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腹膜间皮瘤2例超声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65岁。因进行性腹胀、消瘦3月前来就诊。查体;老年女性,恶病质。腹部膨隆,未触及明显肿块,移动性浊音( +)。既往体健,绝经17年,无阴道不规则流血。超声检查:患者腹、盆腔内可见大片液性暗区,内可见肠管漂浮。肝胆胰脾肾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前位,大小3 9cm×3 5cm×2 8cm ,轮廓清晰,被膜光滑,肌壁回声均匀,宫腔线显示尚清。于子宫右后方、后方、左侧附件区至左侧髂窝内探及范围2 1 6cm×11 8cm强回声实性肿块,形状极不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片状低回声区。肿块包绕子宫,并与盆腹腔壁层腹膜关系密切。CDFI观察肿块内部血…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3岁,因“继发性痛经1年半,加重,伴月经量增多2个月”于2006年11月18日入院。妇科查体:外阴未婚未产式,发育正常,无色泽缺失,无赘生物。肛查子宫,如孕3个月。后壁饱满,活力,压痛,形状规则,双侧附件均增厚,无压痛,边界不清。宫骶韧带质韧,未及结节。超声检查:子宫前位,前后径约5.4cm,内膜厚0.3cm(单层),后壁肌壁间查见3.4cm×3.1cm×4.3cm稍强回声,边界不清。右附件查见4.4cm×4.6cm×4.3cm囊性占位,内充满细弱光点。左附件查见4.8cm×4.1cm×4.5cm囊性占位,内充满细弱光点。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双附件囊性占位(疑为巧克力囊肿)。治疗: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盆腔异位结节清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2^+个月,形状规则,丰满,以前壁为主。双卵巢均有约6cm×7cm×7cm囊性包块,内容巧克力样液。左侧为分隔状,包块均与同侧输尿管粘连,屈曲于子宫后方与子宫后壁、阔韧带后叶及后腹膜粘连。阔韧带下段及后腹膜近骶韧带侧及宫骶韧带均粘连增厚,解剖结构欠清。双骶韧带表面粗糙质韧。打开后腹膜,游离部分输尿管,见右侧闭孔淋巴结增大,内容巧克力样液,表面0.5cm紫蓝色结节。切除后送病检,病检证实右闭孔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有宫内膜异位。术后诊断:子宫腺肌症,双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痊愈后出院。  相似文献   

3.
钟宁 《中国医师杂志》2005,7(9):1191-1191
患者41岁,孕2产1,因停经60d,阴道不规则出血10d,于1993-07-06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子宫右侧可及一直径约5cm包块,边界不清,压痛(+),左侧(—),后穹隆穿刺抽出2ml不凝血。化验尿hCG(+)。B超提示:子宫5.8cm×4.5cm×4.1cm,回声尚均,子宫右前方可见一个5.2cm×5.7cm×5.5cm低强回声,内有3.2cm×1.0cm无回声区,边界不清,后穹隆见液性暗区3.0cm,腹腔可见液性暗区深度2.5cm。初步诊断为: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于入院当日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右侧输卵管增…  相似文献   

4.
患者27岁,已婚。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个月检查发现盆腔肿物15d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此次为月经干净后7d无诱因阴道出血如经量颜色较鲜红,无其他不适症状,经服用止血药物后5d血止,在当地检查发现盆腔肿物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脉搏,血压,心、肺、肝、脾均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宫体左侧可触及实性包块如鸭蛋大小,质硬,无压痛与子宫粘连。右附件区无异常。超声提示,于子宫左侧探及实性肿物6.2cm×5.6cm×4.8cm,边界清晰,内为实性中等回声,COF无血流信号,该肿物与子宫及左卵巢紧邻。血CA1254.1u/L、AFP7.5μg/L、血沉10mm/h。其余各项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5.
<正> 资料:女,32岁,农民,G2P2。3年前曾在市级计划生育服务站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后经期左下腹疼痛,且进行性加重,伴有下坠腰痛等不适。于2003年6月6日来本站治疗。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无异常,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其左侧可触及一约6cm×5cm×5cm肿物,中等硬度,有压痛且与子宫关系密切。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其左侧可见6cm×5cm×5cm低回声光团,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①阔韧带肿物;②子宫内膜异位症。转入当地市级医院妇产科,  相似文献   

