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冶市2014年婴幼儿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并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2014年1~12月3459例门诊腹泻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阳性775例,阳性率为22.40%;其中6个月至小于2岁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阳性率为35.77%;1、4、10~12月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间。男女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于6个月腹泻婴幼儿中,母乳喂养者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85%)低于人工喂养者(2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的发生以6个月至小于2岁婴幼儿为主,应根据其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流行时间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导致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茵及肠道病毒,获得该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为预防控制疾病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东部地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1095例,进行致病菌常规培养,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1095例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215株,阳性率为19.63%,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共135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多.为57.04%,产毒性大肠埃希茵为37.04%,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为5.19%,检出1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其次是沙门菌(4.11%);再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茵(2.28%)。肠道病毒的总阳性率为23.83%,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9.04%、13.97%、0.73%和0.64%。结论每年6~12月为细菌感染腹泻的高峰期,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茵、沙门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2岁的低龄儿童应警惕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每年秋、冬季为病毒感染发病高峰期。针对深圳市东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应及时做好监测工作,应高度重视对防治工作的管理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相似文献   

3.
小儿感染性腹泻1080例病原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侔构成,为临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108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常规检查,WBC(0~+)者做轮状病毒抗原(RVAg)检测,对WBC(++~++++)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815例患儿粪便进行RVAg检测,阳性292例,占35.8%。3岁以下婴幼儿的检出率较高,秋冬季节多发。265例患儿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大便培养阳性137例,其中36例(13.6%)分离出致病细菌,分离出优势生长的条件致病菌91例(34.3%),分离出真菌10例(3.8%)。主要致病菌包括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菌、弗劳地枸橼杆菌和克雷伯菌。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病原类型复杂,多样。对于不同类型的腹泻,除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病原学检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出腹泻病原体,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儿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技术结合示差脉冲伏安(DPV)法,建立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小儿腹泻病原菌分析。方法通过基因比对与引物设计,建立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LAMP 检测方法。采用LAMP 技术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8种干扰菌以及对不同浓度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扩增,结合DPV法评价其特异性及灵敏度。将200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同时采用LAMP方法与培养法进行检验,对比2种方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率。统计近2年该院门诊及住院小儿腹泻病例,初步分析其常见腹泻致病菌种类及比例。结果设计出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LAMP 检测方法,该法只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有扩增,对其他干扰菌不扩增,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LAMP法最低检测限为10 CFU/mL,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200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LAMP法与培养鉴定法检测的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2年内该院小儿腹泻粪便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709株,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志贺菌(34.23%)、大肠杆菌(15.40%)、铜绿假单胞菌(12.96%)、弗劳地枸橼酸杆菌(7.82%)、沙门菌(6.36%)、白色念珠菌(6.11%)、肺炎克雷伯菌(4.40%)、产气荚膜梭菌(3.67%)、变形杆菌(3.42%)、其他菌(5.63%)。结论设计出了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LAMP检测方法,该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能够用于肺炎克雷伯菌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合并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经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腹泻的患者128例,收集上述患者的粪便,细致观察粪便性状后,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检测HRV,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有的128份样本中,HRV检测阳性率为64.06%(82/128),细菌检测阳性率为53.91%(69/128),HRV及细菌均为阳性的阳性率为53.91%(69/128).69份细菌阳性样本中有27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5份检出非伤寒沙门菌,7份检出志贺菌,4份检出大肠埃希菌,6份同时检出2种细菌.大肠埃希菌对所选6种抗生素均呈较高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完全耐药;25株非伤寒沙门菌及7株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以及左氧氟沙星均呈较高的耐药性;合并2种菌感染的标本中检出的沙门菌B群对所选6种抗菌药都呈较高耐药性,其中对磺胺甲噁唑及头孢曲松完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及氨苄西林呈较高的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及氯霉素较敏感.HRV与细菌检测均呈阳性的粪便外观均呈脓血便、黏液便或水样便,其中有36份粪便呈水样便兼黏液便或者血便.结论HRV合并细菌性腹泻临床发生率较高,检测HRV、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鉴定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68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云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2):975-975,977
