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宝柱  赵军 《天津医药》2012,40(2):172-173
鞘内注入阿片类药物可直接经脑脊液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 阻断C纤维和Aδ纤维,减少脊髓后角神经元的传入冲动达到镇痛目的[1]。鞘内注入吗啡复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已确切,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鞘内注入吗啡复合芬太尼行超前镇痛的适宜剂量组合及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改变吗啡骨架合成麻醉性镇痛药的报道已很多,就其结构活性研究成果发现,具天然吗啡相同的R~((-))这一立体特异性,确认了它们有强力的镇痛活性.麻醉性镇痛药设想有特异结合能的阿片受体,1973年已被实验证实脑内存在。但其分布不均一,在调节痛觉深部的脊髓后角,兰斑核,三叉神经下行核的罗氏胶质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高密度地存在阿片受体。有关阿片受体的内在性活性物质,已从一组含多肽哺乳动物的脑、下垂体分离出两种脑啡肽(蛋-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及β-内啡肽的单体.从类阿片肽的发现推测可能存在调节内在性疼痛的机能,为阐明其生理作用,佐藤应用电生理学实验,从外部给予类阿片肽,就镇痛作用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T细胞死亡相关基因8(T celldeath-associated gene 8,TDAG8)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骨癌痛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脊髓TDAG8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将Walker256肿瘤细胞接种在大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内建立骨癌痛模型。观察接种肿瘤前后大鼠机械缩爪反射阈值(paw withdrawl threshould,PWT)和脊髓TDAG8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痛觉过敏形成后鞘内注射TDAG8的siRNA对大鼠PWT和脊髓TDAG8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接种肿瘤后6~18 d,PWT明显下降(P<0.01),脊髓TDAG8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siRNA的骨癌痛大鼠,其PWT明显增高(P<0.05),脊髓TDAG8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脊髓部位的TDAG8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和发展,鞘内注射其siRNA可以通过干扰脊髓TDAG8的表达而具有疼痛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吕兴业 《河北医药》2011,33(17):2568-2572
目的通过改变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C,PKC)的活性观察其对甲醛炎性痛及痛觉过敏时大鼠脊髓后角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尤其是对诱生型NOS(induciable NOS,iNOS)的影响,以探讨在该过程中PK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54只分为9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甲醛12h组、甲醛24h组、甲醛12h加0.9%氯化钠溶液组、甲醛24h加0.9%氯化钠溶液组、甲醛12h加佛波醇脂(PMA)组、甲醛24h加PMA组、甲醛12h加灯盏花素乙(CH)组和甲醛24h加CH组。先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然后分别于注射甲醛后12,24h将大鼠麻醉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后角i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及染色深度,以探讨PKC对NOS的影响。结果与甲醛12h组比较。甲醛12h加PMA组iN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染色也明显加深(P〈0.01);甲醛12h加CH组iN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染色明显变浅(P〈0.01)。同时产生相应的行为痛觉过敏变化。结论鞘内注射PKC兴奋剂PMA能显著增加L5脊髓后角神经元NOS的活性;鞘内注射PKC抑制剂CH能显著抑制L5脊髓后角神经元iNOS的活性。在甲醛炎性痛及痛觉过敏中,脊髓后角iNOS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PKC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探讨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对Mu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介导的神经元保护效果。通过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和选择性Mu阿片受体拮抗剂GSK1521498对Mu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介导的神经元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以及REM-PCL干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脊髓保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REM-PCL组(RP组,0.1 mg·kg-1)和REM-PCL+ GSK1521498组(RG组,0.1 mg·kg-1REM-PCL+1 mg·kg-1GSK1521498),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分别于阻断前、再灌注15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60 min及再灌注24 h监测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和MEP变化。再灌注24 h神经行为学评定后取脊髓组织检测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运动诱发电位可准确反映SCIRI程度。C和RG组血清NSE浓度明显增加而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MEP和脊髓灰质病理损害严重(P<0.01)。RP组血清NSE浓度明显降低而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MEP和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和RG组(P<0.01),神经行为学评分恢复迅速(P<0.01)。结论:SCIRI能导致脊髓电生理功能损害,应用REM-PCL可以通过激活Mu阿片受体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髓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或CCL2)在骨癌痛大鼠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大鼠胫骨骨髓腔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观测造模前、后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并观察造模后d 10~12,鞘内给予MCP-1中和抗体对大鼠Von Frey阈值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ox-42)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种瘤后6~12 d,机械性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进行性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鞘内给予MCP-1中和抗体后,脊髓ox-4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on Frey阈值的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鼠鞘内注射MCP-1中和抗体缓解骨癌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7.
吗啡是麻醉性镇痛药的经典代表,它是阿片(opium)的天然生物碱,1803年由Serturner首次从阿片中分离出来,1925年由Gulland和Robinson确定其化学结构。吗啡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很广,可作为术前用药、麻醉辅助用药、复合全麻的主药,以及用于术后镇痛。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opioidreceptors)。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substantiagelatinosa)等。1975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体内有几种内源性阿片样肽(β一内啡肽、亮啡肽、…  相似文献   

8.
