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尘肺阴影在CT和高分辨率CT(HRCT)上的表现,为尘肺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钢铁企业73例粉尘作业工人,其中观察对象15例,Ⅰ期36例,Ⅱ期17例,Ⅲ期5例。进行常规CT和HRCT扫描,观察各期尘肺小阴影在CT及HRCT下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在HRCT上,圆形小阴影更为明确,且相对独立,以小叶中心、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较为显著;除圆形小阴影外还有细小分支状影,有较多的支气管血管束呈串珠样改变。不规则小阴影主要表现为双肺线状影、小叶中心气肿及小叶中心分支状影、小叶间隔增厚及网织影、蜂窝影以及肺大泡。大阴影的CT值在95~115HU之间,周围有气肿及大疱,且大阴影的上下层面均有相当数量的q影、r影。结论CT尤其是HRCT在显示小阴影的分布、形态、大小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大阴影的早期改变以及大阴影的内部病变和外围情况的显示上优于X线平片。因此在尘肺的诊断,尤其是鉴别诊断中,CT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泡微石症(PAM)的CT特征。方法肺泡微石症3例,全部行常规CT,其中2例再行HRC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CT表现。结果 CT特征性表现为:可明确双肺弥漫分布的微结节的钙化密度,以中下肺野的后胸膜、纵隔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最密集,可形成“白描征”和“火焰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HRCT则可进一步显示肺野毛玻璃样改变,小叶中心分布的微结节,小叶间隔及支气管血管束的钙化密度与增厚。结论肺泡微石症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并结合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最后确诊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例17例,分析其X线、CT图像。结果:胸部X线检查7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4例表现为心肺未见异常,3例为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状影。HRCT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1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小结节影;实质性改变4例,包括毛玻璃影、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间质性和实质性表现混合存在2例。结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表现多样,但以间质性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4.
HRCT对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HR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RCT法对88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肺间质病变作影像分析。结果HRCT可清晰显示所有病例的肺间质病变征象,常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27例);肺小叶改变,其中包括小叶内间质异常(35例)、小叶间隔增厚(36例);毛玻璃影(38例);蜂窝征(41例);胸膜下间质改变(33例):出现界面影、胸膜下线、网织样变;受牵支气管扩大(28例)。结论HRCT对判断肺间质病变有影像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及HRCT表现.结果 肺癌性淋巴管炎多见于右肺,35例均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分布,呈结节状或锯齿状改变;胸膜增厚26例,好发于叶间胸膜,病变程度轻,范围广;小叶间隔增厚25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25例;肺内小结节13例.结论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是PLC较为特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肺间质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征分析及CT分级的初步探索,探讨CT分级对评估肺间质性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诊断为肺间质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并根据CT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0。所有病例进行HR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肺实变、小叶间隔增厚、细网格状影、网格状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影、条索状影、结节影、胸膜增厚等,其中:磨玻璃影(23例),实变影(11例),小叶间隔增厚(37例),网格状影(21例),蜂窝影(13例)。CT分级: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结论:通过对肺间质性疾病患者CT征象的分析与分级,对临床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向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分辨CT(HR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2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HRCT表现。结果卡氏肺孢子菌肺炎HRCT表现为实变、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牵引性支气管扩张、马赛克表现、碎石路征、肺气囊、纵隔淋巴结增大等征像。结论免疫力低下患者近期出现肺部感染性病变,HRCT扫描可见前述间质性改变、对称性磨玻璃影、新发肺气囊及马赛克表现应高度警惕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相似文献   

8.
环境石棉材料污染与胸膜斑的关系:CT检出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北京市通州区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是石棉材料产品加工密集区,职业性石棉材料对从业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关心,而无职业性石棉材料加工从业史的环境石棉材料污染接触人群的胸部异常情况是否也与环境石棉材料污染相关?通过CT检测回顾性分析环境石棉材料污染与胸膜斑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5/2005-06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放射科CT检出的胸膜斑病例,本人无职业性石棉材料加工从业史35例,详细询问和记录每例的职业史和生活史,受试者对此调查内容均知情同意.使用GE Prospeed Fast和PQ5000 CT机进行常规胸部扫描和大间隔高分辨率CT扫描.参照Meirelles提出的高分辨率CT对胸膜斑量化标准进行评分.肺内损害积分以观察到小叶中心结节、胸膜下间隔线、肺实质带及蜂窝影为积分依据.以60周岁为界将患者分为老年组与中年组;再依据患者接触石棉材料环境程度将患者分为较密切接触组与非密切接触组,分别统计胸膜斑得分和肺内损害积分.结果:①34例可以追问到间接石棉材料接触史,另1例于1960年前后在石棉材料加工密集区居住.②胸壁胸膜斑总分为2 432分,平均69.49分/例;左膈胸膜斑平均比值0.21,右膈胸膜斑平均比值0.25;肺内损害积分1.49分/例;出现纵隔胸膜斑17例.③老年组与中年组间胸壁胸膜斑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成本低、剂量小,对胸膜斑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胸片,提高了胸膜斑的检出率,有利于对环境石棉材料污染接触人群胸膜斑的发病情况的筛查及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了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7例病灶均位于肺外围胸膜下,1例表现为胸膜下不规则块状影,1例表现为类圆形块状影,2例多发结节,3例单发结节。2例见腺泡结节及小叶中心结节,1例见裂隙样空洞。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以单发或多发肺内胸膜下周围性结节最多见,结节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可有空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胸部DR与常规CT、HRCT对陶工尘肺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对比。