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 FP )、甲胎蛋白异质体3(A FP‐L3)、铁蛋白(FER )和α‐L‐岩藻糖苷酶(AFU )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鼓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200例,包括良性肝病患者87例和PHC患者113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其 AFP、AFP‐L3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标本中FER和 AFU 的水平,判断其之间的关系。结果 PHC患者AFP、AFP‐L3、FER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ROC曲线分析,AFP 405.4 ng/mL、AFP‐L336.6 ng/mL、FER 321.6 ng/mL和AFU 40.2 U/L联合应用的临界值,敏感度可达84%,特异度可达82%,均高于单项指标诊断。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FER和AFU 在诊断PHC中有重要价值,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150例HCC患者为HCC组,108例慢性肝炎患者为慢性肝炎组,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3组血清GP73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AFP水平。结果HCC组血清GP73(212.8(87.0,279.1)μg/L)、AFP(5212.8(1587,22279.1)μg/L)水平高于慢性肝炎组(55.3(27.0,83.2)μg/L和3.5(1.7,15.5)μg/L)和对照组(52.9(17.0,80.4)μg/L和2.9(1.5,14.7)μg/L)(P均〈0.05);HCC组GP73、AFP阳性率分别为69%和70%,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为83%。结论血清GP73在HCC中高表达,可鉴别肝脏的良、恶性疾病,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作为血清学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 PHC组血清GP73及甲胎蛋白(AFP)含量,以肝硬化组及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GP73与 AFP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清GP73与PH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PHC组血清GP73水平显著增加,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血清GP73与AFP之间呈正相关( r=0.6567,P<0.01)。病变累及大小大于3 cm的P H C患者血清G P73含量明显高于病变累及小于3 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的患者血清G P73含量明显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水平与PHC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理分级等因素无关。生存曲线显示,手术后血清GP73≤120μg/L的PHC患者其生存时间明显长于GP73>120μg/L的PH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清 GP73可用于判断 PHC患者的不良预后,其相对风险度为3.427,95% CI为1.380~8.509。结论 GP73作为PHC新的血清学标志物,不仅对于PHC诊断,而且对PHC病情分析、术后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及白细胞介素8(IL-8)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癌患者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正常对照60例。肝癌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化疗或射频消融等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乙型肝炎肝癌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之间血清AFP、AFU、GP73及IL-8浓度;分析标记物及AST、ALT及白蛋白间的相关关系;在理想临界值下,并比较四种标记物对肿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乙型肝炎肝癌组、硬化组及正常组血清AFP分别为(312.41±26.56)ng/ml、(25.98±5.84)ng/ml及(20.94±4.23)ng/ml;GP73分别为(289.64±31.19)μg/L、(211.39±25.87)μg/L、(58.97±26.17)μg/L;AFU分别为(543.07±49.89)nmol/ml、(221.45±36.12)nmol/ml、(234.12±32.31)nmol/ml;IL-8分别为(146.26±14.08)pg/ml、(451.03±35.67)pg/ml、(71.23±10.34)pg/ml;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型肝炎肝癌组血清AFP、AFU、GP73的浓度在三组中为最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正常组AFP、AFU的浓度水平相当。血清GP73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大致相当,正常对照组最低;对于血清IL-8,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浓度最高,正常组浓度最低,乙型肝炎肝癌组浓度居中。对AFP、AFU、GP73、IL-8与AST、ALT、ALB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只有AFP与AFU间存在相关关系(r=-0.423,P<0.05),其他均未发现明显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四种指标的敏感度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血清AFP、AFU、GP73及IL-8进行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 GP73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52例健康者、45例非肝性疾病患者、4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 HCC 患者血清标本中 GP7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 HCC 患者血清 AFP 水平,计算 ROC 曲线下面积及 GP73和 AFP 对 HCC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非肝性疾病组(58.57±35.64)ng/mL、乙型肝炎组(70.36±49.88)ng/mL 和肝硬化组(114.47±51.27)ng/mL 以及 HCC 组(251.37±95.6)ng/mL 患者血清中的 GP7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4.03±15.2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C 组血清 GP73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HCC 组血清 GP73的阳性检测率(76.7%)显著高于非 HCC 组(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P <0.05);GP73诊断 HCC 敏感度(75.1%)和特异性(94.9%)均高于 AFP 的敏感度(52.3%)和特异性(86.6%)。结论 GP73可能成为 HCC 诊断的一个更好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51例PHC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P73以及甲胎蛋白(AFP)的水平.结果 血清GP73诊断PHC的临界值为127.5 μg/L,诊断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93.3%.PHC组中血清GP73水平[(185.1±62.9)μg/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69.8±28.2)μg/L]及健康对照组[(36.7±13.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P73及AFP单项检测比较,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的灵敏度以及总有效率(P<0.05),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水平在PHC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可作为PHC诊断的血清标志物,且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体蛋白73及其基因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分析GP73和GP73 mRNA在PHC中的诊断价值,探讨血清中GP73和AFP联合检测对PHC诊断和高危人群普查的意义,为PHC诊断和普查提供一种新方法 .方法 采用ELISA对73例PHC、13例肝硬化、32例肝炎和62名健康人的血清GP73、AFP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7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Ct值比较法计算GP7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分析8份正常肝组织和8份肝癌组织的GP73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ELISA检测4组血清GF73、AFP结果 显示,总体比较经Kruskal-Wallis检验,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89.6、52.0,P均<0.01),全血GP73 mRNA含量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33,P>0.05).组间多重比较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PHC组血清GP73的含量[166.7(162.7-231.8)μL]与肝硬化[57.3(46.6~113.6)μg/L]、肝炎[29.6(26.2~54.5)μg/L]及健康对照组[25.1(20.8~29.4)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46、297、349,P均<0.01),各组血清AFP的含量分别为380.9(258.5~ 503.2)μg/L、3.8(1.3~14.5)μg/L、5.1(2.4~7.8)μg/L、2.8(2.2~5.7)μg/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46、419、790,P均<0.01).