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  董超 《西南军医》2012,14(3):516-518
脑卒中在世界死亡病因中排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脑卒中后有14%(大脑半球)~71%(脑干)患者伴发吞咽困难。目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神经内科以及康复科已经得到一定程度重视,笔者结合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及相关机制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1%~73%[1]。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不良、脱水、误吸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2]。脑卒中吞咽障碍可以分为假性球麻痹和真性  相似文献   

2.
吞咽困难是脑梗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约有51%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近年来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积极探索的目标。我们通过观察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X线动态造影表现,探讨脑梗死部位与吞咽障碍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吞咽障碍产生原因,增加  相似文献   

3.
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4d、28d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FS)和洼田氏评定。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针刺配合功能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P〈0.05)。结论针刺配合功能训练不仅可以加速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副作用小,花费少,可以作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8例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 将139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68例和对照组71例,干预组进行去除和预防咽部残留食物的训练,并且在摄食—吞咽训练时进行9项检查。观察30d后康复效果及发生误咽性肺炎症状。结果 患者吞咽障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于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无1例发生误咽性肺炎,对照组有5例发生误咽性肺炎。结论 摄食吞咽训练同时进行去除和预防咽部残留食物训练,可改善吞咽障碍和有效的预防误咽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鼻空肠管鼻饲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73例,根据鼻饲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行持续泵人肠内营养制剂鼻饲,观察组采用鼻空肠管,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比较两组鼻饲前及鼻饲后2周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鼻饲后2周,观察组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前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胀、反流、呛咳误吸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空肠管鼻饲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性鼻饲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09月-2022年09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观察组采用间歇性鼻饲法,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两周。比较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口咽舒适度、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中临床检查、饮水测试以及正常进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舒适状况量表(GCQ)中社会文化、生理、心理及环境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吸、肺部感染、腹泻、呕吐等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量表(SWAL-QOL)中心理负担、进食持续时间、进食欲望、症状发生频率、食物的选择、交流、恐惧、心理健康、社交、劳累以及睡眠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性鼻饲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营养...  相似文献   

7.
耿玲 《西南军医》2007,9(4):133-13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7%。吞咽障碍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等。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易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同时易引起患者的悲观失望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的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对吞咽功能的正确评估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脑卒中伴吞咽障碍30例,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赵妍  田冲  胡大明 《兵团医学》2016,50(4):35-37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低频电刺激治疗组和高频频率电刺激治疗组),各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30 Hz和80 Hz频率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为期3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洼田饮水实验对入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高频治疗(80Hz)治疗效果阳性率明显高于低频(30Hz)治疗效果(P<0.001).结论:高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低频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施行综合护理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0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吞咽障碍护理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评估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吞咽障碍情况,评价护理有效率,并依据GQOL-74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2.6%(50/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38/54),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1.35±8.26)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7.58±9.01)分,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对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评估。方法 40例脑卒中及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分别采用稀钡、浓稠钡和糊状钡三种不同性状、相同容量的钡剂,对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根据吞咽造影对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能清晰观察到整个吞咽过程,观察吞咽启动、喉上抬、会厌谷残留、梨状窝残留、渗透及误吸等情况,其中吞咽启动时间、喉上抬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吞咽造影检查能有效评估脑损伤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有效治疗措施及提供观察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卒中单元模式下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在卿  许贵刚  郭艳丽  马斌 《武警医学》2012,23(2):144-146,149
目的 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联合针刺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给予规范的综合治疗,卒中单元联合针刺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咽水试验量表评价吞咽障碍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进行神经康复的评价.结果 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联合针刺组洼田咽水试验量表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联合针刺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指数明显增高(P<0.01),卒中单元联合针刺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与卒中单元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卒中单元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联合针刺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卒中糊状饮食患者营养状态和吞咽功能。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血管外科2014-09至2015-11月收治的脑卒中并中轻度吞咽障碍患者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进行糊状饮食喂养。对照组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鼻饲或普通饮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和吞咽障碍程度。结果 干预21 d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浓度(125.33±12.09)g/L,明显高于对照组(117.28±14.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蛋白浓度(39.11±1.98)g/L,明显高于对照组(37.22±2.6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障碍评分改善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糊状饮食利于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体,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方法,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和管理[1].脑卒中病人入院时30%~65%存在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脑卒中病人43%~54%出现误吸,误吸病人中37%进一步发展为肺炎,4%因肺炎而死亡[2].误吸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一的液体或固体食物(甚至还可包括分泌物或血液等)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而不是像通常一样的全部食团随着吞咽动作顺利地进入到食管.  相似文献   

14.
电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兴华  王友良 《西南军医》2009,11(4):623-624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卒中急性期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8例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治疗组患者给予电针和早期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急性期后脑卒中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常可导致吞咽的口期及咽期运动障碍.影像学评估对吞咽障碍检查非常重要,对于吞咽相关结构的运动学分析及并发症的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介绍了口咽期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及影像学特点、吞咽功能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吞咽运动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技术探讨定量指标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A组:针刺阿呛组穴组(n=22);B组:球囊扩张术组(n=22);C组:针刺阿呛组穴与球囊扩张术联合组(n=25)。采集患者VFSS检查视频并测量吞咽启动时间、咽运送时间等8个定量指标,应用SVM-RFE及RF两种机器算法构建模型,筛选最优特征数及对应特征排序集,从两种算法的不同模型中筛选频次高的特征作为预后评估指标。结果 通过SVM-RFE算法在总模型组及各亚组模型中筛选的最优指标数分别为:4、5、2、8,RF算法结合SVM-RFE算法横纵双向共有的高频次、评估效能最优的定量指标为:舌骨位移距离、咽运送时间、舌骨运动时间、喉关闭时间、吞咽启动时间,其中舌骨位移距离最具评估价值。结论 VFSS定量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吞咽障碍疗效预后,为临床提供评估吞咽障碍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常可导致吞咽的口期及咽期运动障碍。影像学评估对吞咽障碍检查非常重要,对于吞咽相关结构的运动学分析及并发症的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介绍了口咽期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及影像学特点、吞咽功能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吞咽运动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显示,在TIA后卒中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在TIA发生后90d内,发生卒中危险为9.5%~14.6%[1]。因此,TIA一直以来被视为神经科的急症。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836例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明急性脑卒中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6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 8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15 2例 ,感染发生率 18 2 % ,其中 6 0岁以上患者占89 5 %。 93 4 %患者发生在入院 1周后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缺血性卒中 (P <0 .0 5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原发病及侵袭性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20.
老年吞咽障碍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吞咽障碍患者死亡主要相关因素及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106例老年吞咽障碍患者中死亡患者具体死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06例老年吞咽障碍患者,6例发生窒息,其中5例死亡;1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其中4例死亡.结论 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容易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病死率高.护理的关键是从饮食护理、提高吞咽功能等方面进行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