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硬膜外应用选择性磷脂酶A2 (PLA2)抑制剂麦帕克林(mepacrine)治疗对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建立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硬膜外置管,采用早期预防性给药及晚期治疗性给药方法,观察麦帕克林对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PBS)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和PBS组相比,早期预防性硬膜外给予麦帕克林完全抑制了大鼠1周内双侧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而当术后3周机械刺激阈值降到最低时治疗性硬膜外给予麦帕克林对疼痛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 在椎间盘突出的早期阶段,PLA2在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硬膜外应用PLA2抑制剂麦帕克林可以有效地减缓早期疼痛的产生;当椎间盘突出到一定阶段,压迫因素成为致痛的主因,这时硬膜外再给予麦帕克林对疼痛无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胶原酶对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盐水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胶原酶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第0天造模前,第7天治疗前,第14天处死前)用vonFrey纤维测量双侧后肢机械刺激回缩阈值。第0天,每组随机抽取1只共3只大鼠处死,测量双侧坐骨神经节段磷脂酶A2活性为基线,其余39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制作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Maves改良的Bennet-Xie模型),对侧行Sham手术;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3只处死,测量治疗前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的磷脂酶A2的活性;第14天,剩余大鼠处死后测量各组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的磷脂酶A2的活性。结果 所有大鼠在术后24~72h均出现炎症性单根神经病相关的行为学改变:包括步态紊乱、受累后肢的屈曲畸形和机械刺激痛觉过敏。术后7天时组间痛觉过敏的机械刺激强度类似。术后14天,机械刺激痛觉过敏在地塞米松和胶原酶组明显比生理盐水组低(P〈0.01);磷脂酶A2活性在胶原酶组和地塞米松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地塞米松组和胶原酶组在机械刺激回缩阈值和磷脂酶A2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胶原酶在体内有抑制炎症反应特性,在炎症性坐骨神经痛活体模型中可以降低磷脂酶A2活性,改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天麻素对长春新碱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观察大鼠脊髓腰段IL-1β和TNF α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脊髓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长春新碱隔日腹腔注射制作大鼠化疗痛模型,模型成功制备后腹腔注射天麻素治疗,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测定大鼠机械性痛阈,热辐射仪测定大鼠热刺激痛阈值;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脊髓腰段IL-1β和TNFα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第8天化疗痛大鼠模型成功建立,用不同剂量天麻素治疗模型大鼠1周后,治疗组大鼠的机械和热刺激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P<0.01, 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IL-1β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天麻素可减轻长春新碱诱导的大鼠化疗痛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化疗痛大鼠脊髓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于子宫肿瘤切口痛的影响,评价全身静注和硬膜外腔滴注两种用药方式的镇痛效果。方法100例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5组。手术结束时停止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后72h内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后24、48和72h切口机械刺激痛,随访一年了解患者切口残留痛情况。结果第3组患者切口痛敏感区和VAS评分明显少于其它组,随访1年内第三组切口残留痛均低于其它组。结论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用于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方式,而且氯胺酮全身静脉用药较硬膜外腔给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p-内啡肽是否参与大麻素2型(cannabinoid type 2 receptor,CB2)受体调节的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吗啡耐受.方法 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射到大鼠右后侧脚掌趾部建立癌痛模型.荷瘤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按需要分别接受鞘内注射CB2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皮下吗啡注射或联合给药,每天早晚两次,持续8d.每天早上给药后30 min应用von Frey纤维丝和热平板实验评估大鼠的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刺激回缩潜伏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吗啡治疗可降低荷瘤大鼠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疼痛阈值.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治疗可下调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5.24±1.41)ng vs (12.46±3.50) ng,P<0.01].共同给予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8d可明显抑制吗啡所引起的机械性疼痛[(19.33±3.36)g vs (9.5±1.07)g,P<0.01]和降低热疼痛阈值[(21.83±2.89)s vs (9.5±2.01)s,P<0.01],同时抑制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10.11±2.08) ngvs(5.24±1.41) ng,P<0.05].