目的了解本院婴幼儿1个月至2岁之间腹泻患儿与轮状病毒(HRV)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对采集768例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表明,768例小儿腹泻病患儿中检出HRV感染512例,平均阳性率达到了66.7%,并且好发于秋冬季节。结论HRV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粪便中HRV抗原的检测,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儿童腹泻的病因,了解各种病原体的季节和年龄分布,以及致病菌的耐药率.方法 对1 022例腹泻患儿进行粪便常规、病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分析病因、病原体分布规律及致病菌的耐药率.结果 感染性腹泻占83.2%,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其次是细菌;非感染性腹泻占16.8%.秋冬季轮状病毒感染率高.致病菌以志贺菌属多见.非感染性腹泻以糖原性和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为主.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等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一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该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好发于10~12月,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为主;其次是细菌性腹泻,好发于4~10月,2岁以上儿童常见,5岁以上为最多,且致病菌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于2014 — 2018年采集无锡市哨点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法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3?408 例腹泻病例中,共检出阳性样本946份(混合感染66份),总检测阳性率为27.76%。 其中细菌感染529份,阳性率为15.52%,病毒感染460份,阳性率为13.50%,混合感染66份。 细菌性病原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60%),其次为沙门菌(5.11%)、副溶血弧菌(4.05%)、志贺菌(0.32%),主要流行于夏季。 病毒性病原体中,诺如病毒(8.92%)和轮状病毒(3.29%)检测阳性率较高,主要流行于冬春季。 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阳性率不同,轮状病毒感染高发于0 ~ 4岁年龄组。结论2014 — 2018年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夏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冬春季以病毒性腹泻为主,在不同季节应针对5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1760例小儿肠炎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特征。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本院2007年1760例腹泻特征的婴幼儿粪便检测。结果在1760例腹泻的婴儿粪便中检查629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36%。其中秋季435例,检出RV阳性标本180,占41%;冬季634例,检出RV阳性标279例,占44%;0~6月患儿RV阳性48例,占12%;0.5~2岁患儿RV阳性499例,占55%。男性976例标本,RV阳性365例,阳性率37%,女性694例标本,阳性264例,RV阳性率38%。结论本院1760例由A群轮状病毒引起小儿急性腹泻主要发生在秋冬季的0.5~2岁的婴幼儿,尤其在冬季,但每个季节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北京地区肠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本地区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来我院就诊1154例腹泻患者粪便进行培养,分离出肠道致病菌389例,并对其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的肠道致病菌阳性率为33.71%,7月和8月为腹泻发病高峰,占全年的60.15%。致病菌分布以志贺菌中F4为首位,其次为宋内志贺菌和副溶血弧菌。药敏结果氨苄青霉素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6.0%、71.0%。[结论]头孢类药物耐药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药物中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X^2=9.772,P〈0.01)。加替沙星耐药率低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X^2=3.937,P〈0.05)。所以临床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时,头孢类药物和加替沙星是很好的选择。北京地区肠道细菌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有明显季节差异,有菌群流行变化趋势,应密切监控,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1-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60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260份,总阳性率为43.1%。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10.9%,占细菌性病原的首位,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1%)和嗜水气单胞菌(4.0%),而志贺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合计检出率仅为3.0%。病毒性腹泻以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常见,检出率分别为8.6%和7.1%。从病原总检出率来看,冬季检出率(60.4%)远高于其他季节(春、夏、秋季分别为34.7%、49.8%和35.0%);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成年人(19~60岁组)多见;而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冬季,0~5岁儿童多见。结论宁波市镇海区腹泻病原以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嗜水气单胞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应主动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门诊病例发病特征、病原谱构成,为制定急性腹泻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在全区12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开展监测采样工作,检测8大类细菌和5种病毒,分析其病原菌和病毒感染情况和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的检出情况。结果 2012年1-12月,12家哨点医院共采集2533例急性腹泻门诊病例,感染任一致病菌498例,感染率19.66%,分离出致病菌561株,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6株(27.81%),沙门菌120株(21.39%),气单胞菌101株(18.00%);感染任一病毒716例,感染率28.31%,阳性毒株数756株,其中诺如病毒阳性472株(65.83%),轮状病毒阳性164株(21.69%)。6-9月细菌阳性率较高,1-3月和10-12月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人群的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细菌(P0.001)。成人组细菌和病毒感染率均高于儿童组(P0.001)。