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带涤纶套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选自该院血透室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6例血透患者进行研究,一组为内瘘组24例,采用经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透,另一组为导管组22例,选择因各种原因不能经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透而采用经中心静脉带涤纶套导管进行血透的患者.比较两组进行血透的血流量、并发症及尿素下降率(URR)及整体尿素清除率(KT∕V),分析判断中心静脉带涤纶套导管在血透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透析方法临床效果:导管组KT∕V为(1.24±0.12)、URR为(62±10.30)%,内瘘组KT∕V为(1.23±0.14),URR为(63±9.70)%,(P分别为0.862、0.804,P>0.05),提示两组均能有效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导管组感染4例、栓塞2例,内瘘组感染1例、栓塞3例,(P=0.074、0.891,P>0.05),两组在感染、栓塞等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心静脉带涤纶套导管尚有适用于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能即时使用、对心功能的影响小的优点.结论 中心静脉带涤纶套导管可用于血液透析,对于不能建立内瘘和不能耐受内瘘手术的血透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长期双腔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黎青 《广西医学》2005,27(2):246-247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进行长期血透的基本保证。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尚未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腹膜透析、急性中毒等因病情需要临时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简便、易于掌握,但保留时间短,并发症较多。对于需要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又难以建立内瘘的患者就不得不尝试永久性血管通路,因此,带有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的运用,给需长期留置导管的病人带来了福音。我科2年多来使用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行锁骨下静脉插管14例,做血透859例次,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血透患者的生命线.自体A-V内瘘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1],应用较为广泛.但近年来本院对长期血透患者行自体A-V造瘘术,由于技术原因,手术失败率较高.再加上少数患者因血管条件或心衰原因不能施行此手术,或部分患者在使用自体A-V内瘘过程中由于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导致内瘘功能丧失等原因,在本院反而只有少数尿毒症患者长期血透时应用自体A-V内瘘,而大多数患者血透时采用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少数为股静脉的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行长期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4.
林蓉 《西部医学》2008,20(1):217-217
股静脉穿刺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一般用于置管或急症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时的血管通路,而在临床中较少作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使用。2005年,我院对1例先天性多囊肾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内瘘针经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血透通路,行维持性血透306次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建立有足够血液流量的体外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常规是建立动、静脉内瘘 (AVF)。AVF即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没有这条生命线 ,血透也随之停止。一般认为 ,AVF的使用要等内瘘成熟 ,即静脉动脉化 ,这个过程原则上需要 3~ 4周。近年来 ,我们对 30例患者提前使用 AVF行紧急血透 ,效果较好 ,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患者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2 5~ 6 8岁。  原发病 慢性肾炎 2 3例 ,糖尿病肾病 5例 ,高血压动…  相似文献   

6.
刘永岚 《河北医学》2008,14(11):1372-1373
慢性肾脏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管通路,血管通路一般按可使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为永久性血透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移植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则作为一种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在患者需急诊透析时或永久性血管通路尚未成熟时使用.国内目前大部分维持性血透患者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但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手术多次失败,或手术后内瘘反复发生堵塞,亦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耐受不了手术等原因,中心静脉置管就成为这些血透患者赖以存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对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改善状况. 方法 2005年4月-2009年4月,为改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共9例在同侧上肢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并于术后2周观察血透穿刺点渗血持续时间及头静脉假性动脉瘤怒张情况及血流量.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降低了头静脉内血流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渗血时间缩短,同时增加了血透穿刺途径. 结论加造贵要静脉-桡动脉内瘘能较好改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后穿刺点渗血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并增加血管穿刺次数及拓宽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8.
业已证实,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患者建立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透正常进行的保证.有研究发现,对于血管条件差、做过多次内瘘术、无法建立自体血管造瘘或心功能不全不宜造瘘者,应用带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1].近年来笔者对长期行颈内静脉长期双腔留置导管的患者实行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桂龙护瘘酊外涂促进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成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7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KD5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内瘘术后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行功能锻炼,观察组除上述常规处理外,行局部沿内瘘血管走形予桂龙护瘘酊外涂,每天3次,共8周。采用物理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条件(弹性、震颤)、静脉扩张平均内径、动脉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等指标,综合评价内瘘成熟。结果:内瘘术后8周观察组静脉扩张平均内径、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条件(弹性、震颤)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龙护瘘酊外涂能有效促进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有效降低内瘘功能成熟不良,为提供高质量动静脉内瘘提供可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例行上肢动静脉内瘘并且血流量<150mL.min-1的血透患者,对其前臂内瘘进行CTA检查。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情况。结果图像经三维重建后能清楚地显像,显示吻合口静脉段节段性狭窄18例,显示左肱动脉闭塞1例,显示吻合口上6cm处桡动脉局部闭塞1例。根据CTA结果分别对20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其内瘘血管通路问题,其中进行内瘘重新吻合术18例,选择对侧上肢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例,行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1例。结论 CTA能有效、准确地显示内瘘血管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位置,并为手术修复内瘘或血管成型术修复内瘘提供明确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对血液透析(血透)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患者预防并发症及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48例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对他们加强心理、导管出1:2处、封管的护理及出现感染、堵管等并发症及时处理,观察导管使用≤3个月、3-6个月、6-9个月、9个月以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7例因动、静脉内瘘成熟90天后拔管,21例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做动、静脉内瘘继续使用,导管均使用6个月已上(2例患者9个月内因并发症拔管,1例导管内感染,1例导管堵管溶栓失败,占置管者4.16%;导管应用9.个月以上19例,占置管者39.6%)。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的护理,能显著延长导管使用时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可作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3.
桓文穆  廖新莲 《广东医学》2002,23(12):1233-1233
患者,女,52岁。因慢性肾炎(尿毒症期),于1994年11月开始在本院血透。因外周血管细,先后5次做内瘘术,其中包括一次右大隐静脉移植及左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术。仍因内瘘阻塞,于1996年3月做右颈内静脉插管行血透至2002年5月底。一直用美国Quinton双腔静脉导管。其间仅更换导管2次,第1次因移植血管内瘘可用而拔除,但1个月后又因内瘘阻塞而再插管;另一次因发热怀疑感染而拔除更换留置导管。血流量一直保持在200 ml/min以上。  相似文献   