结论 鞘内注射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吗啡诱导的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而调节癌痛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对抗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并探索其可能机制,进而为化疗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经侧尾静脉给予奥沙利铂4 mg/kg,每周2次,连续4周,共给药8次,建立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痛觉反应指标;观察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文拉法辛7.5 mg/kg、文拉法辛15 mg/kg连续4周,每天一次灌胃后测MWT动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第五腰椎背根神经节μ、κ、δ阿片受体表达差异。结果文拉法辛明显升高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MWT值,文拉法辛7.5及15 mg/kg组较0.9%氯化钠溶液组μ、κ、δ阿片受体高表达(P<0.05)。结论文拉法辛可有效抑制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μ、κ、δ阿片受体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内注射药物对髓核所致炎性神经痛的作用。方法大鼠自体髓核移植至单侧L5,L6神经节周围,观察大鼠机械刺激,热刺激回缩阈值变化率及背根神经节形态学改变。给予相应致炎神经节内药物干预,观察其对大鼠行为学及相应神经节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自体髓核移植可以导致明显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及神经节的炎性病理改变,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以显著改善髓核所致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P〈0.05)及炎性反应的程度。结论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地塞米松有助于改善髓核组织引起的炎性神经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刺激模式诱致大鼠坐骨神经痛中星形胶质细胞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组后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对大鼠L5神经根干扰造模,分为椎间盘压迫(compression,CP)组,无压迫的间盘移植(disc,DC)组、髓核移植(nucleus pulposus,NP)组、纤维环移植(annulus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鲑鱼降钙素对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方法 在乳腺癌骨转移癌痛模型成功制备后,各治疗组并分别给予鲑鱼降钙素、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用电子yon Frey测痛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大鼠于骨癌痛模型制备后的第8天MWT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0~220 g),建立SNL模型,通过测定机械痛阈选取SNL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其手术侧L4~6脊髓背角钠钙交换蛋白(sodium calcium exchanger,NCX)定位情况;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成功后1周,制作SNL模型,于SNL模型建立的第7天给予鞘内注射不同剂量(5 μg、10 μg、20 μg)KB-R7943以及1% DMSO对照溶剂,通过行为学检测其鞘内注射后引起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变化;记录成年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给予坐骨神经强直电刺激诱发C纤维电位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局部脊髓表面给予KB-R7943以及1% DMSO对照溶剂,记录C纤维电位LTP的幅度变化。结果 NCX表达在大鼠L4~6脊髓背角浅层的C纤维投射区内。SNL大鼠在术后第7天给予鞘内注射NCX反向转运抑制剂KB-R7943,KB-R7943注射组大鼠手术侧足底的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高于溶剂组(P<0.05),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大鼠诱发脊髓C纤维电位LTP后,给予局部孵育KB-R7943后可降低C纤维电位幅度,单纯给予溶剂不会影响C纤维电位幅度。结论 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内的NCX反向转运功能,并抑制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和评价骶管阻滞与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行骶管阻滞和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两组均以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维生素B1与生理盐水混合液行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40%(16/40例)和88.2%f30/34例),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6/40例)和92.5%f37/40例),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P〈0.01)。A、B两组出现下肢乏力的发生率分别12.5%(5/40例)和2.5%(1/40例)(P〈0.01)。结论骶管阻滞和和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比前者疗效更优,下肢乏力现象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临床效果,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2月至2003年3月,经治的34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随访资料。临床效果评价指标:VAS 评分、ODI 评分、患者主观满意度、复发及再手术情况等。详细记录病变的节段和突出类型。结果本组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27.6(16~35)岁,平均随访137(120~159)个月。腰腿痛的平均VAS评分术后下降了7.15分。ODI评分术后平均下降了65.05分。末次随访患者对手术主观满意度的优良率为79.4%。性别与 BMI 对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影响。病变在L5~S1节段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的改善优于病变在L4~5节段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包含型与包含型患者相比,术后ODI及VAS评分改善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8.4%的患者(13例)术后症状有复发:9例经保守治疗缓解;2例正在保守治疗;1例因原位复发再次行腰椎间盘切除术;1例因邻近节段突出,原手术节段椎管狭窄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术。结论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满意,且与性别、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无相关性,与病变节段及类型有相关性。青壮年患者术后症状复发率较高,但绝大多数可经保守治疗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难性及其处理对策。