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C SIGN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 (DC)表面的Ⅱ型跨膜蛋白 ,它可以通过识别人HIV 1包膜糖蛋白gp12 0介导DC与HIV 1特异性粘附 ,并增强HIV 1感染力 ,在HIV 1水平和垂直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析DC SIGN影响HIV 1传播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探讨HIV 1感染的免疫和基因治疗 ,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DC-SIGN是一种特异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Ⅱ型跨膜蛋白,在机体生理和病理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与ICAM-3结合,从而介导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其CRD区可以与HIV-1、HCV、结核杆菌等多种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病原体感染。最近的研究表明DC-SIGN与肿瘤免疫、免疫逃避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能够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逃匿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导致HIV 1感染与播散。DC的这种介导作用与其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endriticcell specificICAM 3grabbingnonintegrin ,DC SIGN)相关。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DC SIGN相关同源物(DC SIGNre lated ,DC SIGNR)也具有吸附和传递HIV 1的作用。鉴于DC SIGN和DC SIGNR与HIV 1感染密切相关,本文简介近期在HIV 1性接触传播中作用的研究。一、DC SIGN和DC SIGNR是一种新型的细胞黏附分子DC SIGN和DC SIGNR能介导灵长类H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C—SIGN在树突状细胞(DC)传播HIV-1中的作用。方法用M嗜性或T嗜性HIV-1原代分离株分别刺激未成熟DC(immature DC,iDC))和成熟DC(mature DC,mDC),数量与DC相同的CD4^T细胞作为对照组,与活化的CD4^+T细胞共培养,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第4、7、10、14天共培养上清中p24抗原,观察Dc在传播HIV-1的作用。预先加入抗DC—SIGNMcAb和,或抗ICAM-3McAb,观察抗DC-SIGNMcAb和抗ICAM-3McAb对DC传播HIV-1作用的影响。结果用M嗜性HIV-1刺激的iDC以及用M和T嗜性HIV-1刺激的mDC的共培养上清中p24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加入抗DC.SIGNMcAb后,共培养上清p24抗原明显降低;加入抗ICAM-3McAb后上清中p24抗原并不减少。用T嗜性HIV-1刺激的iDC共培养上清中p24含量不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DC具有传播M嗜性HIV-1的作用,但不具有传播T嗜性HIV-1的作用;mDC既能将M嗜性也能将T嗜性HIV-1传播给CD4^T细胞。抗DC-SIGN McAb能够抑制DC传播HIV-1的作用,提示DC-SIGN在DC向T细胞播散HIV-1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在抗HIV-1感染免疫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不仅是已知惟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而且也是已知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其对抗原的提呈能力远大于巨噬细胞。经抗原刺激的DC回输到体内后,能够迁移到淋巴结,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同时激活T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分裂,产生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这些细胞因子和特异性CTL能够有效地促进或直接杀伤表达该抗原的细胞。基于这个原理,利用HIV-1抗原刺激DC所诱导的免疫对HIV-1感染进行免疫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和DC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方案也已成为治疗AIDS的较好方法之一。本文中将对近年来DC在抗HIV-1感染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HIV-1 假病毒;通过HIV-1 假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al dendritic cell,iDC)实验探讨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携带EGFP 基因的HIV-1 假病毒,通过RT-PCR 扩增HIV-1 假病毒中的EGFP 基因;HIV-1 假病毒感染iDC,对HIV-1假病毒感染iDC 后的基因组整合和转录水平进行检测,观察被感染iDC 中EGFP 基因的表达。结果:构建的HIV-1 假病毒通过RT-PCR 结果显示扩增得到EGFP 基因;HIV-1 假病毒感染iDC 后,在基因组整合和转录水平检测中都扩增得到了EGFP 基因,荧光显微镜观察被HIV-1 假病毒感染的iDC,观察到iDC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成功构建携带EGFP 基因的HIV-1 假病毒;HIV-1 假病毒可以感染iDC,并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iDC 基因组中,并经过转录和翻译使iDC 表达EGFP。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DC-SIGN和DC-SIGN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基因频率在健康人群、HIV-1感染者和HIV-1长期暴露不感染人群(ES)的差别,探讨这两个基因与HIV-1长期暴露不感染的关系。方法纳入三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对照组(160例),HIV-1感染者组(267例),ES组(37例)。扩增DC-SIGN和DC-SING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三组人群DC-SIGN基因型以7/7为主,等位基因呈低度多态性。DC-SIGNR基因型以7/7为主,等位基因呈高度多态性,出现了较多的非7/7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6在三组间以及在HIV-1感染者和ES之间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IGN基因多态性变异很低,对人群HIV-1易感性的研究意义不大;DC-SIGNR基因呈高度多态性,其低频率等位基因6可能是人群对HIV-1不易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 ,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但是 ,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 ,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 SIGN ,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 1的感染过程。DC 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 1的致病机理 ,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就DC 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树突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SIGN,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1的感染过程。DC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1的致病机理,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就DC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免疫缺陷病毒 1(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1,HIV 1)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 drome,ARDS)的主要病原。HIV 1感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及母婴传播[1] 。HIV 1感染传播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最近研究表明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在HIV 1感染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DC的这种介导作用与其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 (dendriticcell specificICAM 3grabbingnon integrin,DC SIGN)相关[2 4] 。