肝癌组织GP73 mRNA表达量(12.64)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1.00).以ROC曲线确定诊断PHC的GP73临界值为123.2μg/L和AFP临界值为10.6 μg/L时,PHC组血清GP73、AFP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5.8%和53.4%,特异度分别为95.3%和92.5%,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90.7%.结论 GP73蛋白对PHC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全血标本GP73 mRNA检测不能作为诊断PHC的肿瘤标志,肝组织标本GP73 mRNA检测可作为诊断PHC的肿瘤标志,但存在创伤性大、风险大、患者痛苦等缺点.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可有效提高PHC诊断,可用于PHC高危人群的普查及筛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与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50例原发性肝癌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GP73与AFP的表达,分别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及其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中GP73与AF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P73:309.56±192.33)ng/ml﹠(22.11±8.52)ng/ml;AFP:(400.31±214.49)μg/L﹠(4.55±6.8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58、13.04,P<0.05)。GP73与AFP的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达到85.20%,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0%、91.70%、86.20%。原发性肝癌患者中GP73表达与血清AFP水平、肿瘤直径、TNM分期无关(t分别=0.25、0.25、0.22,P均>0.05),与肝硬化相关(t=1.72,P<0.05)。结论 GP73高表达于PHC,可成为PHC较好的诊断标志物。联合AFP检测有助于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GP73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作为一个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103例原发性肝癌、49例乙型病毒肝炎患者和50名健康人的血清GP73的水平。【结果】肝癌组中血清GP73的水平显著高于肝炎纽及健康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诊断肝癌的GP73临界值为】13.2μg/L,和甲胎蛋白(AFP)的临界值为13.3μg/L时,GP73和AFP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8.0%和56.3%,特异度分别为94.8%和91.8%,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0.6%,特异性为89.9%。在血清AFP浓度低于7μg/L的肝癌患者中,有52%(17/33)的患者血清GP73浓度高于临界值。【结论]GP73高表达于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可能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更好的血清标志物,与AFP联合检测可有效的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别有助于APF阴性肝癌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联合测定在原发性肝癌(PL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PLC患者、48例肝硬化患者、45例肝炎患者及44例健康对照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GP73及GPC3水平。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中GP73为(812.37±81.59)pg/mL,GPC3为(89.27±12.38)ng/mL,GPC3、GP7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87.5%,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肝硬化组与肝炎组GPC3、GP73表达水平、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GPC3、GP73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100%、93.81%,显著高于GP73、GPC3单一检测(P<0.05)。结论 GP73与GPC3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PHC准确率,对PLC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浓度、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5′-核苷酸酶(5'-NT)活性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5'-NT含量进行检测,并分别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5'-NT含量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AFU和5'-NT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敏感性分别为68%、81%、80%。AFP和AFU,AFP和5'-NT,AFP、AFU和5'-NT联合检测敏感性分别为88.8%、87.2%、92.0%。治疗前AFP、AFU和5'-NT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复发者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未复发者居正常水平。结论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AFU和5'-NT活性变化对肝癌患者诊断和治疗预后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水平与相关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23例肝癌(PHC)患者和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ELISA定量检测其血清中 GP73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Ⅳ型前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同时观察 GP73与相关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及临床动态变化。结果 CHB组、LC组和PHC组血清GP73水平(μg/L)分别为118.0±82.2,154.4±87.7和196.5±89.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84,-7.909,-9.609,P均<0.01);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清 GP73,Ⅳ-C和 HA水平逐渐升高,且 GP73与Ⅳ-C和 HA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2,0.487,P<0.01)。结论 GP73在慢性肝病尤其是乙肝肝硬化中表达明显升高,GP73可能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一个较好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PHC患者48例、肝硬化患者28例、乙型肝炎患者74例、其他肿瘤患者38例和正常人136倒AFU、AFP和CA19—9含量。结果AFU、AFP和CA19—9在PHC患者中的敏感性分别为79.2%、68.6%和62.5%,在AFP阴性的PHC患者中,AFU、CA19—9的敏感性分别为62.5%和75.0%,3项联合检测诊断PHC的敏感性为87.5%。结论AFU、AFP、CA19—93项联合检测对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联合检测AFU与AFP对PHC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国产AFU试剂盒化学比色法和AFP放免法检测了正常人31例、PHC和其他疾病病人114例的血清AFU、AFP。结果PHC的AFU活力为259±124nKat/L、阳性率为71%,正常人AFU活力为99±36nKat/L、阳性率为0,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AFU>200nKat/L为阳性,AFU对PHC的诊断敏感性71%、特异性72%,与AFP>20ng/ml为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85%、特异性77%相近(P>0.05);AFU与AFP联合检测,对PHC诊断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7%;若以AFU>200nKat/L且AFP≥400ng/ml为阳性,则特异性高达97%。结论AFU与AFP联合检测是提高PHC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199(CA199)、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恶性肿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清AFP、AFU、CA199、GP73水平,与50例肝硬化患者(良性对照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对照,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分析AFP、AFU、CA199、GP7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及监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CA199、GP73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腹水、肝硬化、复发、转移明显相关(P<0.05);(3)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4)四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6.00%、93.71%、89.80%,与各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AFP、AFU、CA199、GP73联合动态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漏诊,并对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复发转移及预后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