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S)是冠心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标志着冠心病由慢性期转变为急性期,由稳定状态转化为不稳定状态。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相似文献   

2.
李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20-22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长期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痉挛,造成狭窄进一步加重,使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心绞痛的发作失去原来稳定的特征,而表现为各种类型的UA。  相似文献   

3.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在冠心病临床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病各临床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入选了143例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非冠心病组6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54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25例。检测各组血浆 ADMA,NO和vWF水平,并分析它们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 ADM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非冠心病组相比, 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 ADMA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非冠心病组相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 NO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下降的程度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与非冠心病组相比,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 vW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之间血浆 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 ADMA水平变化与冠心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浆 ADMA水平的变化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UAP、NSTEMI、STEMI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ACS又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NSTEACS包括UAP、NSTE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所导致的,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STEACS是指STEMI,主要由新鲜的“红血栓”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性所致。近年来,冠心病治疗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ST段无抬高的一类,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防止死亡。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急危重症。主要是因各种冠心病易患因素应激及炎症因子参与导致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以致局部血栓形成,心肌急性缺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1]。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两种临床状态。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以往单用抗凝药物,但是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不稳定斑块导致局部白色血栓形成有关。我们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卉琴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26-1826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angina,UA)是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包括除稳定性心绞痛以外的其它各型心绞痛,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甚至心脏猝死。UA曾被称为中问型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进行或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加速型心绞痛、冠状动脉衰竭、濒临心肌梗死前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4例,及对照组10例,分别检测其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的PAPP—A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结果】在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AP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IGF—I水平则高于前两组(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处PAPP—A水平明显高于主动脉根部处的PAPP—A水平(P〈0.01)。【结论】冠状动脉循环PAPP—A的浓度差可作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冠心病及其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冠心病患者49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4倒,对照组21例,测定血清SAA浓度。结果SAA浓度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SAA浓度明显升高,SAA升高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ICS)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波及非Q波性心肌梗塞和猝死[1]的统称。AICS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概念,在有的国家如美国甚至已将AICS作为临床上的一个诊断名词来使用[3]。将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  相似文献   

12.
Ever  D  Grech  David  Ramsdale  李崇剑 《英国医学杂志》2005,8(5):301-30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症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通常没有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持续性ST段抬高)。本文将重点讨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水平变化,以及CD4+CD28-T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06/2012—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57例,其中造影检查正常对照组13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8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并对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改良Gensini标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外周血CD4+CD28-T细胞占CD4+淋巴细胞比例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分别为(12.61±9.06)%,(13.04±6.44)%,(20.68±9.50)%和(22.65±11.55)%。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外周血CD4+CD28-T细胞比例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99,P〈0.01)。结论CD4+CD28-T细胞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对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T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2例,健康对照患者组36例,采用固相层析免疫分析技术定性检测心肌TI。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心肌T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心肌 TI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 心肌T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升高,对心肌损伤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同期住院的53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规定时间内测定血清脂蛋白(a)及血脂、心肌酶。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脂蛋白(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也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也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TC及TG)没有相关性,脂蛋白(a)与心肌酶(CK及CK—MB)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脂蛋白(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2)血清脂蛋白(a)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并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危险性及预后的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者发生率超过后者,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之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CS),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与冠心病及其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冠心病(CHD)患者49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4例,对照组21例,测定血清脂联素浓度。结果脂联素浓度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明显降低,脂联素降低程度与冠心病及其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同时选取2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的CRP、sVCAM-1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IL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sV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RP、sV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CRP、sVCAM-1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情况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炎症反应。方法 9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分型分组,分别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分析。治疗中各组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其它冠心病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其它冠心病类型组相比,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存在明显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他汀类药物有抑制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