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15例次)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儿童PPB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次患儿发病平均年龄(27.3±12.5)个月,临床表现为咳嗽14例次,发热8例次,呼吸困难8例次,腹痛1例次。Ⅰ型(囊性)3例次,Ⅱ型(囊实性)3例次,Ⅲ型(实性)9例次。病灶位于右侧10例次,左侧5例次。肿瘤来源于肺内5例次,来源于胸膜10例次。肿物平均直径为(11.86±2.94)cm。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12例次,胸膜增厚10例次。15例次均未见肋骨破坏及胸壁软组织浸润。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次,远处转移1例次。CT表现为巨大囊性、囊实或实性肿块,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及延迟强化。结论 PPB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微浸润性腺癌(MIA)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MIA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患者共92个MIA,术前均行常规HRCT扫描。结果 92个MIA最大长径0.4~2.6 cm,其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 GGN)56个(61%),病灶密度(-534.40±137.71)HU;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 GGN)36个(39%)。54例患者为单发病灶,3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共38个MIA);空泡征5个,结节边缘清晰84个,分叶征32个,血管聚集征65个,血管供应征(血管增粗)40个,细支气管扩张征9个,胸膜牵拉、凹陷31个。结论 MIA多数表现为p GGN,CT值(-534.40±137.71)HU,少部分表现为m GGN,病灶多<2 cm,单发、边缘清楚,伴有血管聚集征。HRCT有助于MIA的显示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肺挫裂伤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诊外伤的胸部X线平片检查中,胸部挫裂伤的某些影像表现常常被遗漏或被其他影像表现遮盖[1].胸部CT扫描可以对肺挫裂伤的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做出准确地判断,为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硬皮病的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硬皮病的胸部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硬皮病病人行HRCT扫描,并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硬皮病病人中,11例(68.8%)可见两肺内磨玻璃密度影;14例(87.5%)显示弥漫性或散在、局灶小叶间隔增厚;6例(37.5%)出现胸膜下线影; 9例(56.3%)出现蜂窝影,以两肺下野外带常见;10例(62.5%)可见间隔旁或瘢痕旁肺气肿改变;7例(43.8%)出现纵隔淋巴结增大;9例(56.3%)有食管扩张改变.结论 HRCT可以显示硬皮病的细微病变,在硬皮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不常见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不常见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其中10例仅接受平扫,15例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2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0例(20/25,80.00%)表现为结节,5例(5/25,20.00%)为肿块;6例(6/25,24.00%)有浅分叶,6例(6/25,24.00%)含钙化成分,2例(2/25,8.00%)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1例(1/25,4.00%)病变周围肺气肿,1例(1/25,4.00%)突入支气管内生长,1例(1/25,4.00%)有短毛刺,2例(2/25,8.00%)见血管集束征;15例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至显著强化.结论 CT能够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特征,关注其不常见表现有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观察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资料。结果:高分辨率CT能清楚地显示中耳鼓室、鼓窦和/或乳突破坏腔内异常软组织密度灶以及相应部位的细微骨质破坏征象。鼓室、鼓窦及乳突腔软组织肿块36例,骨质破坏包括听小骨(32/36)、鼓棘(6/36)、鼓室盖(1/36)、面神经管(2/36)及乙状窦前壁(4/36)。手术与CT诊断符合率为86.1%~100%。结论:高分辨率CT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CT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经确诊的46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CT表现,分析病变形态和累及范围。结果:结节影和小斑片影全部病例都有。空洞、支气管扩张是本病的常见表现。本组病例合并空洞者26例,占56.52%,其中8例为发生于2个肺叶以上的多发空洞;有支气管扩张者22例,占47.83%。病变多为双侧多叶分布,累及双肺或2叶以上者39例,1叶者7例。结论: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主要CT表现是结节影、小斑片影、空洞、实变和支气管扩张,CT影像学表现较难与继发型肺结核鉴别。