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VBTIV)患者的脑干听力诱发电位 (BAEP)与脑血流量 (CBF)和病理改变的关系 ,对 6 5例 VBTIV患者 (患者组 )作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经颅多普勒 (TCD)和 BAEP检查 ,对 2 6例对照组患者作 MRA和 TCD检查。结果 :MRA显示患者组 5 0例血管病理改变明显 ,1 5例改变不明显或无改变 ;对照组脑血流量为 1 1 2 .3~ 2 78.9ml/ min(2 s) ,较患者组 48.0~ 2 6 2 .0 m l/ min高 (P<0 .0 1 ) ,患者组 1 5例脑血流量下降 ,5 0例脑血流量正常 ;患者组 BAEP异常 47例 (72 .3% ) ,其中 ,1 5例脑血流量下降者 ,1 4例(93.3% ) BAEP异常 ,比 5 0例脑血流量正常者中的 33例 (6 6 % ) BAEP异常高 (P<0 .0 5 ) ;5 0例血管病理改变明显者 ,BAEP异常 40例 (80 % ) ,比 1 5例血管病理改变轻或无改变者中的 7例 (43.3% ) BAEP异常高 (P<0 .0 5 ) ,说明BAEP与 CBF和血管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清醒后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变化,探讨二者对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2月-201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及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CO中毒昏迷且经抢救清醒的患者83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DEACMP将其分为DEACMP组(32例)及非DEACMP组(51例).患者分别于急性中毒清醒后1~5 d、8~12 d、18~22 d、28~32 d、38~42 d及52~57 d进行6次EEG和BAEP检测,比较不同时点DEACMP组及非DEACMP组EEG、BAEP异常率,计算EEG、BAEP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1)DEACMP组第1次、第4次、第5次、第6次EEG检测异常率均高于非DEAC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组第1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BAEP检测异常率均高于非DEAC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3例急性CO中毒患者首次EEG检查共58例(69.9%)异常,其中27例发展为DEACMP.EEG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84.4%(27/32),特异度为39.2%(20/51).首次BAEP检查共23例(27.7%)异常,其中19例发展为DEACMP.BAEP检查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59.4%(19/32),特异度为92.2%(47/51).EEG联合BAEP检测,若其中一项阳性即视为阳性,则联合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93.7%,特异度为36.1%;若二者均为阳性时才视为阳性,则联合检测预测DEACMP的敏感度为50.1%,特异度为95.2%.动态EEG测定或BAEP测定若出现异常-好转-重新异常的情况,则高度预示DEACMP的发生.结论 急性CO中毒后早期动态检测EEG及BAEP对预测DEACM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血清白介素 6(IL- 6)含量及周围血白细胞(WBC)计数动态变化。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对急性脑梗塞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 IL- 6及周围血 WBC进行检测。结果 :脑梗塞组、脑出血组血清 IL- 6水平及周围血 WBC计数均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周围血 WBC计数脑出血组高于脑梗塞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血清 IL- 6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脑梗塞组、脑出血组血清 IL- 6水平在发病第 1天明显升高且达到高峰 ,周围血 WBC计数在发病第 3天明显升高且达到高峰。急性脑梗塞、脑出血患者血清 IL- 6水平与周围血 WBC计数存在相关性 (r=0 .4,P <0 .0 1 )。结论 :脑卒中早期存在较强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常规法和改良法固定折裂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钢丝固定折裂牙后口内治疗再冠修复方法 (常规法 )治疗 3 2例折裂牙 ,采用玻粘内固定和塑料冠外固定后口内治疗再冠修复 (改良法 )治疗 1 5 8例折裂牙。结果 常规法成功率为 84.4%,改良法成功率 92 .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2 .0 8,P >0 .0 5 ) ,但常规法有 8例备牙时牙再裂 ,改良法无牙再裂。结论 改良法简便易行 ,效果更理想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降纤酶 (Ancord)尿激酶 (UK)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以证明哪种药物更值得推荐。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 6 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接受Ancord治疗 ,另一组应用UK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 1、2、3、7、14、30天进行NIHSS评分 ;治疗前、第 1天、第 3天检测出血时间 (BT)凝血时间 (CT)、血小计数 (PLT)、凝血酶原时间 (P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治疗后第 1、3、30天后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 Ancord治疗组和UK治疗组NIHSS评分的统计结果未显示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ncord治疗组在用药前后BT、CT、PLT、PT均无明显变化 ,而UK治疗组在用药前后BT、CT、PLT、PT有较大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ncord治疗组并发发脑出血 2例 (6 .1% ) ,UK治疗组 4例 (12 .5 % )。