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巴中市2006-2007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巴中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初的3.78%上升到2007年底的4.67%。抗-TP、抗-HIV、抗-HCV及ALT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抗-TP、HBsAg和ALT。结论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市献血者人群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不合格率,分析所用两种酶免试剂检测的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采用两种试剂检测成都市136 531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对得到的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市献血者的5项指标不合格率为HBsAg>抗-HCV>ALT>抗-TP>抗-HIV;HBsAg、抗-HCV和抗-HIV采用两种试剂检出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灵敏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特异性高的试剂,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3.
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无偿献血是人们自愿捐献血液而不收取任何报酬,献血的目的是帮助需要血液的患治疗疾病甚至挽救生命。因此,可以通过健康征询的方法排除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献血,确保受血输注安全的血液。笔通过对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合格与不合格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研究无偿献血时对献血进行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吉安市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临床用血已实现100%来自无偿献血.为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传染性指标流行特点,保证供血安全,笔者对2008~2011年吉安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孝感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正常值小于40U);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2006~2008年共检测74619人次,其中不合格者2038人次,占总人数的2.69%。ALT、HBsAg和抗-HCV不合格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LT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梅毒抗体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以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2005~2010年拉萨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自2005年6月西藏血液中心的成立之后,该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的临床用血几乎100%来自无偿献血,并且逐步形成了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为了解该市的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寻找减少血液浪费的方法,保障血液安全,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合格足量的血液.作者对中心血液5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该市无偿献血者20 158份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 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该地区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8.6%,其中ALT、HBsAg、TP的阳性率偏高.结论 逐步扩大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采血车增加外采的快速检测项目(比如ALT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并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检测不合格情况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52012年长沙地区812 088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2 088份检测结果中总体不合格率为6.46%。ALT、HBs Ag、Anti-HCV、Anti-HIV、Anti-TP五项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均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25 438.708、253.495、747.226、260.777、295.934,均P<0.05)。ALT不合格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丙肝与梅毒的不合格率大致为上升趋势,HBs Ag阳性检出率呈先降后升趋势,Anti-HIV初检阳性率变化不大。结论: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与相应疾病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关,献血前严格筛查与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是降低血液不合格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本市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2006~2010年,随着临床医疗用血量的不断增加,本市无偿献血人数增加率平均>20%。为了解本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指标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献血宣传招募策略,保障安全有效的血液供应,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我们对2006~2010年的血液检测情况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2006-2012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不合格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血液不合格率,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西安市中心血站2006-2012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895 317份,采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对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初筛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或一阴一阳经再次复查为阳性者判定为该血液抗-HIV有反应性,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送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认试验.对确认后的结果进行不同性别、不同血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无偿献血者的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895 317份无偿献血标本,检出阳性标本2 958份,阳性率为0.33%,其中确认阳性数174,阳性率为0.02%.并且2006-2012年间不同年龄、不同年份、不同职业无偿献血者分布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男性(94.83%)明显多于女性(5.17%),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20-40岁,职业主要集中于自由职业或无业人群.血型分布符合陕西血型分布特点.结论 应加强采血前的筛查工作,以降低采集血液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汾地区参加无偿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为选择合理的献血模式以及招募安全血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汾市中心血站2006-2010年9万多份无偿献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390万份标本中,HBsAg阳性共316例(0.35%),抗-HCV阳性共275例(0.31%),抗-HIV阳性79例(0.08%);TP阳性494例(0.55%),ALT不合格者3413例(3.78%)。结论首次无偿献血者与2次以上献血者的不合格率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男性献血者是无偿献血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惠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保障输血安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1年惠州市无偿献血者资料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210 675例,总阳性率为6.7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为4.4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3%、0.35%、0.06%和0.79%,各年度检测结果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5年检测的阳性率有升高趋势,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加强献血招募前教育和筛查,加强血液质量监控,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筛查结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165 56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速率法的ALT检测,分别按年份、性别、年龄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ALT总阳性率为6.47%,2010年阳性率最低(5.21%),2012年最高(7.76%);男性的ALT阳性率(6.90%)远大于女性(2.46%);18~25岁ALT阳性率为最低(4.55%),36~45岁最高(9.44%)。结论 ALT的不合格率有性别和年龄的倾向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献血员,建立稳定的献血队伍,有助于减少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东营市个体和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差异,从而保证献血者和血液安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营市中心血站的91 534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者的献血组织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个体献血者组(n=66 012)和团体献血者组(n=25 522).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2015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的相关规定,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梅毒螺旋体(TP)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5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进行检测.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及国际输血协会(ISBT)的相关规定,对血液的采血量、脂肪血发生情况,以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3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进行调查.并且采用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各个项目的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2012-2015年,东营市献血者血液的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献血反应、脂肪血及采血量不足项目不合格率基本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25、-0.14、-0.12、0.09、0.13、0.41、0.83、0.28,P>0.05).5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ALT的不合格率最高,为3.31%(3 032/91 53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 560.72,P<0.05);3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脂肪血的不合格率最高,为6.52%(5 969/91 53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 443.63,P<0.05).