14.
人造血管内瘘术及其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使用人造血管(PTEF)内瘘术及其并发症的探讨经验.方法对5例维持性血透因各种原因不能建立自身血管内瘘的患者,采用聚氟四已烯(PTFE)人造血管建立内瘘并进行穿刺透析.结果吻合口血栓2例,吻合口狭窄1例,使用最短时间1个月,最长时间30个月,平均时间24个月.结论人造血管内瘘吻合口血栓、狭窄是主要并发症,术中及术后要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方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陈登菊  屈小英 《重庆医学》2005,34(5):793-793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血管通道,也是其生命线.因此,内瘘的使用和保护尤显重要.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6年以来慢性肾衰以AVF为血管通道的维持性血透患者189例,分析其内瘘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及建立长期血透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造瘘手术的8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端侧吻合65例,端端吻合13例,放弃手术2例,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78例手术患者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术后未能闻及血管杂音;2例患者术后4周内瘘口有血栓形成需要重新手术,内瘘使用首次穿刺透析,最大血流量>200 ml/min者72例,<200 ml/min者3例,动静脉内瘘使用半年至3年,最长使用3年的穿刺近300次,仍使用良好.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5年3月以来,对11例外周血管衰竭、不能建立常规透析内瘘或血管移植内瘘的高龄透析患者,施行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留置进行维持性血透(CHD)治疗。CHD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48~72岁,平均58岁,已维持血透治疗2~13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一年内为133例慢性肾衰血透病人做血管内瘘手术150例次,一次成功率达87.2%(116/133),除了标准前臂内瘘,还制做鼻咽窝内瘘,尺侧内瘘及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手术,对内瘘使用出现的血管瘤和分支血流影响也作处理,本组内瘘失败重新手术达10%,对手术并发症及使用并发症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持内瘘功能的相关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资料 :维持性血透患者 3~ 1 0年 85例 ,透析总数 2 5 5 86人次 ,男性 6 2例 ,女性 2 3例。年龄最大 84岁 ,最小 2 0岁 ,个人透析总数最多80 2次 ,最少 2 2 5次 ,平均 439次。6例因不同原因行第 2次内瘘吻合手术。其中 3例在 38~ 5 2个月内瘘闭塞。  维持内瘘功能的相关因素与护理措施 :   1 .内瘘的使用时机 一般术后二周左右使用 ,个别血管扩张不理想者需要时间更长些 ,可延长至 3~ 4周。内瘘的最初使用可穿刺一针接动脉血管 ,静脉回路选用…  相似文献   

20.
吴燕平 《现代医学》2001,29(6):418-419
动 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保证充分透析的重要生命线。随着透析技术的进步 ,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存活时间不断延长 ,因而血透的血管通路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高龄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血管硬化的问题 ,因此 ,紧急行介入溶栓治疗抢救急性闭塞的动 静脉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介入溶栓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 2 0 0 1年 1~ 5月 ,收治 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出现急性动 静脉内瘘闭塞 (指血管杂音在 12h内消失 )。其中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6 4~ 81岁 ,平均 ( 71± 10 )岁。原发病为干燥综合征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