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育龄期女性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2例育龄期女性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育龄期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淋巴细胞比对照组降低,CD8+T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育龄期女性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不平衡和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梅毒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探讨梅毒治疗有效、血清固定、神经梅毒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梅毒治疗有效患者、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人群相对照。结果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细胞、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有效组患者B细胞(CD1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固定组患者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血清固定和发展成神经梅毒有密切关系。体液免疫对梅毒螺旋体亦有一定的辅助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妊娠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妊娠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2例未经驱梅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及16例血清固定的妊娠梅毒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进行检测,并与12例梅毒非妊娠女性、32例健康孕妇、25例健康非妊娠女性进行比较。结果:与其他4组相比,血清固定组CD3+、CD4+、CD4+/CD8+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CD8+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未治疗组CD4+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孕妇组(P<0.05),CD8+细胞比例高于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健康非孕妇组(P<0.05);未治疗组和血清固定组CD19+细胞比例均高于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健康非孕妇组(P<0.05);血清固定组NK细胞比例高于未治疗组(P<0.05);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正常非孕妇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受到影响;血清固定组出现免疫失衡,NK细胞水平下降,引起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隐性梅毒TRUST血清学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妊娠晚期隐性梅毒血清学固定24例患者及16例健康对照的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IL-10及IL-12浓度水平。结果妊娠晚期隐性梅毒RPR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细胞亚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8^+淋巴细胞及B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淋巴细胞、NK细胞明显降低(P〈0.01),CD4^+/CD8^+显著降低(P〈0.01)。IL-10及IL-12浓度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0/IL-12浓度比值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妊娠晚期隐性梅毒RPR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因子分泌的不平衡,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不平衡和免疫抑制,在妊娠晚期隐性梅毒患者RPR血清固定病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HIV患者、45例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和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结果与对照组[(6.16±2.47)%]比较,HIV感染合并组和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分别为(16.7±5.13)%和(16.9±5.87)%]显著升高(P均〈0.01),HIV感染合并组与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6.79±2.54)%]显著低于AIDS合并组[(12.2±2.47)%,P〈0.01]和对照组[(14.7±3.23)%,P〈0.01],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显著低于HIV感染组(P〈0.01),HIV感染合并组与HIV感染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IDS合并组与AIDS组两组间CD3-HLA—DR+抗原百分比和CD3+HLA—DR+抗原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与HIV/AIDS患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HIV进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12、IL-10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正规驱梅治疗后治愈50例为梅毒血清学治愈组,其余40例患者则为梅毒血清固定组,选择40名同期行健康体检人群为健康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3组人群IL-12、IL-10、T细胞亚群(CD4+、CD8+、CD3等)及NK细胞水平,比较分析。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CD4+、NK细胞、IL-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梅毒血清学治愈组,IL-1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梅毒血清学治愈组(P<0.05)。另外,IL-10与IL-12无相关性(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IL-12、IL-10与NK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徐静  郭兰芳 《黑龙江医学》2019,43(11):1304-1305
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为临床梅毒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CD8+T细胞水平,分别分析CD3+CD4+及CD3+CD8+细胞在CD3+细胞中的比例。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细胞水平分别为(67.42±8.17)%,(25.98±4.2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22和0.477,P均>0.05),CD4+T细胞、CD4+T/CD8+T比值分别为(33.58±6.95)%、(1.30±1.8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8和2.156,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较健康人群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下降,提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8.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T细胞(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15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健康对照纽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为(0.54±0.51)%;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为(1.40±0.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提示与肺癌免l癌逃逸有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瘤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104例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4例,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同时H服消瘤汤;对照组50例,单用腹腔热灌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2组生存质量、免疫功能、血清VEGF水平变化、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NK细胞活性为(24.6±8.68)%,治疗后提高至(27.8±9.27)%;对照组治疗前NK细胞活性为(23.4±9.28)%,治疗后降为(18.4±8.22)%,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CD4+/CD8+为(1.32±0.28)%,治疗后提高至(1.58±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程度、神经毒性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瘤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不但能减轻化疗药物毒副反应,而且能改善NK细胞的活性,提高CD4+/CD8+比值,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血清中VEGF的表达,改善病人生存期质量,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二期梅毒患者中的改变,探讨这些免疫细胞在梅毒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Ⅱ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CD8^+、CD56^+、CD19^+的淋巴细胞,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梅毒患者CD3^+、CD4^+、CD56^+、CD4^+/CD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或P〈0.001),CD8^+与CD1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押制,且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IL-7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的关系,探究IL-7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IL-7含量,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 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7含量分别为(1.68±0.58)ng/mL、(3.83±0.62)ng/mL和(6.25±0.32)ng/mL,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31.3±3.3)%、(38.1±6.8)%、(43.2±9.4)%,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24.8±5.2)%、(28.1±3.4)%、(30.5±8.6)%;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别为(10.9±1.3)%、(7.4±1.0)%、(4.2±1.1)%。