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进一步推广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就诊中疑诊为冠心病的2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行12导联和3导联同步DCG24h监测,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导联同步DCG对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3导联者,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12导联同步DCG对下壁、侧壁心肌缺血的诊断优于3导联同步记录。结论 12导联描记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上明显优于3导联记录,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10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8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记录心肌缺血,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G诊断冠心痛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4%、79.8%;12导联DCG诊断冠状动脉单、双及3支血管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58.9%、60.5%、91.9%。结论DCG监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与冠脉病理解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缺血性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000饲资料,分析冠心痛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1506例冠心病组中,912例发生缺血性ST段下降,234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716例SMI组,发生缺血性ST段下降的655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的61例。1466例以心悸为主诉组,发生缺血性ST段下降859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26例、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共1091例。1312例健康体检组,发生缺血性舛段下降556倒、发生损伤型ST段抬高15倒、发生心律失常973例。结论DCG可检测一过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胸痛主诉的体检者,进行12导联DCG检查,评价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0例中有53例提示有TIB达标,并进行CAG。45例确诊为冠心病,8例CAG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2导联DCG是临床诊断冠心病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TIB的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进行临床分析,监测135例冠心病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压低,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SMI)92例,占68.1%;伴典型心绞痛12例,占8.8%;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86例,占63.7%。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检出694阵次占57.9%。结论DCG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种类、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药效可进行详细的观察,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539例进行24hDCG的资料做回顾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分析每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老年组(231例)复杂性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8.9%,16.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5%,9.1%,P均〈0.01),而心肌缺血老年组与中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心肌缺血中年组心肌缺血不低于老年组。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重视DCG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452例心悸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探讨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452例者均做过3次以上常规心电图(ECG),采用12导联DCG监测系统记录24h心电活动。结果 452例DCG检出心律失常者405例(89.6%),ECG检出心律失常者186例(41.2%),DCG检出心肌缺血者87例(19.2%),ECG检出心肌缺血者20例(4.4%)。结论心悸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DCG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发现心肌缺血的差异,评价DCG在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行DCG检查者中筛选出136例,曾有一过性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者,但多次常规心电图正常,行DCG检侧对比。结果DCG发生不同程度的ST—T异常共115例(占84.5%)。结论对临床有自觉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正常者,应进行12导联DCG检测,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变化。方法采用美国DL-820动态心电(DCG)记录仪,监测96例确诊的妊高症者,同步连续记录24小时信息回放,计算机自动分析,专人判定结果。结果发生心律失常者61例,发生率为62.5%,ST—T异常发生率70.5%,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3.2%,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9%,各类型传导阻滞及其它33.4%。结论DCG优于常规心电图,能准确地记录到24小时心电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CAD)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D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D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24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91.07%),共检出694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589次为SMI(84.87%);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D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ASI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CCU病房的530例(EASI12导联监测系统监测205例、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监测325例)患者持续心电监测24~72h,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EASI12导联监测系统监测的205例中,可见房性心律失常57例(27.8%),室性心律失常79例(38.5%),房室传导阻滞26例(12.7%),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85例(41.5%),而应用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的325例中,可见房性心律失常56例(17.2%),室性心律失常82例(25.2%),房室传导阻滞22例(6.8%),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81例(24.9%),前者检出率显著提高(x^2=6.103、6.898、4.218、10.456,P均〈0.05)。结论EASI12导联监测系统为临床提供了即时和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参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和分析60例CAG者的DCG。结果12导联DCG与CAG诊断其敏感性72.6%,特异性78.7%,DCG诊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45%、90.9%、100%。DCG监测结果还表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越多,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越高,且心律失常频度高、复杂性明显。结论12导联DCG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讨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DCG)同时对281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DCG检出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心功能Ⅳ级者发生率高。同时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148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24h12导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8例可疑冠心病者24h12导D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分析。结果148例中,经CAG证实CHD为94例,其中DCG检出80例,D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5.1%,特异性81.5%,预测准确性83.8%,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多,DCG检出CHD的阳性率增高。结论DCG监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对CHD的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心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主要原因。方法:对50例肺心病患应用美国麦克8500T系统磁带式记录仪,MV5和MV1双极导联连续同步监测24小时,并分别在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及非吸氧下监测。结果:(1)动态心电图(DCG)检出心律失常32例,占64%(32/50),常规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16例,占32%(16/50),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2)吸氧组20例,DCG检出心律失常6例,占30%;非吸氧组30例,DCG检出心律失常26例,占86%,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3)血氧分析:吸氧组氧分压均值为10.37kPa,二氧化碳分压值为6.65kPa;非吸氧组氧分压均值为8.5kPa,二氧化碳分压均值为7.4kPa,两组有显差异(P<0.05)。结论;结果说明,(1)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监测发现的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发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2)肺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低氧血症、高碳酸有密切关系;(3)对于慢性肺心 病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吸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导联DCG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同期行12导联DCG检查,将DCG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病变者65例,12导联DCG检测中50例结果阳性,其中有冠脉病变患者40例。12导联D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2.7%,特异性76.7%,准确性74.5%,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多,12导联DCG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增高。结论12导联DCG对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与平板运动试验(TET)比较。方法对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者,将其的DCG结果与TET检查结果,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比较两者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性。结果DCG检查符合率75.7%、敏感度86.0%、特异性50.0%;TET检查符合率78.7%、敏感度84.6%、特异性57.0%,两者在冠心痛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G检查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较TET检查独具优势。检出的心肌缺血指数.预测心性危险性方面更有临床价值.应将DCG检测心肌缺血更多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诊断的意义。方法对49例心电图有ERS特征者,进行24h全息DCG监测,分析ERS者J波及ST段变化等心电图改变。结果12导联同步DCG监测能反映出ERSJ波及ST段特征性变化,以及与心率、自觉症状的关系等,较好地反映出ERS心电图特点。结论24h12导联同步心电图是诊断ER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