当影像学表现为累及多个肺叶、多种病变形态同时存在,或伴有多发空洞者,而临床规则抗痨治疗疗效不佳或同步性差时,应考虑到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76例肺功能检查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4岁。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胸部常规CT及HRCT相关资料。结果最常见的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48例,肺气肿32例,空气潴留征14例,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14例,支气管扩张11例,59例同时有2种及以上CT表现。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结合肺功能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9例石棉肺的尸检及活检材料,结合文献对石棉肺的发生,胸膜斑的形成及肺内外肿瘤的发生进行了讨论。石棉肺及胸膜斑的形成与石棉纤维的机械性刺激有一定关系,肺癌的发生除与石棉纤维的机械性刺激有关外,还与石棉纤维表面吸附的强致癌物有关。这两种因素均可引起肺泡,细支气管上皮的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或癌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其中27例直接接受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平扫疑为肺隔离症,后接受增强扫描,3例平扫疑为其他疾病,后接受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记录病变的肺内表现、供血动脉起点,并测量供血动脉直径。 结果 肺内表现:最常见表现为实变合并囊变(n=20)及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n=15)。血管表现:胸主动脉分支或肋间动脉供血时(n=25),肺隔离症发生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9例;腹主动脉或腹腔干分支供血时(n=13),发生于左肺下叶4例,右肺下叶9例。 结论 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当平扫发现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或囊变合并实变时,应注意肺隔离症存在的可能,并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CT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方法 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9例,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从25到56岁,平均年龄为41.1岁。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增强扫描时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病例可见空气新月征。肿块周围肺组织、肺门及纵隔未见异常。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有助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胸部CT表现。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42例,根据胎龄和吸入氧浓度分为轻、中、重度,均接受64层螺旋CT扫描及薄层重建,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胸部CT表现。结果 胸部CT多表现为囊泡影(27/42,64.29%),双肺透光度减低、呈广泛或局部磨玻璃样改变(26/42,61.90%),条片状致密影(23/42,54.76%)及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16/42,38.10%);胸膜增厚4例,胸腔积液2例。囊泡影发生于双肺上下叶者15例(15/27,55.56%),其中10例发生于右肺中叶;仅发生于肺下叶者8例;仅发生于肺上叶者3例(3/27,11.11%);发生于双肺下叶及右肺中叶者1例。轻、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中,囊泡影检出率分别为53.33%(8/15)、57.14%(8/14)、84.62%(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累及肺叶数(中位数)分别为1.0、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常见的CT征象为囊泡影、局部或广泛磨玻璃影、致密影、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影。囊泡影可发生于双肺,以肺下叶居多,胸膜下多见;囊泡影累及肺叶数越多,提示患儿临床表现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SSc肺部HRCT表现,并对其中的12例随访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11例肺基本正常,51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HRCT表现:(1)小叶间隔增厚(23例,45.1%);(2)胸膜下孤形线(8例,15.7%);(3)磨玻璃密度影(19例,37.3%);(4)网格样影(13例,25.5%);(5)囊状影(9例,17.6%);(6)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11.8%);(7)蜂窝征(19例,37.3%);(8)胸膜下小结节(3例,5.9%)。上述征象大多先后出现,并以两肺外围分布为主。12例随访病例中,2例CT征象消失,7例无明显变化,3例进展为蜂窝肺。结论 SSc肺部HRCT主要表现为以两肺外围分布为主的间质性纤维化。