结论 应用Ancord或UK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相似 ,但Ancord治疗急性脑梗塞不影响凝血功能 ,并发脑出血少 ,在临床上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患者T_3、T_4、TSH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T3、T4 、TSH的含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 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组 )及 3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 ,用放射免疫方法对脑卒中组患者进行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T3、T4 、TSH测定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3、T4 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TSH高于对照组 (t分别为 5 .75 ,3 .87,P均 <0 .0 5 ) ,以脑出血组增高明显 ;随病情好转 ,T3、T4 、TSH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监测脑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将 5 5例出血性脑梗塞 (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患者的临床观察和 CT、MR检查资料的分析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 998年 4月至2 0 0 2年 4月期间就诊的 5 5例 HI患者 ,其中男性3 7例 ,女性 1 8例 ,年龄为 40~ 45岁 4例 ,46~5 0岁 6例 ,5 1~ 5 5岁 8例 ,5 6~ 6 0岁 9例 ,6 1~ 6 5岁 2 0例 ,6 6~ 70岁 5例 ,71以上 3例。既往原发性高血压病 2 5例 ,糖尿病 8例 ,冠心病 1 0例 ,无任何疾病记载 2例。全部患者均做头颅 CT或 MR扫描诊断 2次或 2次以上。2 临床表现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症状演变 ,将其分为 …  相似文献   

8.
郑天衡 《广西医学》2004,26(1):40-42
目的 观察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并与常规剂量纳洛酮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经临床、头颅CT或MRI诊确的 1 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各 4 5例 ,大剂量纳洛酮组及常规剂量纳洛酮组分别给予纳洛酮4 0mg/d和 1 2mg/d ,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 1 6ml/d ,均加入 5 %GS或 0 9%NS 2 5 0ml中静滴 ,连用两周。 结果 大剂量纳洛酮组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常规剂量组 (P <0 0 5 ) ,常规剂量纳洛酮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大剂量纳洛酮组患者用药后血浆粘度较用药前亦有显著下降 (P <0 0 1 )。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 ,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具有脑保护及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人体 N5 ,N1 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 MTHFR)的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遗传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 PCR- RFLP) ,对 1 1 8例脑卒中患者和1 39例健康人 MTHFR基因 C677T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 MTHFR基因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 0 .4%,C等位基因频率为 49.6%;对照组 T等位基因频率为 40 .6%,C等位基因频率为5 9.4%;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出血性卒中 T等位基因频率为 41 .4%,C等位基因频率为5 8.6%;缺血性卒中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 4 .2 %,C等位基因频率为 45 .8%;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卒中汉族人群 MTHFR基因 C677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之间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表明 MTHFR基因 C677T突变位点多态性与脑卒中有相关性 ,MTHFR基因可能是脑卒中的一个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 (L MWH)对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入选者均用曲克芦丁 (维脑路通 )作为基础治疗 ,随机分组 ,治疗组 70例加用 LMWH治疗 ,并与不用L MWH治疗者 6 8例作对照观察。结果 :LMWH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 6 5 .7%与 45 .5 %,总有效率分别为 87.1 %与 6 6 .1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功能恢复L MWH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治疗前、后做 CT或 MRI检查 ,LMWH组 47例显示治疗后脑梗死灶体积显明缩小 (P<0 .0 1 ) ;治疗中未出现自发性出血。结论 :L MWH对急性期脑梗死有肯定疗效 ,且方法简便、易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预防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方法 :对照组脑卒中患者 6 0例 ,常规使用甘露醇 ,治疗组脑卒中患者 5 5例 ,改进补液方法 ,尽量从消化道补液 ,适量使用甘露醇 ,配合速尿及多巴胺等药物 ,早期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早期治疗。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无ARF发生 ,对照组ARF发生率 6 7%。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性ARF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早期及24小时后的2次头颅CT资料进行研究,评价其对早期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Xvision/GX型CT机,观察80例早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头颅CT平扫表现,于24h后复查头颅CT,并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80例患者首次CT阴性者34例(占42.5),略低密度征13例(占16.3%),豆状核征19例(占23.8%),脑沟征22例(占27.5%),岛叶征24例(占30.0%),外侧裂征5例(占6.3%)。结论 早期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行头颅CT检查呈阴性或有早期改变征象,对临床治疗有较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90例出血性中风病人的脑CT,中医辨证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中脏腑多为内、外侧混合型脑出血,出血破入脑室及出血量>30ml者;中经络多为内、外侧型脑出血及出血量<30ml者。两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脑CT表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脑出血中医辨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申  李妹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2):897-899