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但细菌感染率也较高,二者高发季节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病毒性腹泻则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儿童和成人腹泻病原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婴幼儿腹泻患者中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武威市凉州医院住院确诊腹泻婴幼儿的基本信息及其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结果 630份粪便标本中4种腹泻病毒总的检出率为68.4%(431/630)、女性婴幼儿腹泻病毒检出率75.0%(147/196)显著高于男性婴幼儿65.4%(284/434)。2012年腹泻病毒检出率73.1%(226/309)显著高于2011年检出率63.9%(205/321)。腹泻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杯状病毒34.6%(218/630),轮状病毒34.0%(214/630)、星状病毒13.0%(82/630)、肠道腺病毒10.6%(67/630)。431份检出腹泻病毒的样本中有124份为混合感染,占28.8%(124/431),2012年腹泻病毒混合感染所占比例35.0%(79/226)显著高于2011年腹泻病毒所占比例22.0%(45/205)。214份轮状病毒阳性的标本中病毒毒株G分型以G3,G1为主,P分型以P8,P4为主。结论武威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样指导对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培养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7月某院肠道门诊符合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的173例患者。所有患者自行留粪采样后,均再由专职护士指导后采样;指导前的采样标本为A组,专职护士指导后的采样标本为B组,两组均为173份标本。将两组标本送检志贺菌、肠埃希菌、沙门菌、弧菌等肠道致病菌培养,分别计算致病菌的检出率。结果173例患者中,共检出有致病菌者113例(65.3%),包括志贺菌63例(36.4%)、大肠杆菌21例(12.1%)、沙门菌7例(4.0%)、弧菌属17例(9.8%)、其他菌属5例(2.8%)。两种采样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81,P〈0.05),两组致病菌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61,P〈0.05)。结论采样指导可以有效提高粪便致病菌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小儿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腹泻患儿感染状况及病原学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573例腹泻患儿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1573例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中共检测出各类阳性病原893例,总检出率56.77%(893/1573).轮状病毒(RV)、细菌、真菌、原虫检出数分别为437例、381例、66例、9例,检出率依次为27.78%、24.22%、4.20%、0.57%.381例细菌感染标本中大肠埃希氏菌131例、克雷伯菌76例,该两株细菌占细菌总数的54.33%(207/381).结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细菌次之,真菌亦是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加快RV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是有效减轻RV疾病负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 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3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A组轮状病毒基因,阳性者再采用巢式 RT-PCR 分别针对病毒 VP7,VP4基因保守区进行 G/P型别检测。结果413份粪便标本 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52.5%(217/413),轮状病毒腹泻在深圳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次年1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1.2%(198/217)。对21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分型依次为G3(52.1%),G1(31.3%),混合 G型感染(6.0%),G2(1.8%)及 G9(1.4%);P型分型依次为 P[8](85.7%),P[4](6.0%)及混合 P型感染(1.4%);G型和P型的组合以 G3P[8](47.5%)最为常见,其次为 G1P[8](30.4%)。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G3P[8]和 G1P[8]是2007年~2009年深圳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此外混合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李科  杨晏  陈华剑  王忠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799-1801,1803
目的了解4 380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住院患者的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检出率前5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创伤科、肿瘤科和中心重症监护病房;7 326例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到4 380株病原菌,检出率约为59.8%,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3%(3 300/4 380),革兰阳性球菌占19.0%(831/4 380),真菌占5.7%(249/4 380),排名前10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阴沟肠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9.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1.2%,均未检出对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58.9%,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28.9%。结论多种因素致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条件致病菌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上升尤为明显,真菌感染比例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黎健  肖文佳  胡家瑜  吴寰宇  薛莹  潘浩  何懿 《疾病监测》2014,29(11):880-883
目的了解2012年5—12月上海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6所不同级别医院,对在其肠道门诊就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按一定的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从1001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465例,检出率为46.45%。检出细菌7种、病毒5种。细菌检出率为12.09%,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61例)、沙门菌(35例)。病毒检出率为32.07%,主要为诺如病毒(262例)、轮状病毒(40例)。阳性例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465例阳性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4.20±17.56)岁,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中有腹痛和发热症状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有呕吐和恶心症状的构成比均低于病毒阳性组;细菌阳性组发病前5天有聚餐史和外出史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二组有宠物接触史的比例均高于阴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季节高峰较为明显,应针对各病原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