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对HBV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HBV血清标志物和HBV前S1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HBV血清标志物传染性强(HBeAg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为94.0%;HBV血清标志物传染性弱(HBeAg阴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为15.6%;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均为阴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均是阴性.结论 HBV前S1抗原与HBeAg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其阳性可作为HBV复制的重要依据和HBV存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与前S1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研究1组,并对同时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35例HBs Ag携带者(设研究2组)与35例健康者(设对照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S1抗原与HBV-DNA相关性,并分析急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前S1抗体检出率。结果对照组前S1抗原与HBV-DNA阳性检出率为0,研究组1组前S1抗原与HBV-DNA阳性率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1组前S1抗体检出率100%明显高于研究2组31.4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前S1抗体检测可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USA)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比较.结果: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1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为82.14%,模式2中前S1阳性率为62.7%,模式3中,前S1阳性率为78.57%,模式4中前S1阳性率为66.66%,模式5中前S1阳性率为23.81%,健康对照组基本上全为阴性.结论:前S1抗原能敏感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较HBeAg敏感,与乙型肝炎的活动性有关,对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合成肽(21~47aa)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兔抗前S1抗体,建立前S1抗原ELISA检测方法,对前S1蛋白合成肽的最低检出限为0.1μg/L,可测到2.5×10~5个/Dane颗粒。特异性好,用兔抗前S1抗体可以抑制前S1蛋白合成肽、基因表达前S1蛋白、纯化Dane颗粒和前S1抗原阳性血清与包被抗体的结合。本方法精密度高,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的变异系数均不超过0.15。在不同人群中,前S1抗原检出率以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最高。急性乙型肝炎时,前S1抗原与HBeAg平行存在,比HBsAg消失早,作为反映病毒清除的指标优于HBsAg。前S1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优于HBeAg,可作为病毒复制与传染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与HBV-DNA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乙肝两对半、前 S1抗原与 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183 0份血清用 EL ISA方法测定 HBV“两对半”和前 S1抗原 ,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 HBV- DNA含量。结果 不同两对半模式血清 HBV-DNA阳性率不同 ,检出率以 HBs Ag( )和 /或 HBe Ag( )组最高 ;共检出前 S1抗原阳性血清 73例 ,其中 HBV-DNA检出率为 90 .4% ( 66/ 73 )。结论 前 S1抗原与 HBe Ag、HBV- DNA有较好相关性 ;FQ- PCR检测可更准确反映 HBV感染及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关系,寻找乙肝检测更便捷的方法.方法 125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别使用PCR法测定HBV-DNA的含量,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前S1抗原.结果 125例样本中,检出乙型肝炎大三阳60例,检出乙型肝炎小三阳65例,在大三阳与小三阳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与HBV-DNA的阳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前S1抗原和HBV-DNA有较高的符合率,有很好的相关性,HBV前S1抗原持续阳性代表了疾病的慢性化,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及肝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与前S1抗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检测29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的前S1抗原。结果在55例HBeAg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的47例,阳性率85.4%;178例HBeAg阴性而抗HBeAb阳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的115例,阳性率64.6.0%;63例HBeAg和抗HBe均阴性的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仅39例,阳性率61.9%;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eAg的阳性符合率高达85.4%。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阳性高度相关,血清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和HBV前S1抗原(PreS1)检测的39例病人,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样本:从我院检测HBVM的血清标本中按各种模式分类随机抽查39例,检测HBV前S1抗原。1.2仪器:奥地利SLT-Ⅲ全自动酶标仪,奥地利SLT全自动洗板机。1.3试剂:HBVM试剂盒,上海科华公司生产。HBV前S1抗原试剂盒,上海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1.4方法:ELISA法,按试剂盒提供的操作说明书操作。2分组及结果将HBsAg阴、阳性标本分为两组,HBsAg阳性组HBV前S1抗原检出率为42%(10/24)。HBsAg阴性组HBV前S1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西安市某医院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患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荧光定量方式对其血清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进行检验。结果:本组39例患者前S1抗原呈阳性(78.0%),43例患者HBV-DN呈阳性(86.0%);28例患者HBeAg呈阳性(56.0%);28例HBeAg阳性患者中22例前S1抗原呈阳性(78.6%);25例HBV-DNA呈阳性(89.3%);S1抗原及HBV-DNA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3例HBV-DNA呈阳性的患者中37例前S1抗原呈阳性(86.0%);25例HBeAg呈阳性(58.1%),前S1抗原与HBeA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和HBV-DNA有较高的相关性,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常见模式及ALT的关系分析,探讨前S1抗原(PreS1)对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血清449例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所有标志物均阴性的血清55例,采用ELISA法进行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检测,血清ALT用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检测。