方法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36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23例、L5~S111例。基于Lee分类法,将36例脱出分类为重度头端脱出5例、轻度头端脱出7例、轻度尾端脱出15例、重度尾端脱出9例。首先采用“Between”技术摘除椎间隙平面脱出物并行硬膜外松解获得操作空间,然后将鞘管移向脱出方向采用“椎管内”技术镜下摘除剩余脱出物。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8min。术后短期大腿前方麻木4例、短期髂腰肌肌力下降1例、硬脊膜损伤合并多根神经根损伤1例、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且脱出髓核摘除不彻底,其余35例脱出髓核摘除彻底。平均随访时间16(3~38)个月,术后第1天腰痛VAS)、腿痛VAS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3个月VAS、JOA腰痛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较术前改善(P<0.01),MacNab疗效优25例、良7例、可3例、差1例。随访期内无复发与再手术。结论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结合应用“Between”技术与“椎管内”技术治疗绝大部分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扩大成形、初始通道建立与鞘管椎管内移动、镜下脱出髓核的准确判断是其技术关键,但对重度脱出仍然是一项挑战,其手术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导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选择性开窗﹑"责任"椎间盘摘除﹑椎板切除、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108例胸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导致椎管狭窄患者,其中男77例,女31例;年龄43~81岁.病程6个月至18年,平均1.5年.经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腰椎X线片、CT、MRI检查,确定"责任"椎间盘及狭窄间隙.胸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间盘突出84例、胸腰椎间盘突出13例.术中摘除腰椎间盘髓核153个﹑胸椎间盘髓核8个,椎间植骨融合78个间隙,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20例.手术疗效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判断.结果 108例获随访1-2年,平均13个月.优62例,良25例,可21例,无差级病例,总的优良率为80.6%.未出现断钉、松动及骨不融合现象.术后复查X线片所有患者均于6-12个月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 选择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准确切除"责任"椎间盘﹑必要时椎板切除、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导致椎管狭窄,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放或微创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9例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5年,平均为19个月,术后均进行腰、腿痛VAS评分,JOA、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改善明显,影像学结果复查满意.术后症状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结论 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成年患者相似.保守治疗无效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文探讨及评价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直视下微创减压手术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7岁,平均45岁.根据MRI影像学结果L3~4节段12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2例,多节段1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的MSU分型分析,2-B型21例(37.5%),2-AB型20例(35.71%),2-C型8例(14.29%),其他类型:7例(12.5%).术后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0±10min;术中出血量15~80ml,平均35±5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术后不同评价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3-18岁。记录患者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Nakai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7个月(13~26个月)。术后随访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17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2%。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 1992年,报道经侧后路内窥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来,许多学者报告了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及疗效。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指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两类技术。Yeung等发明的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系统是最早的完全内镜手术系统,最早的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使用YESS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进行的由盘内至盘外的操作技术,适用于椎间孔型及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对椎管内包含型突出及韧带下型椎间盘脱出也可以有效处理,但对椎管内脱出及游离髓核无法有效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伴有节段不稳定6例,超外侧间盘突出9例;腰3/4节段2例,腰4/5节段10例,腰5骶1节段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大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中的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15例微创TLIF的手术时间平均3.4h,出血量100ml,切口长3cm,无伤口引流管,术后1d下地活动,术中X线透视时间27-38s.随访6-30个月,患者术后症状缓解,VAS评分从术前8.3分恢复到术后第3天4.7分、1周时3.8分、1个月时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钉进入椎管内,出现下肢无力,再次手术重置椎弓根钉同定,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脊柱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