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对骨癌痛小鼠疼痛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米诺环素(minocycline,MC)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对骨癌痛维持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跟骨癌痛模型,♂C3H/He小鼠42只,随机分为3组(n=14),sarcoma+PBS(phosphatebuffered saline)组和sarcoma+MC组行小鼠跟骨癌痛模型制作,跟骨内注射肿瘤细胞;sham+PBS组行假手术,跟骨内注射PBS。造模后11天(post-implantation day11,PID11),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sham+PBS组和sarcoma+PBS组单次鞘内注射MC溶媒(PBS 5μl),sarcoma+MC组单次鞘内注射MC(1 nmol,5μl)。各组分别在鞘内注射前、注射后0.5、1、2、4、8、24 h测定机械性痛觉超敏、冷痛觉过敏。各组剩余4只小鼠在PID12鞘内注射后1 h行非伤害性触摸右侧足底90min,分析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骨癌痛导致小鼠机械性痛阈和冷痛阈降低,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上调;单次鞘内注射MC能暂时提高小鼠疼痛阈值,并抑制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对骨癌痛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脊髓背角PKC在慢性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抑制剂和激动剂对痛觉超敏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小鼠后趾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炎性疼痛模型;鞘内给予PKC抑制剂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CHE)或激动剂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前后,测定小鼠缩足阈值;随后立即分离脊髓背角,免疫印迹法检测NMDA(N-methyl-D-aspartate)型谷氨酸受体的突触表达。结果 PKC抑制剂CHE在缓解炎性痛觉超敏的同时,明显翻转脊髓NMDA受体NR2B亚基的突触表达亢进;而正常小鼠鞘内给予PKC激动剂PMA,可模拟CFA的效应,即:诱发痛觉超敏,并特异性增加NR2B亚基的突触含量。结论 PKC通过调节脊髓NMDA受体NR2B亚基的突触表达,参与炎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脊髓小电导钙离子激活钾通道(small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SK通道)激活后对小鼠吗啡所致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用♂C57BL6/N小鼠,建立吗啡痛觉过敏模型,鞘内注射SK通道激活剂1-EBIO后,测量小鼠热甩尾潜伏期(tai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内脏痛阈的变化。结果吗啡痛觉过敏模型小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相比,热甩尾潜伏期、机械缩足阈值和内脏痛阈均降低;而鞘内注射SK通道激活剂1-EBIO后,与给药前相比,小鼠的痛阈热甩尾潜伏期,机械缩足阈值和内脏痛阈均升高;吗啡模型组小鼠的脊髓SK2膜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给予1-EBIO后,脊髓SK2膜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结论脊髓SK通道参与小鼠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钠通道抑制剂619C89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大鼠的痛阈、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av1.8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痛觉过敏组(H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30μL生理盐水)、钠通道抑制剂组(I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619C895μg/30μL)。S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各组开胸后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 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各组手术前均于L_(5-6)鞘内置管并连续注射3 d。术后1、3、5、7、14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阈;取第4~6节腰段脊髓,采用免疫双荧光法观察背角神经元状态及其Nav1.8的表达,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av1.8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各观察点(尤以第7天为著)H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损伤后7 d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增加(P<0.05);I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降低(P<0.05)。免疫双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后7 d,H组大鼠脊髓背角Nav1.8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主要表达在NeuN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的胞浆中;且与S组相比,H组中NeuN/Nav1.8双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I组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通过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石钊  陈怡  于泳浩 《临床医药实践》2009,(3Z):1503-1505
目的:以慢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为基础,通过鞘内给与吗啡时间的不同,观察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水平变化,以阐述阿片耐受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盐水组(S组)鞘内注入20ul生理盐水1d;吗啡1d组(M1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1d;吗啡3d组(M3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3d;吗啡5d组(M5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35;吗啡7d组(M7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7d。各组于注药后完毕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并取脊髓腰4-5节段,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结果:随着吗啡应用时间的延长,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逐渐下降(P<0.05);缩脚潜伏期减少(P<0.05)。结论:形成关节炎吗啡耐受的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变化随着吗啡应用时间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痛稳素(nocistatin,NST)在疼痛传导和调控中的作用目前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本研究观察鞘内注射NST对甲醛致痛大鼠脊髓PKC与NMDA受体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NST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4.