结果: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HBsAg(+)加HBcAb(+)3种模式的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3.8%,71.6%.76.9%。318例preS1-Ag阳性患者血清ALT≥46/L者占34.9%,而131例HBVpreS1-Ag阴性患者ALT≥46U/L者仅1.53%。结论:PreS1配合ALT能够敏感的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肝功能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使血凝素(haemagglutinin,HA)含量测定成为疫苗研发的关键制约环节。本研究采用替代方法来检测疫苗原液中HA含量,以解决这一制约瓶颈。方法:采用经验证的改良SDS-PAGE方法,测定HA在总蛋白中比例,结合总蛋白含量,计算出疫苗原液中HA含量,用以配制疫苗。以WHO提供的国际参考品对成品疫苗进行复测。结果:各企业采用该方法,检测疫苗原液,各原液中总蛋白在267~770μg·mL-1间,HA比例在23.1%~62.8%间,HA含量在104~303μg·mL-1间。各企业根据HA含量配制成品疫苗用于临床试验,复测结果证明临床剂量准确。结论:在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中,可采用HA含量测定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PreS1;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和PreS1-Ag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具有良好相关性;PreS1抗原在HBeAg(+)组中检出率(80.3%)和HBeAg(-)组中检出率(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存在病毒的复制;若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病毒复制的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和PreS1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5%和7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和PreS1-Ag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HBV感染与复制的良好指标,PreS1-Ag较HBeAg更稳定地反应了HBV复制的情况,可作为乙型肝炎新的检测手段和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磁珠法结合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EV71疫苗)中宿主DNA残留量进行适用性验证及应用。方法  利用微磁珠与蛋白溶液中DNA的特异性结合,来提取样品中残留的Vero细胞DNA。将已知浓度Vero细胞DNA对照系列稀释后,作为标准品DNA与提取的DNA同时进行qPCR扩增。根据标准品DNA的循环阈值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对未知样品中残留D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标准品检测范围在0.03~3 000.00 pg/反应。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决定系数≥0.98,扩增效率在90%~110%。质控样品回收率在50%~15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0%。实验结果的各项参数均在要求范围内。结论  磁珠法可解决残留DNA检测中样品前处理的技术难点,qPCR能够简便、快速、准确地对生产过程样品的EV71疫苗中DNA残留量进行定量测定。适用于EV71疫苗中DNA残留量的检测及疫苗生产过程和其成品的质量控制,对其他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病毒性疫苗质量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和乙型肝炎5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分别对Pre-S2Ag定性和乙型肝炎5项指标定量检测。结果244例感染组标本中,PreS2的阳性率为87.7%。在同一HBVFMs模式下,指标含量改变最为常见,反映患者免疫力变化。HBVFMs各项指标的低含量存在,经常出在少见模式中,也是模式发生变化的主要人群。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比较敏感的指标。乙型肝炎5项指标定量可以检出较低浓度HBsAg,指导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动态观察病情和疗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以1-氰基-4-二甲氨基吡啶四氟硼酸盐(1-cyano-4-dimethylamino pyridine tetrafluoroborate,CDAP)和溴化氰(cyanogen bromide,CNBr)为活化剂制备的4型肺炎球菌多糖(type 4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PS4)-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结合物(PS4-DT)原液的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以CDAP或CNBr为活化剂,各制备1批PS4-DT原液,并对原液的相关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分别用2种PS4-DT原液,间隔2周皮下注射NIH小鼠3次,末次免疫1周后采集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2种PS4-DT原液的免疫原性。结果  2种PS4-DT原液的主要质量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结合PS4的含量分别为257.1和203.1 μg/ml。2种PS4-DT原液均可与PS4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抑制ELISA检测显示,2种PS4-DT原液对PS4抗血清的抑制率均达到100%。2种PS4-DT原液免疫小鼠产生的抗PS4抗体水平相近,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970.06和844.49。 结论  不同种方法制备的2种PS4-DT原液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相似,且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定量检测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动态浊度法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细菌内毒素含量,并对分析方法的线性、专属性、准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动态浊度法的线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996;最大有效稀释倍数下专属性回收率为68.81%~73.80%;准确度回收率为53.50%~77.77%;3名实验人员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3.6%、2.0%;中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7.6%;耐用性回收率为66.49%~108.34%。 