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调查分析2010年-2012年住院孕产妇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相关的调查表。结果院内感染63例,以产妇感染率最高,为57例;其中剖宫产分娩感染51例,阴式产感染6例,住院剖宫产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阴式产;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生殖道。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和综合的管理措施是产科医院感染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产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2010年-2012年住院孕产妇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相关的调查表.结果 院内感染63例,以产妇感染率最高,为57例;其中剖宫产分娩感染51例,阴式产感染6例,住院剖宫产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阴式产;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生殖道.结论 严格的无茵操作技术和综合的管理措施是产科医院感染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3.
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产科病例中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和病因 ,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产科母婴同室2 5 5 4例住院病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年中 ,住院分娩 2 5 5 3例 ,其中剖宫产 832例 ,发生医院感染的母婴 81例 ,感染率9.74 % ;阴道分娩 172 1例 ,发生医院感染的母婴 5 5例 ,感染率 3.2 0 % ,剖宫产感染率明显高于阴式产 (P <0 .0 0 5 )。结论 :新生儿体液免疫未完善 ,防御机制未成熟 ,产妇体力消耗、失血等削减机体抵抗力 ,尤其是手术创伤致使病菌易伺机侵入 ,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为降低医院感染率和降低剖宫产率必须采取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剖宫产手术后医院感染高发部位和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对医院2008年5月-2013年9月期间监测1692例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的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692例剖宫产手术产妇19例发生医院感染,占1.12%,感染部位依次是泌尿道、手术部位、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血液系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较高。结论剖宫产手术后特别是急诊剖宫产手术后医院感染应重点预防和控制泌尿道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关注手术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关注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为防治医院感染寻找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在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住院的8 342例住院孕产妇的病历,对医院感染者逐个进行登记.结果 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34%(237/4441),明显高于正常孕产妇的0.79%(31/3901),P〈0.05.高危孕产妇的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产后,占85.23%,发生于产前的占14.76%.感染发生的部位以生殖道最多,达94例(39.25%),其余依次为呼吸道77例(32.49%),切口及皮肤54例(22.78%),胃肠道7例(2.95%)、泌尿道6例(2.53%).剖宫产者和阴道助产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80%和6.29%,均非常显著性地高于自然分娩者(3.11%),P均〈0.01.联合应用抗生素者医院感染发生率5.23%,单用抗生素者医院感染率5.74%,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危孕产妇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的部位以生殖道、呼吸道、切口及皮肤为主,剖宫产者和阴道助产者会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的机会,联合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发生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保定市第三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该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9-2011年住院患者的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17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9%。肿瘤科的感染率最高为2.8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结论: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应加强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开展目标性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床边调查与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1月12日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176例,感染5例,共6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84%,例次感染率为3.4%。其中,泌尿道感染3例次,感染率为1.7%;下呼吸道感染2例次,感染率为1.1%;胃肠道感染1例次,感染率为0.6%。被调查者中年龄最大84岁,最小为出生后5h。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9.9%。结论内科为医院感染高发区。加强对有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监控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产科及儿科住院新生儿1460例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者137例,感染率9.4%;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感染的发生与体重、胎龄、住院环境及其他因素有关。结论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患人群,感染率较高。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与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住院病历采用前瞻性调查、回顾性调查及临床医师的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438例,感染率1.83%;60岁医院感染率最高,为50.46%;≤岁19医院感染率最低,为2.97%;患者住院2-4周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最高,为30.82%;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术后切口等分别占39.50%、34.70%、9.13%.8.2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3.78%,其次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5.61%。结论根据医院的现状,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各项工作,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加强病原菌送检,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发生状况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来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通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的3 150例妇产科出院病人(妇科1 910;产科1 240)进行院内感染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妇科发生院内感染57例,感染率为2.98%;妇科病房中高龄患者、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住院时间越长则感染率越高,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等。产科发生院内感染10例,感染率为0.81%,妊娠合并并发症的患者是高危人群,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宫腔等。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妇产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和分析我院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来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2540例妇产科出院患者(妇科1560,产科980)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妇科发生院内感染38例,感染率为2.44%;妇科病房中高龄患者、化疗患者、肥胖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等。产科发生院内感染15例,感染率为1.53%,妊娠合并并发症的患者、肥胖患者是高危人群;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手术切口、泌尿道、宫腔等。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天数,以降低妇产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状况,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2012年儿科住院患儿并发医院感染21例,感染率3.45%。2013年儿科住院患儿并发医院感染14例,感染率2.26%。与2012年相比,2013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呈下降趋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3年1228例患儿医院感染共35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1.4%,其次是消化道和泌尿道。结论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护理干预重点放在控制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方面,只有高度重视预防院内感染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护理干预措施,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院内感染及社区感染现患率。方法:采用病历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模式,对2012年8月17日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结果:共调查215例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7例,医院感染率为3.2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7.1%,发生社区感染46例,感染率为27.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3.0%。结论:现患率调查可实际反映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朱爱丽  马桂霞  张莉 《新疆医学》2011,41(1):114-116
目的:了解老年病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老年病区2008年~2009年的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2008年~2009年老年病区住院患者1578例,发生医院感染病例88例,感染率为5.5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9例,感染率1.84%;下呼吸道感染36例,感染率2.28%;泌尿道感染11例,感染率0.70%;胃肠道感染9例,感染率0.57%;其他感染3例,感染率0.19%。结论:根据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采取控制措施,提高了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从而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张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2045-2046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3年医院感染情况,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与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精神科2004~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资料,分析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结果:3年内有5 875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93例,感染率6.72%;感染部位依次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构成比依次为41.32%、17.36%、14.05%.上、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全年,尤以冬季为甚;胃肠道感染以夏季为高发季节.结论:精神病院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疾病特殊性有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科医院感染发病率,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我院精神科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结果7559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90%,男性(2.85%)与女性(3.15%)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感染部位以呼吸道(51.14%)、眼耳鼻喉咽口腔(25.11%)、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0.05%)、消化道(9.59%)等感染为主,长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基础疾病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医院感染的诱因之一.结论精神科医院感染有其特点,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才能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胎膜早破对母儿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12月住院分娩的胎膜早破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分娩2918例的孕产妇中有397例单胎头位妊娠发生胎膜早破,占13.6%.其中孕产妇发生感染率为3.53%(14/397),感染部位以生殖道为主,占34.2%(6/13).难产率56%(222/397),其中包括阴道助产和剖宫产.新生儿感染率为3.02%(12/39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2.13%(6/12).结论胎膜早破是造成孕产妇感染和难产及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孕周越小、破膜时间越长对母儿结局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0年住院患者7675例,发生医院感染106例、109例次,感染率为1.38%,例次感染率1.42%;医院感染高发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占54.12%.从10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不同标本中,分离鉴定出26株医院感染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枸橼酸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 加强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加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意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近二年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1月2015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发现医院感染61例,感染率为3.0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 50.81%,新生儿较普通儿童多,口腔感染有上升趋势. 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季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印夏微 《基层医学论坛》2013,(36):4806-4808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发病部位及原因,制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07年7月-2013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本次共调查住院患者45112例,发生医院感染1038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3%。医院感染以内科患者多发,内科患者又以神经内科的患者多发。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及其他。结论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通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泌尿道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掌握导尿管拔除时机;注意保暖,增强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