CHB组外周血IL-7明显低于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且与CD4+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1=-0.58,P0.05),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2=0.63,P0.05),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3=-0.43,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IL-7负调控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SPF级BALB/cA-nu小鼠的主要脏器重量、血液生理生化值和免疫细胞比例。方法选取5周龄和10周龄的BALB/cA-nu小鼠,测定主要脏器重量,并检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选取6周龄的BALB/cAnu小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ALB/cA-nu小鼠的T细胞及其亚群(T细胞-CD3+、T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CD19+或B220+)、NK细胞(NK1.1+)和粒细胞(CD11b+)。结果同周龄的BALB/cA-nu小鼠,雄鼠的体重、肝脏、双肾重量高于雌鼠(P0.05),同时雄鼠的血生理指标HGB、MCH、HCT也明显高于雌鼠(P0.05)。同性别的BALB/cA-nu小鼠,5周小鼠的肺脏、肝脏、双肾重量低于10周小鼠(P0.05),5周小鼠的血生化指标TP、GLOB、CHO、TBIL、UN也低于10周小鼠(P0.05)。BALB/cA-nu小鼠无T细胞(0.18±0.06)%、CD4+T细胞(0.26±0.08)%、CD8+T细胞(0.13±0.04)%,B细胞的CD19+B细胞的比例为(30.10±2.74)%、B220+B细胞的比例为(30.55±2.77)%,NK细胞比例为(1.35±0.29)%,粒细胞比例为(47.90±5.48)%。结论 BALB/cA-nu小鼠表现为明显的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周龄和性别因素对其脏器重量、血生理生化指标都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的BALB/c小鼠品系的生理生化指标与国外生产的相同品系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指标、癌胚抗原(CEA)与铁蛋白(SF)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CD3+T、CD4+T、CD8+T及CD4+/CD8+、NK细胞、B细胞、CEA和SF变化的关系。结果:①CEA(+)组中,CD4+T、CD4+/CD8+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1),CD8+T及SF明显增高(P〈0.01)。CEA与CD4+T、CD8+T、CD4+/CD8+及NK细胞水平密切相关(P〈0.01)。②SF(+)组中,CD4+T、CD4+/CD8+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1),CD8+T明显增高(P〈0.01),CD3+T明显增高(P〈0.05)。SF与CD4+T、CD8+T、CD4+/CD8+及NI(细胞水平密切相关(P〈0.01),与CD3+T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状态紊乱,且与CEA、SF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水平,分析T细胞与NK细胞的变化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45例和健康对照组45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检查三组患者的T细胞(包括CD3+CD4+、CD3+CD8+、CD4+CD25+)及癌组织的NK细胞计数。结果:肝癌组CD3+CD4+、CD3+CD8+、CD4+CD25+均有所下降,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癌组织NK细胞计数有明显上升,与肝脏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有外周血中T细胞的降低,组织NK细胞上升,两者可有效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芦晓磊  王卫星 《西部医学》2012,24(11):2099-2101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对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切除术后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老年HCC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服用复方斑蝥胶囊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术后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于第二天开始服用复方斑蝥胶囊,1次3粒,每日2次,连续应用1个月;B组20例,患者术后仅行常规处理;另设C组20例为正常人群作对照。分别于术前3天及术后10、30天抽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的CD3+、CD4+、CD8+、T细胞、NK细胞以及CD4+/CD8+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A、B两组患者术前CD3+、T细胞及NK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0天,A、B两组患者CD3+、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O.05);术后30天,A组患者CD3+、CD4+、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B组患者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A、B两组比较,术后10天A组患者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30天,A组患者CD3+、CD4+、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B组(P〈O.05)。结论老年HCC患者手术前后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复方斑蝥胶囊有利于提高老年HCC患者术后的T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COPD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COPD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状态及Treg细胞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ECOPD和COPD稳定期患者各30例,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AECOPD组和COPD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9.52±0.95)%和(9.72±0.97)%均低于对照组(10.22±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8,P=0.093)。3组间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7,P=0.0),AECO.PD组(4.50±0.83)%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5.22±0.64)%和对照组(5.61±0.67)%,而COPD稳定期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降低,存在免疫内环境的失衡,Treg细胞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和急性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UA患者11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组(观察组)患者59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CD_8+、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CD_8+/CD_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再发心绞痛比例高于对照组(33.9%vs.17.0%,P<0.05),心源性病死率亦高于对照组(27.1%vs.11.3%,P<0.05)。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较重,血清瘦素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和功能状态评分间的关系。方法60例初治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两个周期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并与20例正常体检者作对照,同时对肺癌患者进行功能状态评分。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CD3^+、CD4^+、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19±8.72)%、(20.57±5.80)%、(17.67±6.5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59.76±6.92)%、(35.89±6.97)%、(21.51±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比例为(28.51±8.21)%,高于正常对照组[(20.9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细胞比例为(7.54±4.29)%,与正常组[(9.52±4.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两药含铂方案化疗两个周期后,肺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比例分别为(57.96±8.33)%、(33.29±6.90)%、(21.48±5.78)%,较化疗前有增多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细胞比例为(21.64±5.10)%,较化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化疗前平均为1.48±0.60,化疗后平均为1.45±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较正常人普遍降低,化疗在短期内有可能使肺癌患者免疫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可作为疗效评估和全身功能状态评分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