此外 ,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DC SIGN相关同源物 (DC SIGNrelated,DC SIGNR)也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浙西南山区(丽水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分子传播网络特征。方法:收集丽水市2020年新确证且未经抗病毒治疗HIV/AIDS感染病例血样共147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HIV-1感染者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上BTLA(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CD272)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4例慢性HIV-1感染者和15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标记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上BTLA表达的百分比及平均荧光强度,并将BTL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HIV-1慢性感染者中CD4~+和CD8~+ T细胞上的BTLA表达均明显下降,且BTLA的下降在各组HIV-1慢性感染者中也有明显差异,随着疾病进展,BTLA表达进行性下降.CD4~+ T细胞上BTLA表达比率与平均荧光强度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HIV-1感染中,随着疾病进展,BTLA的进行性下降可能是机体活化和抑制信号失衡、导致免疫系统广泛活化的重要因素,恢复BTLA抑制信号的强度可能是治疗HIV感染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且至今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方法-RNA干扰技术在治疗和预防HIV-1感染方面的进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并证明RNA干扰技术是抑制HIV-1感染及复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HIV-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型)诱发艾滋病的结论目前已得到广泛认同,有关HIV-1病毒及受体细胞的分子结构、HIV-1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基因调控功能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现仅就上述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在KG1诱导来源的树突样细胞(Dendritic—like cells,DLCs)中DC特异性C型凝集样受体DC—SIGN的表达。方法采用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诱导KG1细胞为DLCs,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KG1和KG1来源的DLCs不同诱导时期DC—SIGN的表达。结果形态学方法确定成功诱导了KG1来源的DLCs,KG1细胞和其来源的DLCs均有DC—SIGN的表达,且当KG1诱导为DLCs细胞后DC—SIGN表达增强,尤其在DLCs的早期成熟阶段(诱导12~24h)。结论KG1细胞和其来源的DLCs上均有DC—SIGN的表达,且在诱导为DLCs后DC—SIGN的表达增强,为进一步研究DC—SIGN介导的抗原呈递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依托泊苷(VP-16)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HIV-1)潜伏感染的激活作用并研究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HIV-1潜伏感染细胞系J-Lat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组、VP-16处理组及伏立诺他(SAHA)处理组,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绿色...  相似文献   

17.
趋化因子受体5(CCR5)作为一个辅助受体在HIV-1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人种中,CCR5存在天然的突变基因型,其中包括纯合子和杂合子基因型,它们对HIV-1的易感性也各不相同.实验室中膜外袢的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及膜内基元的信号转导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一些氨基酸和空间结构对辅助受体的功能起关键性的作用,这对深入了解HIV-1与受体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阻断途径无疑是必需的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β-趋化因子受体5(CCR5)是近年来新克隆的趋化因子受体超基因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它的被发现才使人们认识到HIV-1 的感染除了T 细胞上的CD4+ 外还有另一条通过巨噬细胞表面辅助受体CCR5 介导的传播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趋化因子受体基因家族的组成成员、结构与功能、不同人种的基因型、HIV-1 与细胞表面辅助受体CCR5 的结合,进入机理及阻断HIV-1 感染的可能途径作一详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IL-4诱导THP-1细胞表达DC-SIGN的信号调节通路,探索DC -SIGN表达的信号调控网络.方法 以佛波脂(PMA)刺激THP-1细胞24h后加入IL-4作用48 h诱导DC-SIGN的表达,并设ERK阻断剂、NF-κB阻断剂、JAK-STAT阻断剂和MAPK阻断剂处理组.用RT-PCR检测DC-SIGN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胞质内DC-SIGN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DC-SIGN的表达.另外,提取IL-4诱导0、10、20、30、60和120 min的THP-1细胞胞质和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信号通路的信号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变化.结果 IL-4可以大幅提高DC-SIGN在THP-1细胞上的表达,包括mRNA和胞膜蛋白水平.在mRNA、胞质和细胞表面蛋白表达3个水平上,ERK通路阻断剂阻断效果最好,几乎完全阻断了IL-4的诱导效果,JAK-STAT和NF-κB通路阻断剂具有部分阻断效果,而p38通路阻断剂无阻断效果.信号蛋白检测结果显示,IL-4诱导0~120 min内,胞质磷酸化ERK1/2、磷酸化STAT6以及NF-κBp65、NF-κBp50、磷酸化IKB和磷酸化AKT随时间推移浓度逐渐升高,而p38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变.胞核内胞质磷酸化ERK1/2、磷酸化STAT6以及NF-κBp65和NF-κBp50随时间推移浓度逐渐升高.结论 ERK、JAK-STAT和NF-κB通路参与了DC-SIGN启动子的活化,其中以ERK通路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IV-1的调节基因Nef对ECV304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从而为分析HIV-1感染引起内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变化,以及为阐明Nef参与HIV-1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保存的HIV-1Nef基因在内皮细胞的稳定表达细胞株ECV304-Nef和其阴性对照细胞株ECV304 pcDNA 3.1(+),通过RT-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FCM和细胞黏附试验分析ECV304-Nef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 RT-PCR、real-time PCR结果显示ECV304-Nef细胞IC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为对照组的(4.3±0.2)倍;Western blot结果示ECV304-Nef细胞I-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CM分析显示ECV304-Nef细胞和对照组细胞I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5.3±2.2)%和(12.5±0.8)%(P0.01),两组间ICAM-1表达有显著差异。细胞黏附实验观察到ECV304-Nef细胞黏附的Jurkat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荧光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ECV304-Nef细胞黏附的Jurkat细胞的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与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证实了HIV-1Nef基因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