6.
病例1女性,37岁,孕4产2,住院号:410682。因下腹包块伴月经增多,大、小便困难,双肾梗阻性积水,双下肢浮肿于2006年3月入院。患者曾于2004年8月行子宫巨大肌瘤挖除术,病理结果显示,子宫巨大平滑肌瘤。术后症状改善,肾积水消失。2005年8月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子宫增大如孕7+个月,行子宫全切及阴道内肌瘤切除术。本次查体:腹胀、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肤色较深。妇科检查:盆腔阴道顶端偏右侧可及包块约12cm×10cm,活动欠佳,轻压痛,下界向阴道内突出,血CA125115.65U/ml(增高)。CT检查示:盆腔包块10.9cm×12.5cm×9.5cm,肿瘤经下腔静脉延…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女,62岁,曾因阴道突出一肿物3年,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并诊为:子宫脱垂。多次行肿物还纳术,开始可以自行还纳,逐渐发展到每当腹压增加肿物即脱出,不易还纳。患者行走不便,于1998年3月25日来院门诊就诊。妇科检查:外阴萎缩,阴道口处可见表面光滑淡红色肿物。嘱病人增加腹压时肿物逐渐增大约12cm×10cm×9cm质硬,于宫颈5点位距宫颈外口1cm处可触及一直径1.4cm大小瘤蒂,蒂长约2.5cm。三合诊:触及子宫后位约5cm×4cm×3cm大小,双附件区(-)。门诊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2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年”于2005年3月20日入本院妇产科。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扪及,腹部未触及肿块。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型,阴道畅,有少量血迹,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质软,左附件区扪及直径约6cm包块,实性感,边界清楚、活动,质地偏软。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45mm×38mm回声光团,左附件区68mm×42mm低回声肿块。诊刮病理检查:子宫内膜腺癌。拟诊子宫内膜癌累及左卵巢癌。于2005年3月26日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子宫增大,8cm×5cm×4cm,形态规则,剖视见宫腔内后壁直径为4cm包块,呈灰白色,鱼肉状,质脆;左卵巢增大,6cm×5cm×5cm,呈灰白色,结节状,表面无破口,质中偏软,切面实性,呈灰白色;右侧卵巢外观形态、大小正常。术后病理组织学切片显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子宫深肌层可见癌栓,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呈阴性。免疫组化:宫内膜腺癌ER(+)、PR(+);左卵巢小细胞恶性肿瘤,NSE(-)、SYN(-)、EMA(-)、LCA(+),支持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最后诊断:子宫内膜腺癌合并卵巢原发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7岁,因发现咽部肿物40余天就诊,平日体健,无其他不适主诉。查体:于右侧舌根扁桃体下极可见一3cm×2cm×2cm的肿物,同侧淋巴结肿大约1cm×1cm×1cm。取部分肿物组织送病理。1周后,病理报告:"右侧舌根扁桃体下极类癌",再次就诊耳鼻喉科发现肿物体积增大4cm×3cm×2cm,同侧淋巴结1.5cm×1.5cm×1.5cm,患者不同意进一步诊治,2周后死亡。病理检查:大体:灰白色不整形软组织数块,共计1.0cm×1.0cm×0.8cm。镜下:瘤细胞呈小而一致的圆形细胞,巢状排列,有纤维间质包绕,免疫组织化学:CgA(+)。  相似文献   

10.
朱晓梅 《工企医刊》2001,14(5):47-47
我院报告B超诊断卵巢肿物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瘤,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例1,女42岁。自觉右下腹酸痛,月经增多1月就诊。查体:腹软,右下腹触及鸡蛋大肿块,质硬,表面不平,压之酸疼,活动好。B超检查:子宫后倾,子宫右上方见椭圆形囊状包块约6.0cm×4.5cm×5.6cm,边界清晰内呈无回声区。超声提示:右侧卵巢囊肿,子宫正常。手术见子宫右前壁有一带蒂实质性肿块约7.0cm×5.0cm×5.0cm,表面不规则,能活  相似文献   