②个体献血组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3.90%(2 573/66 012),低于团体献血组的5.70%(1 455/25 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20,P<0.05);2组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45.42、31.31、24.55、14.22、4.01,P<0.05).③个体献血组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9.26%(6 115/66 012),低于团体献血组的15.9%(4 067/25 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72,P<0.05);2组献血者献血反应、脂肪血、采血量不足项目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62.47、603.23、828.72,P<0.05).结论 针对个体献血者,应加强对其献血前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采集更为安全的血液.针对团体献血者,建议采取减少每次献血人数,或者增加采血车及工作人员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杜绝人员过于集中的采集方式,降低献血反应和采血量不足;并且加强团体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宣传,降低脂肪血和ALT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阳性情况,为血站选择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08-2012年浙江省江山市25 450名无偿献血者,运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江山市近5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为0.84%(214/25 450),且各年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4,P>0.05);男女性别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P>0.05);不同年龄组的男女性别阳性率比较,只有51~58岁组男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P>0.05);各年龄组的献血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PP结论 江山市无偿献血者的梅毒阳性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为了尽可能避免感染性血液的采集,献血前需做到有效征询,尽可能地排除高危行为史者;发展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是血站选择低危献血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梧州市血液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梧州市2010~2012年108879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8879例无偿献血者中,5项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为6.01%(6548/108879),其中ALT阳性率为4.86%、HBsAg阳性率为0.57%、抗‐HCV阳性率为0.20%、抗‐HIV阳性率为0.07%、抗‐TP阳性率为0.59%。男性和女性之间ALT、HBsAg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抗‐T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8~30岁,抗‐HCV阳性率最高的是大于30~40岁组。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咨询,选择低危献血人群,对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佳燕  刘东  杨玉峰  李曦  马妮  李小兴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8):1067-1071,1075
目的分析玉溪市2014-2018年无偿献血者的人群结构和血液检测结果,以及二者的关联,为无偿献血招募、临床输血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确保血液安全。方法对2014-2018年无偿献血者的人群结构和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χ2检验分析。结果玉溪市2014-2018年无偿献血共计98690人次,献血人次以年均5.64%的比例逐年增长。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结构为:农民和学生(33.39%)、初中和大专(含)以上学历人群(67.71%)、18~35岁人群(42.55%)、男性人群(54.65%);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总不合格率分别为1.83%、0.42%、0.32%、0.27%、0.22%。血液总不合格率在不同的无偿献血人群结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较低的主要人群结构为:医务人员和学生均<2.40%、大专和本科学历人群均<2.85%、18~25岁人群<2.43%、女性人群<1.97%。结论玉溪市中心血站采用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当地宣传招募采集到的人群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比较高,但仍需从科学化的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标准化的献血前健康征询和ALT筛查(尤其是男性人群),以及增加抗-TP的确认试验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RETRACTION The following article from Transfusion Medicine, ‘Trends in the frequency of blood donors donating blood to be tested for HIV in Shiraz from 2004 to 2006’ by L. Kasraian and published online on November 3, 2009 (DOI: 10.1111/j.1365-3148.2009.00975.x ), in Wiley InterScience ( www.interscience.wiley.com ), has been retracted by agreement between the author, the journal Editor in Chief, an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The retraction has been agreed due to inclusion of data without prior approval. Professor Jean‐Pierre Allain
Editor in Chief
Transfusion Medicine REFERENCE L. Kasraian (2009). Trends in the frequency of blood donors donating blood to be tested for HIV in Shiraz from 2004 to 2006. Transfusion Medicine. [E‐pub ahead of print, DOI: 10.1111/j.1365‐3148.2009.00975.x]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some blood donors may donate blood in order to obtain an HIV test. These particular donors pose a serious hazard to the health care system b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HIV being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donated blood.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isco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new measures introduce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onors using blood donation centres to obtain an HIV test. The measures included increase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hazards of HIV transmission through donated blood,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special HIV clinics offering free services and anonymity. A survey of blood donors was undertaken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 from 2004 to 2007. The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volved 14 752 volunteers and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which covered areas such a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motivation for donating bloo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survey, it was discovered that 14· 2% of donors donated blood in order to be tested for HIV, and in the following 2 years it was 11· 2 and 9· 3%,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shown during the survey (P < 0· 05). The majority of these particular donors were found to be young, single, men with poo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first‐time blood donors. Over the period of this study,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donors using blood donation centres in order to be tested for HIV was clearly evident. This positive downward trend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new measures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献血者血液标本核酸检测(NAT)的结果分析,评价不同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及核酸检测的必要性,同时针对献血者性别、年龄和职业差异的特点,完善无偿献血宣传和人群筛选策略,保证血液安全。方法对郑州地区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259 329例无偿献血者NAT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阳性献血者依据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在259 329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的献血者中检出144例核酸阳性标本,核酸阳性率为0.056%。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献血者核酸阳性率(0.075%)比女性献血者(0.023%)明显偏高(P0.01);核酸阳性率以36~45岁最高(0.088%),18~25岁最低(0.022%);不同职业人群中以农民的核酸阳性率(0.095%)较高,公务员(0)、医务工作者(0)、学生的核酸阳性率(0.018%)较低。结论实施NAT能更好地保证血液的安全性;学生、公务员及女性血液NAT阳性率较低,应为血站重点招募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互助献血和无偿献血的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探讨互助献血的风险。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符合献血条件的1834例互助献血者以及217323例无偿献血者进行了血液采集和留取 ETDA 抗凝样本,进行 ALT、HBsAg、Anti-HCV、Anti-HIV、梅毒共5个项目的初复检。结果互助献血(8.67%)的总阳性率要高于无偿献血组(6.31%),但两组的ALT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互助献血组的HBsAg、Anti-HCV、梅毒均高于无偿献血组。结论无偿献血群体的血清学安全指标优于互助献血组,是血源性传播疾病较低的低危人群,应该是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群体;对互助献血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后,能确保其安全指数与无偿献血等同,可作为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