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医·微博     
《中国卫生人才》2014,(8):12-12
@央视新闻V:【各地医疗机构不得“等钱救命”】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9月底前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于需紧急救治,但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无力缴费的患者,要按规范及时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救冶,相关部门将对医疗机构进行专项监督,杜绝“等钱救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医院在国内外军事变革、军事斗争和恐怖活动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毒事故救治准备工作,从“四个适应需要”,即适应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需要、适应反恐怖斗争的需要、适应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适应医疗机构建设的需要,重点阐述了进行中毒事故应急救治准备的重要性。为做好中毒事故救治准备,提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实施办法,即抓好预案、抓好装备、抓好设施、抓好训练。同时,就如何做好医院中毒事故救治准备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把握问题,即要充分认清现实状况与未来需要的差距,要正确处理医疗市场和卫勤应急的关系,要妥善处理日常工作和卫勤训练的关系。使医院中毒应急救治工作做到组织、制度、人员、技术、装备“五落实”,以适应中毒事故应急医学救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王萍 《健康向导》2009,15(6):24-25
根据专家估计,我国今年秋冬季节可能会有数千万人口感染甲流病毒。近期,我国内地甲流疫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沿海向全国,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由输入为主变为本土为主,由散发病例向聚集疫情发展。卫生部已将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策略调整为"强化预防措施,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减少疫情危害"。实行分级分类医疗救治,重点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甲流”第二冲击波目前正在我国肆虐,据专家推测“甲流”真正的流行高峰尚未到来,也就是说以后还可能有第三、第四……冲击波发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甲流”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只要您还没有得过“甲流”、还没有注射过“甲流”疫苗,就都属于易感人群。对于易感人群的普通老百姓,我们该做好哪些工作以预防“甲流”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理论认为,灾害是地球表层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果说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那么通过对灾害引发的危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灾害救治力量进行合理利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5.12”汶川大地震,本院作为灾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诊治伤病员3000余人,仅灾后24小时就诊治逾1000人,面临伤病员数量大、发生集中、伤病种类多,救治具有急、难、险、重,现有医疗人力资源明显短缺等特点,必须合理利用“准医疗力量”,加强救治力量,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卫生政策》2005,(6):53-53
广东省卫生系统广大党员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键要取得实效”的要求,坚持边学边做边改,联系岗位工作实际,自觉行动起来,开展了一系列义务救治特困病人活动。目前,已有三万多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参加救治活动,救治逾万名特困病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对这一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刘庆来  何君 《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0):I0001-I0001
由66267部队自主开发的一种战时伤病员救护的功能模块“寓于旅、团救护所的快速机动救治单元”目前研制成功。该救治单元针对岛屿、山地特殊环境或执行特殊任务时野战救护所展开困难、伤病员无法后送或营救护所需要快速支援等情况,可快速组成医疗救治分队,承担并完成前进和预备救护任务,能够迅速对危重伤病员进行紧急救命手术和抗休克治疗,达到快速有效、机动灵活、生存率高、实效性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准确、有效、易操作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合理评估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促进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初步确定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函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38,两轮后所有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20,且专家的和谐系数较好。确定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机构设置”(权重0.209 6)、“体系建设”(权重0.246 3)、“现场救治能力”(权重0.297 8)、“质控管理能力”(权重0.246 2);在二级指标中,“网络布局”“应急响应能力”“管理制度建设”的组合权重位列前三名,分别为0.156 9、0.129 2、0.102 1;在三级指标中,“构建省、市、县三级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体系”“区域内院前院内急救信息数据共享”“按分级分类...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为例,从“多学科结合”“多规结合”“多城结合”三方面出发,阐述了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项目的选址工作,旨在满足未来沈阳市连绵区快速发展需要,辐射全省乃至东北亚地区传染病患者救治需求。  相似文献   

10.
急危重症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创建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是现代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和改善急危重症的医疗救治效果,特别是院前突发事件现场的紧急医疗救治效果,进一步降低危死亡率、致残率仍然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必须重视院前院内“接力式”救治策略的研究与实施。现以国外急危重症救治有关的“生存链”为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薏  李锋 《大众医学》2020,(4):20-20
在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的,除了本院医护人员、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还有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外援”专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李锋就是其中之一。1月30日中午,李锋在医院微信群里看到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通知,立即了名。1月31日晚上10时许,他接到出发通知后,立即拖着行李箱赶到医院,于次日凌晨时分到达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到达医院后,他直前医疗指挥中心,与中山医院感染科胡必杰教授、肺科医院赵兰教授一起进行视频查房,查阅了几名危重症患者的医嘱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科教科于4月29日晚,在门诊四楼会议室举办了“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专项培训。此项活动是为贯彻落实卫计委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文件精神,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调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提升医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层创伤救治一直是创伤救治链条中的薄弱点。三级医疗机构在创伤救治中有着明显的组织、技术优势,由三级医院创伤中心通过以区域创伤中心为主导,整合基层网络医院资源,构建“三一”联动的创伤救治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创伤的救治能力,确保创伤救治绿色通道最后一公里运行通畅。柳州市中医医院通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创伤救治单元,作为创伤中心的网络单位,发挥创伤的体系化救治优势,推动建立“三一”联动的创伤救治体系,为创伤救治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冷晓晖 《现代保健》2009,(23):106-107
目的探讨急诊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合理方法,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分析45例AOPP的急诊救治经过,阐明“六早救治法”的原理及重要性。结果经急诊合理救治,45例患者中,治愈42例,死亡3例。结论“六早救治法”在急诊科及基层医院救治AOPP中简便、经济、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卫生政策》2005,(8):11-11
近日,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做好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督查评估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相似文献   

16.
“5.12”大地震医疗救治组织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随着“5.12”汶川特大地震伤员前期救治工作顺利结束,我们认为:地震伤员发生特点及救治与战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医院平时应急卫勤训练组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灾害伤员救治水平。本文通过切身体会,对医院面对重大灾害造成的大批量伤员的救治,所采取的应急处置程序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公立医院医疗救治资源既是医疗资源的主体,也是医疗救治能力的基础,但目前从机构数量、床位数、卫生人力资源数来看,还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调配不科学的问题。基于系统观念,从整体性、协同性、层次性、开放性4个方面,探索公立医院医疗救治资源优化可行性路径,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120”对医院急诊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析2034例急诊“120”病例的临床情况及院内救治转归。结果 急诊疾病谱前5位分别是急性损伤、昏迷、急性中毒、心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34例筛出多种特殊情况得出本组病例的抢救成功率为98.83%;“无名氏”群体18例(0.88%),这部分病例给急诊临床和社会带来了新问题,如何将其损失;庙少到最小范围,这仍有待今后继续探讨。急诊“120”的病例进入急诊后给专科(占56%)和各专科ICU(占44%)输送病源。急诊“120”在应付突发、灾难性事件方面显示了很强的应急能力。结论 急诊“120”是我院急诊科的主要病例来源,是“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ICU及专科病房救治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作者回顾了“5.12”大地震中抗震救灾医疗队与地方医院联合救治伤员的做法与体会,指出了军地联合救治是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救治能力的有效方法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今后军地双方要进一步加强灾害医学和卫勤理论研究、加强联合救治长效机制构建、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加强实战演练:加强器材研究及战备物资的储备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战伤时效救治是卫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基于演练现场,验证危重伤病员战场急救“铂金10分钟”和紧急救治“黄金1小时”的实现程度,对比考证救治效果,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