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鄢陵县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方法:对鄢陵县2013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鄢陵县有50%的乡镇有麻疹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5.5/10万,较2011年、2012年有明显上升。春季高发,小于8月龄发病数最高,3岁以下发病人数占病例总数的100%,男女比例为1:1;2岁以下无免疫史病例占总无免疫史的100%。结论:麻疹发病向小月龄段推移。主要与免疫缺漏和胎传抗体不足以及院内感染有关。加强适龄儿童和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提高麻疹监测质量,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是目前防控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丹东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措施。方法根据丹东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对2006年麻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1.66/10万,达到了10年来麻疹发病率最高水平。发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流行特点,暴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27.8%。3-7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0岁组和10-15岁组为高发年龄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32%,未免疫者8.19%,免疫史不详者占59.8%。结论2006年为丹东市麻诊流行年,导致流行的病原因是麻诊病苗免疫不落实。  相似文献   

3.
2006~2009年湖南嘉禾县麻疹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嘉禾县近年麻疹流行情况,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实现卫生部提出的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嘉禾县2006~2009年麻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有麻疹病例112例,年发病率最高为2007年(15.58/10万),最低为2009年(1.62/10万)。4—6月高发。绝大部分乡镇都有病例发生,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7.86%。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占总数的90.18%。112例麻疹病例中有MV免疫史的64例,占57.14%;无免疫史的33例,占29.46%;其他的为免疫史不详。结论要做好麻疹基础免疫接种工作,同时要加强麻疹监测和强化免疫工作,以提高整个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才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蒋丽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6):698-698
目的探讨湄潭县麻疹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湄潭县2004~2008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湄潭县麻疹发生病例64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8/10万。2004年发病率最高为9.88/10万,2005年、2006年发病率最低为0.23/10万,7岁以下病例为39例,占60.94%。结论除继续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外,在局部地区间隔一定的时间,应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预防和控制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泉州市麻疹在“消除阶段”(2006—2011年)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麻疹防制对策,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监测资料和防制对策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1年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是晋江(6/10万),最低的是永春(O.16/10万)。发病高峰后移或消平。病例主要以外地户籍人口为主,占56%。发病年龄有呈双向位移的趋势,〈8月龄组和≥15岁组的人群所占比例增高。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是发病的主体。发病前7~21d去过医院的病例占57%。结论通过消除麻疹免疫空白人群,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控制医院感染等综合防控措施,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0年北京市丰台区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麻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资料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006-2010年和强化免疫后2011-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分别报告麻疹病例2075例和662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5.42/10万和5.95/10万。与强化免疫前相比,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76.59%;麻疹病例各年龄组的构成比存在一定的变化,≤24岁各年龄组人群构成比均降低,≥25岁各年龄组人群的构成比升高。麻疹发病仍以外省户籍为主,北京本市户籍构成比上升。2011-2015年比2006-2010年强化后8月龄~14岁组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与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的构成比均增加,免疫史不详的构成比下降。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可以短期内显著降低麻疹的发病水平,成人和本市户籍的构成比增加,8月龄~14岁组病例仍存在免疫空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确保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均达到95%;加强成人易感者麻疹疫苗的接种,提高成人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惠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找出发病原因,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对2006年惠州市惠阳区麻疹流行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惠阳区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确诊病例139铡,其中血清学诊断100例,临床诊断39例,发病率为15.4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份,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32岁,无免疫史占8.63%,免疫史不详占46.76%。结论需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开展查漏补种,对流动人口儿童较多的地方,临时设立接种点或入户接种,提高接种率和覆盖率。  相似文献   

8.
钦萍  陆鑫晓  刘万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89-2590
目的:了解无锡市南长区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6.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本区人口以20岁以上成人病例为主,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8月龄~6周岁年龄组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发病均以无免疫史为主。结论:外来人口存在免疫空白是导致麻疹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杜绝免疫空白,是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红  黎景全  杨华可  黄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36-1637,1639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预防控制麻疹的策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583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4/10万。每年5—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5年发病总数的54.3%。2006年统计外地儿童占发病人数的70.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57.6%(731/1268)。2005年麻疹-IgC,抗体水平监测儿童组和成年组保护率分别为62.1%和51.5%。结论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呈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外来青年工人和外来儿童是麻疹发病的易感人群.故应加强麻疹痘苗接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客观评价宁夏麻疹监测系统现状,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宁夏2004—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采取控制措施和进展宝与果进行分析。结果我区麻疹发病率由2005年的38.2/10万降至2008年3.34/10万,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现象;年龄发病呈现8月龄婴儿和15岁以上人群上升趋势的“双向移位”现象;流动人口病例中无免疫史和不详者占比例较大为78.57%;麻疹疑似病例各项监测指标提高到95%以上;实验室检测50株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全部为H1基因型。结论宁夏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应继续加强对麻疹病例监测和流动人口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明市1951~2013年麻疹疫情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3年三明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3年三明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289 15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5.2/10万;死亡2 589例,死亡率为2.0/10万;病死率为0.9%。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分布在3~5月,占总病例数的44.2%。