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陶工尘肺患者70例,撷取时间是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对其进行胸部DR、常规CT、HR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结果:肺气肿、胸膜下弧线影、网格蜂窝状影、小叶间隔增厚、MPA增粗、淋巴结钙化、胸膜增厚、小阴影、大阴影方面的检出率:HRCT远比胸部DR与常规CT的高,差异突出,P<0.05。且CT在小阴影的形态、数目以及范围方面比胸部DR的更为清晰。结论:陶工尘肺予以CT检查取得的诊断效果更确切,尤其是HRCT,所以临床医师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针对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石棉相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 表现,以期提高认识.方法 17 例病理证实的石棉相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纳入研究,男1 例,女16 例,年龄36~79 岁,平均53 岁.螺旋CT 全腹部扫描,层厚5 mm,平扫后以3 ml/s 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90 ml,动脉期(延迟30 s)和门脉期(延迟70s)采集.2 位资深CT 诊断医生共同回顾性评价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现肠系膜增厚、混浊和腹水(100%),其中10 例为中大量,3 例包裹;大网膜增厚16 例(94%),其中14 例呈饼状,10 例显示增粗血管影,3 例形成大网膜肿块,明显强化;腹膜结节状及条状增厚12 例(82%);5 例形成盆腔肿块(29%),其中2 例部分囊性;伴淋巴结增大8 例(47%).同时在膈面层面范围内显示胸膜斑15 例(88%)、胸腔积液5 例以及合并恶性胸膜间皮瘤1 例.结论 石棉相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广泛的网膜、系膜、腹膜增厚及腹水,结合胸膜斑和石棉接触史病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7岁.上腹胀痛不适伴食欲差1个月.既往无肝炎、结核、手术及疫区接触史.入院CT检查:平扫见胃窦壁不均匀增厚并见点状钙化,腹腔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图1A),肝内见大小不等的沙粒状、结节状及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91~192 HU;左肺底见一钙化结节(图1B);增强扫描示增厚的胃壁明显强化,肝内及腹腔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肝内另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自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CT图像,对其影像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患者有4例为双肺病变;264处病变,位于胸膜下区188(71. 2%),中央区76(28. 8%)。CT表现为纯磨玻璃影(GGO)者128(48. 5%)、GGO伴网格影者124(47%);斑片状、条带状及小叶中心类圆形病变分别为127(48. 1%)、61(23. 1%)、76(28. 8%),且有167/188处(89%)斑片状、条带状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8/76处(89%)小叶中心类圆形病变位于非胸膜下区。结论 COVID-19的CT表现以双肺多发胸膜下区斑片状GGO或GGO伴网格影为主,典型的CT影像表现对COVID-19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超高分辨率CT影像及随访的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确诊的1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171个病灶,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密度、内部及周边特征等影像学表现,并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对11例患者早期CT随访的磨玻璃影及实变影标准化体积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114(67%)个病灶位于胸膜下区及肺外带区,35(20%)个沿支气管血管分布,22(13%)个病灶位于肺中内带。159(93%)个病灶为小叶/小斑片影。138(81%)个病灶表现为纯磨玻璃影,27(16%)个为混合磨玻璃影,6(4%)个为实变影。64(37%)个病灶内血管增粗,57(33%)个小叶间隔增厚,69(40%)个小叶内间隔增厚,33(19%)个可见含气支气管影,25(15%)个胸膜增厚和粘连,22(13%)个胸膜下病灶可见透亮区影。早期CT随访显示磨玻璃影(p=0.003)和实变影标准化体积(p=0.003)显著增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超高分辨率CT表现为沿胸膜下/外周分布的多发小叶性/小斑片状纯磨玻璃斑片影,常伴病灶内血管增粗和小叶内/小叶间隔增厚等表现;早期复查磨玻璃影及实变影病灶明显增多、增大、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有助于疑似病例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HRCT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HRCT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确诊患者除1例胸部CT表现正常外,其余病例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7例伴小叶间隔增厚,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加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胸部CT阳性患者两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早期发现病变有一定意义。新冠肺炎预后较好,老年患者病灶吸收较年轻患者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方法 选取经痰或肺泡灌洗液查找肺孢子虫阳性,且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患儿8例,其中男5例,女3例,中位年龄5岁.分别对CT图像中所表现出的气腔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壁增厚、过度充气、胸膜渗出、肺大疱、结节影及网格影等征象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8例(8/8,100%)患儿均出现气腔实变,6例(6/8,75.00%)实变累及肺段以下水平,且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后基底段;6例(6/8,75.00%)出现磨玻璃密度影,且均累及整个肺叶,以下肺叶受累最为常见;3例(3/8,37.50%)出现小叶间隔增厚;2例(2/8,25.00%)出现支气管壁增厚;2例(2/8,25.00%)出现肺过度充气;1例(1/8,12.50%)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所有病例均未见肺大疱、结节影或网格影征象.结论 CT在诊断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部感染的X线与CT表现,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摄胸部X线及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3例X线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强,10例出现沿肺纹理分布小斑点状影,7例为斑片及大片状影。CT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毛玻璃影5例,弥漫微小结节影2例,斑片影7例,片状实变影2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结论:肾移植术后2-4个月X线及CT出现上述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应首先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肌炎并发肺部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分析23例临床确诊为皮肌炎并发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观察病变的异常表现及分布特点。结果 23例皮肌炎并发肺部病变患者,肺部HRCT最常见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状高密度影、胸膜下线、细网状影、胸膜病变等。结论 HRCT是评价皮肌炎并发肺部病变的敏感方法,对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