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发性流产与正常妊娠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情况,探讨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改变对复发性流产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2018年复发性流产患者(RM组)179例,同期同年龄段160例正常妊娠体检者(NP组)和15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对照,对各组PLT、PT、APTT、Fbg、D-二聚体、TT和AT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M组与NP组比较:PLT、Fbg、D-二聚体和ATⅢ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显著降低,Fbg、D-二聚体和ATⅢ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ATⅢ显著降低,而Fbg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T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较正常妊娠明显增强,临床定期监测妊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改变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孕期5~10周早期妊娠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1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择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孕妇各30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25名正常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O.05),TT差异不明显,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本院156例临产孕妇及93例门诊就诊的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LT、PT、APTT、TT和FIB值进行检测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胡敬  汪春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21-5622
目的 分析妊高征患者凝血系列各指标及血小板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孕妇各50例,分别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PLT)水平的指标,并将两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妊高征患者PT及PL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APTT、TT、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结论 妊高征孕妇可同时存在凝血异常及血小板减少,且二者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琪  马晓艳  王虹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417-1418,F000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含量。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的PLT、PT、AP,IT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妇女(P〈0.05);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非妊娠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FIB含量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FIB含量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秀华 《临床医学》2013,33(5):31-3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临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D-D、PDW、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防止产妇血栓形成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孕产妇的凝血指标与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在本院产检并分娩的150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组各500例,将一般资料、孕晚期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孕产妇孕次、产次、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GWG),孕晚期PT、FIB,剖宫产率,与正常血压组孕产妇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高值血压组孕产妇孕前BMI,孕晚期PLT、MPV、PDW、PT、APTT,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剖宫产率、早产、羊水过少、小于孕龄儿及胎儿窘迫,与HDP组孕产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孕产妇部分凝血指标发生变化,除剖宫产率升高外,不良妊娠结局并未显著增加,正常高值血压孕产妇无需纳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管理。  相似文献   

11.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讨正常妊娠临产孕妇组与有不良妊娠史(包括死胎、脊拄裂、脑积水、唇腭裂、肾积水等)临产孕妇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雏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产后大出血或血栓的形成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Sysmex-50凝血分析仪对448例临产孕妇与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史组与有不良妊娠史组临产孕妇的PT、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册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临产前及时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对预防产科异常出血及并发症(如:DXC)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观察组)、正常待产孕妇(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百分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采用Shapiro-Wilk检验2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结果2组PT、PT百分活动度、INR、FIB、TT、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疴前期孕妇凝血功能除出现异常高凝外,还可能合并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2062例住院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3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非菌血症组(n=176),非菌血症低蛋白组(n=78)和菌血症组(n=72),分别记录PT、APTT、FIB、TT、ATⅢ、D-D、Plt、PCT、CRP、IL-6、SAA水平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菌血症组血浆凝血时间中位PT水平、中位APTT水平、中位D-D水平、中位Plt水平高于非菌血症组,炎性因子中位PCT水平、中位CRP水平、中位IL-6水平、中位SAA水平均高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中位ATⅢ的水平低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菌血症组与非菌血症低蛋白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因子PCT水平与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菌血症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菌血症组,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产科待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用凝固、光散射等方法对148例待产孕妇和健康体检者的PT、APTT、FIB以及TT。结果 148例待产孕妇的PT为(9.59±1.32)s、APTT为(26.18±5.56)s、FIB为(5.40±0.83)g/L、TT为(11.92±2.83)s;健康对照组PT为(12.91±1.43)s、APTT为(33.40±3.87)s、FIB为(2.75±0.98)g/L、TT为(13.52±2.87)s,孕妇组的PT、APTT、T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和健康对照组的凝血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监测待产孕妇的PT、APTT、TT、FIB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产妇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79例待产孕妇,检测其血浆凝血三项(APTT、PT、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1例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 待产孕妇组APTT和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而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PT、APTT、FIB和D-D比较,妊高征组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和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