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的实施,极大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改变了麻疹流行规律,3岁年龄组发病构成比下降,城乡发病率差距逐步缩小。1990~2013年间,男女发病比例为1.3:1,病例以0~14岁为主,占71.55%(1 667/2 330);发病以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2.8%(996/2 330)。结论对适龄儿童全程接种麻疹疫苗,同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近年来鲤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鲤城区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数116例,年均发病率为6.55/10万,其中2009~2010年确诊麻疹病例数2例,发病率较前5年比较急剧下降,从2007年的最高发病率18.44/10万,降至2009~2010年的0.39/10万;发病呈现2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3~8月份,第二个高峰在12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聚集的江南街道和浮桥街道,在0~1岁组和20~30岁组发病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免疫规划监测系统共报告确诊病例数123例,其中流动占52.03%,无免疫史或不详占91.87%,流动人口病例的免疫率明显低于本地人口。结论:麻疹监测系统较网络直报系统敏感,影响我区麻疹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是易感者的积累、流动人口的聚集、常规免疫和入托入学查验证后的补种工作不够落实,经过2008年的查漏补种和2009~2010年两轮的强化,麻疹疫情迅速得到遏制,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是实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口市2008~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1年海口市4个区上报麻疹监测系统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评价监测系统主要运转指标及相关资料。结果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逐年提高,2008~2011年的年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33.1/10万,个案调查及时率从2008年的94.3%提高到2011年的100.0%,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从2008年的64.5%提高到2011年的100.0%,合格标本采集率从2008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85.5%,个案调查资料48h内专病录入从2008年的97.1%提高到2011年的100.0%;确诊病例3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8/10万;发病构成以8月~14岁为主,占总数的50.0%;病例呈散发,以3~7月发病为主,共发26例,占总发病72.7%;流动人口发病占66.6%,无麻疹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77.8%。结论 2008~2011年海口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应进一步提高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和人群免疫水平,切实加强流动人口麻疹防控,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近年来番禺区麻疹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数1504例,年均发病率为120.37/100万,其中2010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0例,2011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例,发病率跟前5年比较急剧下降,从2006年的最高发病率(368.31/100万)降至2011年的0.56/100万。4~8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市桥街、大石、南村和石基镇。麻疹病例人群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78%;病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2.80%。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广州市番禺区在2006年、2007年及2008年进行了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2009年及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历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论通过2006年、2007年及2008年的查漏补种和2009-2010年两轮的强化,麻疹疫情迅速得到遏制,在保持较高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实施麻疹的查漏补种及初始强化是提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减少易感人群的比例和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兰州市1990-2009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免疫和监测策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兰州市1990-2009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兰州市1990-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120例,平均发病率为5.25/10万,4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7~15岁和20岁以上成人为主,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近年成人麻疹发病突增。结论各类学校仍是麻疹控制和监测的重点区域,成人麻疹特别是流动人员麻疹病例的增加给消除麻疹带来挑战,因此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加强成人麻疹监测和免疫,这对消除麻疹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2008~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评价乙脑防控措施效果,为制定今后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乙脑疫情数据、采取的防控措施和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广西共报告乙脑病例430例,死亡18例,报告发病率为0.11—0.28/10万,死亡率为0.00~0.01/10万,病死率为0.00%~5.88%。每年仍以5。8月份为流行季节,以儿童发病为主,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90.23%。近5年来广西乙脑主要防控措施:一是2008年乙脑疫苗实施扩大免疫后,广大适龄儿童乙脑疫苗接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二是每年对预测甄别出的重点地区开展乙脑疫苗应急接种或查漏补种为主的防治措施;三是加强乙脑相关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尤其以加强乙脑实验室监测工作为重点。与前5年(2003~2007年)相比发病总数下降了67.77%。结论在加强乙脑常规免疫接种和监测基础上,每年继续对重点地区预测甄别并落实乙脑疫苗应急接种或查漏补种对控制乙脑流行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洛阳市涧西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对2005-2006年麻疹监测和预防接种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涧西区2005-2006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247例,较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18例)多13·30%,其中诊断麻疹152例。麻疹发病有明显春未夏初季节高峰。疑似麻疹病例的及时报告、及时调查、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分别为69·44%、78·29%。2005-2006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的报告接种均(90%。结论接种MV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恩平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狂犬病防制的重点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06-2012年恩平市狂犬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2年恩平市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6例,年发病率介于0.20/10万~1.83/10万之间,病死率100.00%;病例集中在2008-2011年;疫情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24例,占92.31%);男性17例,女性9例;50岁以上人群报告发病占42.3l%(11/26);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构成比分别是53.85%(14/26)和15.38%(4/26);咬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37.50%(9/26)。24例动物咬伤史明确的病例中,潜伏期中位数为51.5d;79.17%的病例由犬咬伤引起(19/24);病例伤口暴露程度以Ⅲ级伤口为主,占95.83%(23/24)。仅有1例病例接受规范犬伤处理,所有病例均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加强犬只的管理和免疫,及时、规范进行狂犬病暴露后医学处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龙岗区开展麻疹监测以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对1998~2004年麻疹疫情和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998~2004年全区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 093例,实验室和临床确诊1 31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25/10万,其中户籍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4.72/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3~7月,呈现低年龄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的“双相移位”现象,14.50%的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68.94%的病例接种史不详.全区麻疹监测系统运转基本正常,敏感性较高. 结论为加速控制麻疹,今后要提高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和成人麻疹疫苗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