目的应用床旁连续脑电图(continuous electroencephalogram,CEEG)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脑电图表现模式,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连续脑电图表现和颅脑CT的关系,探讨连续脑电图监测对脑梗死急性期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急诊收住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脑电图监护,入院前及入院后不同时期均行头部CT检查,结果与同时期脑电图作比较。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6 h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有不同程度异常74.28%,高于CT确诊为脑梗死阳性率58.57%(P〈0.05);24 h后和72 h后EEG异常率与CT诊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6h)EEG诊断价值可能优于CT,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卢虹  刘浩  李家庭 《医学综述》2012,18(14):2341-234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检查,在磁共振常规序列的基础上行DWI,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52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1例,急性期41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并且DWI可显示常规磁共振不能显示的病变范围。结论 DWI对急性期脑梗死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发现常规磁共振不能发现的超急性期脑梗死,为临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16例MCA狭窄所致的急性闭塞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进行微栓子(MES)检测。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中度MCA死(CI)6例;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为单发梗死。栓子检测结果:16例病人中,有4例(25%)MES,其中重度狭窄的2例患者均发现MES。结论 栓塞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交界区多发梗死多由于该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栓子清除能力的下降引起。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栓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脑部CT表现与中经络中脏腑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中脏腑或中经络与脑部CT表现的关系。方法 根据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将373例病人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根据CT表现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和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分析梗塞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293例,中经络291例,中脏腑2例。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80例,56例为中经络,24例为中脏腑。中经络与中脏腑间的年龄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及脑梗死、脑出血之间出现中脏腑的差异,P均<0.01。结论 中脏腑较中经络发病年龄大;腔隙性脑梗死以中经络为主;中脏腑以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为主。脑出血出现中脏腑的机率大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艳 《吉林医学》2008,29(11):890-891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科接诊时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ST—T变化、Q—T间期改变及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89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6.72%。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6.49%,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2.15%。结论:急性脑卒中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在治疗脑部疾病的同时,应加强心脏功能的监测,一旦出现心肌损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混合性脑卒中的发病机理。方法 将其分为3种类型:梗塞—出血型;出血—梗塞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梗塞型。结果 发生率为同期脑出血的20%,同期脑血管疾病病例的83%,并随着年龄的增高呈增长趋势。男性比女性多见。结论 CT扫描对混合性脑卒中有决定性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降低颅内压和适当控制血压水平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继发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  杨职  江先娣  袁莉  方玲 《华夏医学》2006,19(2):190-192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对126例既往无心脏损害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做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检测102例健康体检者与之对照分析。结果:1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酶谱异常率46.8%,心电图异常率高达69.8%,心电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律紊乱、S-T段及T波改变、Q-T间期延长、U波出现和心梗样图型,其中脑干及丘脑基底节区病灶发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01),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脑心综合征临床以心电图异常和心律失常常见,其次是心肌损伤,发生与脑卒中部位与类型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卒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