动或其他神经系统活动的化学物质或神经递质的过剩或缺乏;人格因素、认知一行为因素、心理动力学因素、社会支持、个体需要等心理因素也可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接受现代高等教育,自主意识又非常强烈,在文化品位上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网络正他们所需要的符合时代潮流、含有较高知识信息的新事物。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往往是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因素有待确定,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上通讯、网上购物、网上阅读和信息查找以及聊天等越来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据200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人,绝对数占世界网民较大比重。在这些网民中,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达100%。网络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便利而且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也给人们巨大的诱惑。近些年来网络成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所带来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工作和卫生问题专家普遍关注,尤其那些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学生,作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网络成瘾带来的种种问题与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本就近年来网络成瘾以及对当今大学生学习健康等影响作一简单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尊水平状况,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河南省某3所大学8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筛选出网络成瘾大学生48名设为成瘾组,抽取一般资料与成瘾组相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60名设为非成瘾组。对上述两组大学生采用成就动机量表评定其成就动机状况,自尊量表评定其自尊水平,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8%,男生发生率为12.41%,女生为2.1%,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Χ^2=37.23,P〈0.01)。网络成瘾大学生成就动机量表的追求成功动机分量表分及结果成就动机分均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而避免失败动机分量表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自尊量表总分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P〈0.05)。结论网络成瘾与否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尊水平密切相关,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显得越来越突出。有报道显示,我国约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此问题已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因此,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危害。鉴于此,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认为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应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学校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抓好校园网的建设,以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而日益凸现出来,目前国内的研究尚不多见。目的: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行为特点,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提供科学数据。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现况调查。单位:一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对象:于2003-11/2004-02分别在山西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调查在校大学生510人。方法: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及自编的大学生上网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山西省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510名本科生进行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②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的比较。结果:山西省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网络成瘾者男性(29人)多于女性(3人),成瘾者每周上网时间[(18.59&;#177;16.12)h]显著大于非成瘾者[(5.61&;#177;5.64)h](P&;lt;0.00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每月上网费用、经常上网地点、认为上网有无负面影响、父母对其使用网络功能是否了解、上网的目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01),在上网历史及使用网络功能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较高,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上网行为特点方面存在差异,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患者就医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患就医心理状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根据就医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观察比较护理前后高校学生就医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高校学生患就医心态有自负心理,侥幸心理,好强心理,怀疑心理,对抗心理,心理护理前后有显差异(P<0.01)。结论:加强心理护理能改善高校学生就医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方法对176名大学生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总分与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抑郁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焦虑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O.05或0.01)。结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干预学生考试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对529名医学院校二年级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水平的普测,从得分≥12分的学生中随机抽取80名,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实验组应用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中的焦虑治疗程序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12次,30min.次-1,2次.w-1,并于治疗6w末进行考试焦虑量表的复测。结果考试焦虑发生率为49.43%。生物反馈治疗干预6w末实验组男女生焦虑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但平均焦虑水平仍然>12分。干预前后两组考试焦虑量表评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降低个体的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4.
A brief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317 first-year students at Wisconsin's two medical schools to assess their attitudes about cancer pain prior to their entry into medical school. Although the students had a realistic perspective of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cancer pain, they displayed a number of negative attitudes that if unchanged would contribute to future inadequate pain treatment. Students (a) greatly exaggerated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addic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opioid analgesics, (b) inappropriately timed maximal analgesic therapy to the duration of life expectancy, (c) felt that a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currently receive adequate or excessive analgesic therapy, and (d) believed that increasing pain was invariab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tolerance rather than to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Curricular efforts need to be directed at bringing about changes in students' negative attitudes about cancer pain and it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Background: Addiction has been reported as a major 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 in people of different strata and education levels in all countrie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predict addiction potential based on sensation-seeking,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and assertiveness in students.

Methods: The present correl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018 on a statistical population comprising all the students of the School of Medicine in Kermanshah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Kermanshah, Iran. 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200 subjects. The data collection tools included the sensation-seeking scale, the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questionnaire, the assertion inventory and the addiction potential scale.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in SPSS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nalyzing the findings showed the total scores of addiction potential and active addiction potential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sensation-seeking and neg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Conclusions: Given the role of sensation-seeking,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and assertiveness in addiction potential, university authorities are recommended to hold workshops and seminars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conducive to addiction.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substance use》2013,18(3):268-273
Abstract

Introductio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examined correlate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a sample of 139 current and former drug users from three types of settings in Slovakia (1 needle-exchange program, 1 twelve-week inpatient treatment and 14 long-term therapeutic communities).

Methods: The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IP-32) was correlated with selecte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for example, social support, impulsivity, anxiety and the drug abuse screening test.

Result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current and former drug users with respect to their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ertai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trusiveness) tended to be lower, while social resources (affectionate support) were higher in current versus former users. Social suppor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isky injecting practices among injectors.

Conclusi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mong drug users and drug-free populations seem to be of enduring nature and their measurement remains a complex issue. As the findings suggest, addiction can be best understood by studying psychosocial along with biomedical factor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problems, of current drug users as they may differ from treated use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eplau人际关系模式在实习护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Peplau人际关系模式中认识期、确认期、进展期、解决期4个阶段对护生进行管理,并对实施与未实施人际关系模式护生实习成绩及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评价进行对比。结果实施人际关系模式的护生实习成绩及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评价均高于未实施组(P〈0.01或P〈0.05)。结论Peplau人际关系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临床带教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实习护生的理论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带教老师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武洁琼 《护理研究》2007,21(20):1866-1867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其在性别、年级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将561名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学习、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咨询较多的问题;因学习问题来访的女生高于男生;在学习、人际关系、自我意识问题上,低年级来访比例高于高年级。[结论]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年级间性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武洁琼 《护理研究》2007,21(7):1866-1867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其在性别、年级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将561名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学习、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咨询较多的问题;因学习问题来访的女生高于男生;在学习、人际关系、自我意识问题上,低年级来访比例高于高年级。[结论]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年级间性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