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对炎性痛敏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对致炎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右后爪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50μl致炎模型。测定给予CFA或Fc前后大鼠机械性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爪潜伏期(TWL)。免疫组化分析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的表达。结果大鼠皮下注射CFA24h后出现明显的炎性痛敏,鞘内注射Fc后4,6,8,10,12h,与CFA组大鼠比较,大鼠MWT明显提高(P<0.01),TWL明显延长(P<0.01)。鞘内注射Fc6h后,降低脊髓背角GFAP和OX-42表达。结论脊髓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炎性痛敏的发生和维持,氟代柠檬酸可能通过抑制其生物活性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P物质 (SP)拮抗剂spantide { [D Arg1,D Trp7,9,Leu11] substanceP}对炎性痛大鼠L5节段脊髓后角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和腰膨大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痛及痛过敏时脊髓NOS表达和NO生成增多的机制。方法 大鼠右后掌足底皮下注射 5 %甲醛 0 .2mL诱发炎性痛及痛过敏 ,NADPH d组化法观察脊髓后角NOS表达的变化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的变化。结果 皮下注射甲醛 2 4h后 ,双侧L5节段脊髓后角NOS表达及腰膨大部位NO生成明显增加 ;注射甲醛前 5min鞘内注射spantide (5 μg ,10 μL) ,则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NOS表达及NO生成增加。结论 初级传入末梢释放的SP在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时脊髓NOS表达及NO生成增多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寻找可直接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方法 ,优选出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方案。方法暴露大鼠L2-3脊髓后,于脊髓内注射0.5%布比卡因,评价大鼠行为学改变及脊髓形态学改变。观察并记录大鼠后肢行为学改变及脊髓神经元和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评估脊髓损伤程度。结果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相比,布比卡因注射组(观察组)大鼠脊髓损伤,表现为术后大鼠BBB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E染色可见脊髓神经元出现空泡变性及液化坏死。结论应用腰麻针进行大鼠脊髓穿刺并注射布比卡因的大鼠动物模型,具有稳定可控的脊髓损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儿童脊髓低位栓系和非栓系儿童腰骶角MRI大小,研究儿童脊髓低位栓系中腰骶角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测量201例脊髓低位栓系患儿和207例非栓系同龄儿童的腰骶角大小,2组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将低位组和对照组各分为5个年龄段(0~12、13~36、37~72、73~120、>120个月),各年龄段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脊髓栓系各类型腰骶角大小差异.结果 2组腰骶角大小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2组间腰骶角大小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3~36月年龄段低位组腰骶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中,有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脂肪膨出类型的腰骶角大小与无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脂肪膨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腰骶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脊髓低位栓系与非栓系儿童腰骶角大小整体之间无差别,但13~36月年龄段低位组腰骶角数值偏大,有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脂肪膨出的比无此类型的腰骶角偏大,需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麻素受体2(CB2)在胫骨癌痛大鼠脊髓的表达及其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42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DMSO(二甲基亚砜)组(D组)和CB2选择性拮抗剂AM630组(A组).采用右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5μl Walker256(4x10<'5>)乳腺癌细胞制备大鼠胫骨癌痛模型,于接种后第7d从S组和BCP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同C组的大鼠一起处死取脊髓,采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脊髓CB2的表达,在接种后的第1、2及第3天按照分组D组和A组分别鞘内注射DMSO 0.15μl和溶于1%DMSO的AM630 15μg.分别于注射肿瘤前1d、注射后的第1、3、5、7、14、21d(T<,0-6>)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结果 免疫印迹显示C组大鼠脊髓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C组及S组相比,BCP组接种后第7d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鞘内注射AM630癌细胞后大鼠接种后肢提前出现机械痛觉过敏现象.结论 脊髓CB2参与大鼠胫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对慢性内脏痛雌鼠的敏化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慢性内脏痛雌鼠痛反应的影响及其与脊髓NMDA受体的关系。方法在♀大鼠新生期给予数次结直肠扩张刺激,成年后分为高、低雌激素组,用腹外斜肌放电水平来评价成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用NMDA受体拮抗剂D(-)-2-amino-5-phosphonopentanoic acid(AP-5)鞘内给药比较两组大鼠脊髓NMDA受体的功能。结果 (1)模型鼠高雌激素组的内脏痛反应比低雌激素组的反应强。(2)AP-5鞘内给药对内脏痛反应的抑制作用在模型鼠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雌激素可加重模型雌鼠的内脏痛反应,雌激素不能使模型雌鼠脊髓背角的NMDA受体功能上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ollybistin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染色,观察collybistin在脊髓中的分布;利用行为学实验,评估collybistin在痛觉传递中的作用;利用电生理实验,研究collybistin对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 Collybistin分布于脊髓神经元中;通过转染针对collybistin的shRNA (shRNA-collybistin),发现shRNA-collybistin能够诱发正常小鼠的痛觉敏化(P<0.05);脊髓过表达collybistin,可明显缓解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敏化(P<0.05);ShRNA-collybistin也可明显降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中的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IPSCs)的幅值和频率(P<0.05);脊髓过表达collybistin,可逆转外周神经损伤对mIPSCs的降低作用(P<0.05)。结论 Collybistin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小鼠痛觉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