结论   动态浊度法检测冻干甲型肝炎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准确度、线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符合定量检测和数据完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N‐terminal portion of the large envelope protein of the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HBV), the preS1 domain,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cell attachment and infectivity. Recent investiga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myristylation of preS1 Gly2 residue is essential for viral infectivity, bu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n HBV–receptor interaction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completely. In this study we produced, using stepwise solid‐phase chemical synthesis, the entire preS1[1–119] domain (adw2 subtype), and compared its receptor binding activity with the myristylated form, myristyl‐preS1[2–119] in order to define the importance of fatty acid modification. Both synthetic proteins were fully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structural identity using TOF‐MALDI mass spectrometry and analysis of tryptic fragments. Circular dichroism measurements indicated a low content of ordered structure in the preS1 protein, while the propensity of the myristylated derivative to assume a conformationally defined structure was more evident. HBV?receptor binding assays performed with plasma membranes preparations from the hepatocyte carcinoma cell line HepG2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preS1[1–119] domain recognizes the HBV receptor, and confirmed that binding is occurring through the 21–47 region. The myristylated derivative recognized HBV receptor preparations with higher affinity than the preS1 domain, suggesting that the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s induced in the preS1 moiety by fatty acid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are important for efficient attachment of viral particles to HBV recepto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含有前S1抗原、前S2抗原的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前S1蛋白+前S2蛋白+S蛋白)的跨膜特性。方法依据乙肝病毒大外膜蛋白的计算机模拟图将其分为分别命名为HBsAg1(1-174),HBsAg2(1-245),HBsAg3(1-294),HBsAg4(1-341),HBsAg5(1-373),HBsAg6(1-400),最终累加成一条连续的长链状态,贯穿在细胞内外形成四次跨膜区,并以此6个片段为模板设计6对引物。从含有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基因的质粒pcDNA3.1-preS1-preS2-HBsAg中扩增出前S1,S2基因,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连接人尿激酶原信号肽+6×组氨酸(His)+前S1蛋白、前S2蛋白+HBsAg(1~6)+血细胞凝集素(HA);PCR产物经Xho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插入经同样处理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构建含有Pro-UK,6×His,preS1,preS2,HBsAg跨膜序列及HA的表达载体pIRES2-EGFP/Pro-UK-6×His-preS1-preS2-HBsAg(1~6)-HA,该表达载体应能够共表达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染293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阳性克隆,并进一步通过荧光观察、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双标等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在293细胞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电泳片段大小符合HBsAg1~HBsAg6片段的600,810,957,1098,1194和1275 bp理论值。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转染和单克隆筛选后得到转染成功的HBsAg1~HBsAg6的293细胞,呈亮绿色,细胞形态良好,荧光表达强度高;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31 000,34 000,44 000,47000,54 000和60 000处有明显的阶梯状蛋白信号,条带清晰并与理论值相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前S1、前S2蛋白的乙肝外膜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能共表达乙肝外膜蛋白跨膜序列和绿色荧光蛋白的293细胞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实验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实现化合物的前期分离;然后通过Q-Orbitrap MS先进的正负离子同时监测、一级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的模式捕捉目标成分的精确分子量及碎片离子信息,以实现对待测物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最后将定量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对不同批次药物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价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甜菜碱、琥珀酸、丹参素钠、丹参素、原儿茶酸、咖啡酸、原儿茶醛、人参皂苷Rg1、迷迭香酸、丹酚酸A、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013 7~0.439 7、0.050 2~1.607 5、0.837 0~26.785 1、1.457 9~46.653 8、0.012 4~0.397 0、0.002 8~0.088 7、0.216 5~6.927 0、0.265 0~8.479 4、0.143 2~4.583 7、0.143 0~4.574 5、0.019 1~0.611 7、0.006 1~0.193 7、0.001 0~0.032 2、0.002 8~0.090 9、0.001 8~0.058 4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RSD ≤ 5%);加样回收率在98%~101%,RSD均小于4%;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批次药物质量较为稳定,其中丹参素、丹参素钠和丹酚酸A对药物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可对其进行重点监控以保证药物批次质量。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定量方法灵敏度高且准确性好,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测定要求,可用于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的快速测定;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测定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结合疫苗游离多糖的脱氧胆酸钠(sodium deoxycholate,DOC)沉淀法。 方法   在一定的酸性条件下,用1%DOC沉淀分离Hib结合疫苗中的结合多糖和游离多糖,测定上清和沉淀的多糖含量,并对该法进行验证。 结果   DOC沉淀法的标准曲线具有可靠的线性,决定系数>0.999。该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良好,多糖加样回收率为103%~108%,相对标准差均<10%。 结论   建立的DOC沉淀法可用于Hib结合疫苗中的游离多糖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