磨玻璃密度影及胸膜下孤形线是病变的早期表现,蜂窝肺为其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结果 10例为中央型,1例为周围型;形态分别为椭圆形(7例)、分叶状(2例)及不规则形(2例)。9例边界清楚,2例边缘毛糙。10例为实性病灶,1例为囊实性病灶。增强CT显示7例肿瘤实质部分密度较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其中5例密度明显高于胸壁肌肉,4例密度与胸壁肌肉相仿,2例密度明显低于胸壁肌肉。3例支气管腔内结节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液体影,2例见周围新月形或环形气体影。所有病例在CT上均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阻塞(8例见阻塞性肺炎,5例见远端支气管扩张伴黏液栓塞,5例见肺不张)。5例可见纵隔、肺门或支气管周围淋巴结肿大,1例见同侧肋骨转移。结论大部分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CE-MRA脊髓造影鉴别脊髓血管畸形(SCVM)和脊髓非血管畸形所致继发性血管纡曲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CE-MRA疑诊SCVM患者资料,根据DSA或手术结果分为SCVM组(16例)及脊髓非血管畸形组(14例),对比分析2组CE-MRA脊髓纡曲血管的数量、长度、位置、纡曲程度及纡曲血管周围是否存在异常供血动脉差异。结果 与脊髓非血管畸形组比较,SCVM组脊髓纡曲血管数量更多,纡曲血管长度更长,血管纡曲程度评分更高。SCVM组仅2例(2/16,12.50%)血管纡曲局限于下胸椎段(T7~T12椎体),而脊髓非血管畸形组11例(11/14,78.57%)局限于下胸椎段(T7~T12椎体),2组间纡曲血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 CE-MRA脊髓血管造影可鉴别SCVM与脊髓非血管畸形引起的继发性血管纡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分析31例确诊COVID-19患者早期胸部HRCT表现。结果 31例发病1周内胸部HRCT呈不同程度肺炎改变。23例见多发病灶(≥3个病灶);24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肺叶,7例病灶累及单肺叶;22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病灶(GGO),9例GGO伴混合性实变灶,病灶边界均模糊;25例病变分布于肺外周带,6例病灶分布于肺外周伴局部中央分布;26例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5例呈不规则斑片状伴局部球形表现;26例伴细支气管充气征,29例病变内血管增粗,24例见小叶内间隔增厚,6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早期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炎症型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0例炎症型PIMA患者的临床、影像学(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30例CT均见肺内实变灶,其中5例为单纯实变,25例实变伴多种改变;肺内实变平扫CT密度均低于同层面肌肉,增强后多呈轻度强化;26例实变灶内见血管造影征,12例见肺叶膨隆征。30例中,首次CT诊断肺癌9例,21例误诊为感染性病变或其他病变。结论 炎症型PIMA实变平扫CT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可见血管造影征、肺叶膨隆征等;合并GGO、结节及囊状透亮影有助于鉴别诊断炎症型PIMA与炎症性病变及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肺淋巴管肌瘤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病人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CT扫描见两肺密度普遍减低,偶见囊状影;HRCT清晰显示两肺囊状影,两肺上中下野及肺内带与肺外围病灶分布无明显差异,病灶之间可见正常肺组织。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具有特征性的HRCT表现,HRCT对肺淋巴管肌瘤病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肺腺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CT表现特点及瘤内的腺癌,鳞癌成分含量与CT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我院胸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肺腺鳞部,男13例,女2例,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检查。根据病理光镜下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所占比例分为鳞癌成分占优势组(1组)和腺癌成分占优势组(2组)两组。结果:15例中1组7例,2组8例。(1)CT表现:中央型3例,表现为肺门肿块伴肺不张:周围型12例,主要征象有分叶征,毛刺征,小泡征,血管集束下及胸膜尾征;(2)肿瘤内腺,鳞癌成分含量与病变的影像分型,大小及分布有一定相关性,与其他CT表现无明显关系。结论:肺腺鳞癌男性好发,周围型多见;中央型肺腺鳞癌中鳞癌成分占优势,周围型肺腺鳞癌的CT表现与肺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胸膜间皮瘤均先行CT检查后发现,其中5例行开胸手术,4例行胸膜活检,2例行CT定位下穿刺。结果:11例胸膜间皮瘤中,4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位于左侧胸腔7例,右侧胸腔4例;6例为局限型单发胸膜增厚或肿块,其中良性4例,恶性2例。5例为弥漫型,均为恶性。11例中合并胸水6例,1例伴有肺内转移,2例伴有肋骨或胸骨破坏及累及大血管。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无胸水及转移,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