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67例(134关节)正常人和1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病例(20个病变关节)的髋关节积液情况进行了MR研究。发现正常人组中71%关节内有液体,其中62%为1级液体(少量);仅9%为2级液体(中量),无3级液体(大量);小于50岁年龄段正常人100%有液体。在AVN病例组中,100%均有液体,2-3级液体达85%,与正常人组有明显差异(P<0.0001);按照病程分期,AVN早期(Ⅰ-Ⅱ期病例中,1-2级液体占54%,3级为46%;而中晚期(Ⅲ-Ⅳ)中,3级液体达100%(P<0.05)。结果表明:正常人髋关节内有少量液体,不是异常;在AVN病例中,关节腔均有液体增多,液体量增多与病变进展相关。MR是检查髋关节腔液体的最敏感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失败概率。方法收集合川区人民医院骨科2002~2009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病例165例,统计术中问题,分析假体前倾角异常、大转子重建情况、假体位置及假体周围骨折等问题。结果手术失败病例16例。假体前倾角错误5例,股骨大转子重建失败致髋关节不稳4例;股骨近端骨折2例,假体安置过深致关节松动2例,假体安置过浅致关节复位困难2例,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1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方法,手术技术操作不当是发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歧。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x线平片按Evans分型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选用本院两年半所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例数进行对比,评估疗效。结果所应用该手术方式病例全能达到满意效果。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好,避免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和内固定哪种治疗方法更适合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昵?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8—08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二科室完成。对象: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4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内固定治疗组25例。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采用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切口,采用第3代标准骨水泥技术,以便使骨质与骨水泥良好接触及假体牢固固定。内固定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入路,常规行内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在术后1,3,6个月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韩氏(HANS)仪对七氟醚最低肺泡浓度(MAC)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将HANS仪用于心血管手术的临床麻醉,观察其能否减少麻醉药的用量。方法:40例5~10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患儿,随机分为Ⅰ组(单用七氟醚组)和Ⅱ组(HANS加七氟醚复合组)。用体动反应上下交叉点(upanddown)法分别测定两组的最低肺泡气浓度(MAC)。结果:Ⅰ组即单用七氟醚组的MAC值为2.72±0.07Vol%;而Ⅱ组即七氟醚加HANS组的MAC值为2.24±0.15Vol%,比空白组减少了17.4%。两组间P值<0.001,有非常显著的区别。切皮的刺激使Ⅰ组的心率增加了38.0%,收缩压增加了23.0%,舒张压增加了34.0%;而Ⅱ组即七氟醚加HANS组心率增加了16.0%,收缩压增加了14.3%,舒张压增加了13.7%。结论:HANS可减少七氟醚的MAC值17.38%,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1MAC左右,机体接受同样伤害性刺激时,HANS具有一定的心血管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失败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作者认为是股骨近端骨组织异常所至,但是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改变。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对象:1999-09/2003-05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外科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50&;#177;5)岁。同期骨关节炎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2&;#177;3)岁。方法:对1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骨头和股骨近端松质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1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采用双盲方式进行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股骨干的坏死评分和坏死阳性率。结果: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小转子下方4cm处存在广泛的骨坏死。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和对照组坏死评分总分分别为82分和16分;坏死阳性率分别为63.89%和19.44%,两组之间股骨近端的骨坏死程度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股骨近端的骨改变可能是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早期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1998年至2005年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年龄75~92岁,平均79.6岁。假体均为骨水泥型,随访时间1~8年,平均3.6年。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按Harris评分方法,优11例,良8例,可4例,差2例。2例假体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AVN的CT表现,了解CT检查对AVN的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DR-H全央扫描,对24例33个股骨头CT表现为股骨头星状征消失,滑膜肿胀,关节积液。晚期股骨头囊状变,肌骨头变形,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等。结论 CT检查对早期AVN及晚期AVN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中的21例行Richard钉板内固定,15例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持续被动运动(CPM、主动抗引力运动、关节屈伸运动及关节抗阻力运动。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结果:36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患髋关节屈伸范围为伸至180°,屈至60°,骨折全部愈合,5例行走轻度跛行,Richard钉板固定组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减轻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有利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1%~2%。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容易发生髋内翻,且高龄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其中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是目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自2003—01以来,我们使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双动头)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因Ⅲ型(Jensen-evans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术的58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人工股骨头组6个月死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P<0.05),DH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组(P<0.01),DHS组术后下地时间为60 d,而人工股骨头组为3 d(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DHS具有手术安全、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全身情况差、手术风险高的高龄病例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应用DHS(Dynamic Hip Screw)内固定在C型臂定位下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1例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0年1月~2003年9月用DHS内固定治疗的5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骨折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51例病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均骨性愈合,无钉板断裂、无加压螺钉穿透股骨头、无髋内翻,术后起床活动时间2~4周,患髋关节优良率94.1%。结论:C型臂定位下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准确可靠,术后愈合好,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早期下床活动,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以期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监测18102人中,发现肝癌168例,并全部经其它影像学或组织病理证实。结果:高危人群中肝癌病例,HBV组72例(占0.5%),HCV组1例(占1.2%),肝硬化组95例(占2.6%)。结论:超声监测高危人群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8例。其中行PFNA内固定术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44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中效果相当,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18.
张萍  侯之启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641-2641
为了调查和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并存疾病,收集了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记录并存疾病的种类、数量,分析并存疾病与住院天数、年龄、术前功能状态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左右患有并存疾病,且以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居多;并存疾病并不因年龄增高而增多,但年龄越大平均住院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氧化氮间接测定方法。方法硝酸盐还原酶还原硝酸盐(NO-3)至亚硝酸盐(NO-2)过程中所消耗NADPH量与NO-3浓度呈正比,用340nm处NADPH吸光度下降值推算NO-3的存在量。结果血清NO-3浓度为57.49±3.57μmol/L时,批内变异系数(CV)=6.21%,批间CV=8.75%。50μmol/L和100μmol/LKNO3标准其回收率分别为97.02%和87.14%。18例正常人血清和15例正常人不定时尿中NO-3浓度分别为36.64±15.91和633.35±264.75μmol/L。结论用该方法测定血清及尿中NO-3浓度简便快速,特异性高,干扰因素少,不需要进行去蛋白等预处理。  相似文献   

20.
HANS仪辅助硬膜外阻滞时病人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妇科经腹全宫切除病人在硬膜外麻醉时辅以HANS穴位刺激,是否能减轻内脏牵拉反应及相应的血液生化学变化。结果:硬膜外麻醉加HANS组(+HANS)及单纯硬膜外麻醉(-HANS)组各15例。+HANS组术中有66.7%的病例不出现牵拉反应,明显高于-HANS组(20%);术中需要追加杜非合剂的病例(13%),显著少于-HANS组(53%)。+HANS组术中血糖升高33%,显著低于-HANS组(升高49%)。两组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幅度相似,无显著差异。结论:硬膜外麻醉加用HANS,可减轻手术牵拉反应及相应的升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