11.
丁严 《健康必读》2006,5(2):21-21
目的通过对35例妇科盆腔肿物病例从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及引起子宫和周围脏器改变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即对误诊病例的个例分析,探讨CT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5例妇科盆腔肿物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其种子宫病变15例,卵巢病例17例,盆腔肿块3例.结果15例子宫病变,CT检查为子宫肌瘤8例,子宫体癌4例,恶性葡萄胎3例;17例卵巢病变,CT检查为卵巢囊肿11例(其中误诊1例),卵巢畸胎瘤4例,卵巢癌2例,盆腔肿块3里,CT检查为炎性肿物3例,其中误诊1例,均经手术证实.CT诊断正确率94.29%.结论 CT检查对妇科临床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多数病例可以作出定位定性诊断,为妇科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性依据.同时,CT检查结合临床和B超检查资料,将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宫内外同时妊娠1例B超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张某27岁,G2P1。停经40天,曾到某私人诊所诊治,查尿hCG(+),诊断为早孕。即在门诊进行药物流产,术后给予抗感染,促官缩治疗,嘱随访。 药流后第10天,阴道仍有少量流血,色暗红,小腹坠痛,至下午,突感右下腹撕裂样腹痛,急送我站就诊。B超检查:子宫前位饱满,大小6.8cm×5.0cm×5.7cm,宫腔内可见2.3cm×1.8cm的略强回声光团。于右侧附件区可见4.5cm×3.2cm的低回声混合性肿块,边界欠清,形态尚规则,内可见大小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1岁,子宫次切术14年后,因发现盆腔包块半年于2004年5月28日入住本院。查体:下腹扪及一12 cm× 10 cm×10 cm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之包块, 移浊(一)。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正常大小,于盆腔扪及一12 cm×10 cm×10 cm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之包块,双附件未扪及,与腹部检查系同一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在育龄妇女及绝经期妇女中子宫宫腔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子宫宫腔病变98例,比较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对各种宫腔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98例患者中,有32例子宫内膜增厚大于1.0cm.35例患者子宫内膜中可见团状中强回声区,CDFI显示有较明显的枝状血流信号.23例宫腔内可见不均匀低回声结节,与内膜分界较清.8例子宫内膜呈不均匀增厚,回声不均匀,与肌层之间的分界不清,宫壁回声变薄,CDFI显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结论 对考虑为子宫宫腔病变的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子宫宫腔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 1岁,7个月前发现左股部黄豆大小结节,无异常感觉。4个月前结节迅速增大如鸡蛋大小,前来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皮肤黏膜未见异常,体表无肿大淋巴结。胸部心、肺、腹(- )。于左股根部股静脉外侧有一5 .1cm×2 .8cm×2 .8cm肿块,皮色如常。表面凹凸不平,呈分叶状,轻压痛,固定,边界不清。B超提示:混合性包块,包膜完整。X片示:左髋关节、骨盆、股骨上段等处正常。生化检查:结果正常。术中所见:肿块位于股部肌肉内、包膜完整,形状不规整,有薄层包膜,光滑,色暗红。标本切面灰白、胶冻样,质软,内有直径2cm的囊腔。实质部位切面为暗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临床和病理结果 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的13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特点.结果 经磁共振成像检查:13例患者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7例子宫腔内可见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8例子宫肌层见斑点状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13例患者的子宫内膜边缘不整,呈高信号,信号不连续,子宫结合带消失,肌层不规则增厚;13例子宫肌层均可见紊乱的血管流空信号,盆腔内、子宫周边见大量的血管流空信号影,呈团状分布.结论 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对于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盆腔磁共振成像与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9例。术前患者均接受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临床病理特征;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检测血清HE4、CA125水平。对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记录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结果 6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5例为弥漫性增大,21例为子宫内膜片状增厚,13例为子宫内膜形态不规则。盆腔磁共振成像与术后病理结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的一致性均较为理想(均P<0.05)。血清HE4、CA125水平在不同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着宫颈受累程度的增加血清HE4、CA125水平明显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盆腔磁共振、HE4、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均有较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肝错构瘤1例     
患者女,54岁。因体检时发现肝右叶肿物1个月入院。彩色超声检查见肝右叶有2.7cm×2.2cm大小实质性等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均质。C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肝错构瘤。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术中见肿块约2.5cm×2.2cm×1.0cm,位于肝右后叶膈面前下方突出于肝表面。表面结节状,质硬。行肝右叶局部肿瘤剜除术。病理检查见肝组织2.5cm×2.2cm×1.0cm。表面有一结节1.0cm×1.0cm,凹凸不平,无坏死,色泽淡黄。切面结节为2.5cm×2.2cm,实性,呈棕灰色,界限可分,无包膜,但边界较清。镜检为以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肝细…  相似文献   

19.
张素萍 《现代医院》2006,6(9):96-96
患者,男,18岁,因右膝部隐痛十余年,加重3~4个月,活动时尤为明显。查体:右膝股骨远端外侧局部压痛,可扪及大小约5cm×4cm硬性肿物。X线检查:右股骨远端良性肿瘤,需与骨巨细胞瘤鉴别。CT:右骨股远端良性肿瘤,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大。彩超显示:右股骨远端可见一大小约4.8cm×2.8cm×4.5cm低回声肿块,外形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内见多处蜂窝状无回声区,隔壁为较强的条状回声,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局部骨皮质变薄,不连续。CDFI:肿块内部见粗大长条状的丰富血流信号,其部分血流方向与骨皮质相垂直。PW:可探及动静脉血流频谱,最大血…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9岁,因“发现右小腿后肿块,逐渐增大,伴肿胀、酸痛5年余”入院。查体:右小腿后中上部软组织内触及一边缘不规则肿块,大小约7.5cm×5.0cm,质地硬,活动度好,有轻微触痛,局部皮肤未见异常,无下肢功能障碍。化验检查各项指标正常。X线片示右小腿后软组织内有一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密度高的骨样组织,与胫腓骨骨干无关联(图1)。故于2006年4月2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切除。术中见白色骨性肿块位于胫后肌群内,将周围肌肉肌腱组织剥离后切除骨肿块,大小约7.5cm×5.0cm×1.0cm,形态不规则,似龟壳形,边缘分枝状。病理检查:肌肉组织及纤维结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