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析心肌酶谱、高敏肌钙蛋白T诊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心电图正常组(n=40)和心电图异常组(n=60),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心肌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并比较手足口病异常心电图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的hs-cTnT、CK等生化指标。结果手足口病患儿心电图异常组的CK-MB、CK、α-HBDH、LDH、AST、hs-cTnT明显高于手足口病患儿心电图正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患儿心电图异常组急性期CK-MB、CK、α-HBDH、LDH、AST、hs-cTnT水平明显高于手足口病患儿心电图异常组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为手足口病患儿的严重并发症,监测患儿的hs-cTnT、心肌酶谱等生化指标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1例HIE患儿分轻、中、重度绍及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HIE时血清AST、LDH、CK、α-HBDH的活性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尤以CK、CK-MB升高明显,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重、中度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肌酶谐的检测可作为HIE临床分度的指标之一。监测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能较好地协助临床早期诊断HIE时有无心肌损伤及损伤程度,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在窒息后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窒息新生儿40例,按照窒息程度分为2组分别于生后24h内和生后第3d、第7d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并将同期住院的非缺氧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患儿,出生后24h内及生后第3d的CK、CK-MB、LDH、α-HBDH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之间CK、CK-MB、LDH和α-HBDH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2)24小时内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CK-MB升高最为明显;生后第3天,CK和LDH、α-HBDH逐渐达高峰;第7d轻度窒息组CK、CK。MB、α-HBDH呈下降趋势,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而LDH仍呈升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新生儿窒息早期即有心肌酶的改变,表现缺氧程度与心肌酶水平升高呈正相关;(2)缺氧性心肌损害与新生儿窒息程度有相关性;(3)心肌酶谱检测对进一步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有重要价值;(4)新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含量变化,探讨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法检测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2例健康人的血清心肌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的含量.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心肌酶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特别是CK.精神分裂症患者CK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测定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与治疗之一,对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HIE患儿(轻度HIE组38例、中度HIE组40例、重度HIE组36例)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30例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IE组血清cTnI、AST、LDH、CK以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中度HIE组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HIE组,中度HIE组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均均显著高于轻度HIE组,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与病情呈正性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HIE患儿血清cTnI与AST、LDH、CK、CK-MB水平对患儿病情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婴幼儿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方法选择河北省阳原县人民医院2008-11-2011-03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50例,其中轻症支气管哮喘35例(轻症组),重症支气管哮喘15例(重症组)。另选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Olympus AU 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α-HBDH)及其同功酶(CK-MB)等多项心肌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症及重症哮喘组患儿血清AST、LDH、α-HBDH、CK、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重症哮喘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症哮喘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这些心肌酶指标均趋向正常水平。结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患者血清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100例,同时选取精神正常患者50例为对照组,测量血清CK、CK-MB、LDH、α-HBDH、AS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时CK、CK-MB、LDH、α-HBDH、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后1、2、3、4周后CK、CK-MB、LDH、α-HBDH、AST水平明显降低,其中以入院1周后下降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谱升高与患者精神状态有关,且随着疾病的控制,逐渐下降,对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柳菊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27-2727,273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6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钙蛋白Ⅰ(cTnⅠ)、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同时检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HFMD患儿血清AST、LDH、CK、CK-MB、α-HBDH、cTnⅠ、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可作为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对中毒患者心肌的损害.方法抽取53例中毒患者第二日清晨空腹血,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五种心肌酶.结果中毒患者血清中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可严重损伤心肌细胞,使患者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65例HIE患儿(HIE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并以68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心肌酶谱及c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HIE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水平,分别为(98.9±9.6)U/L、(385.4±15.5)U/L、(89.3±9.6)U/L、(300.8±19.8)U/L、(399.1±17.9)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IE组cTnI水平为(1.4±0.4)ng/mL,高于对照组(P<0.05)。CK-MB检测新生儿HIE的灵敏度为88.6%,cTnI检测新生儿HIE的特异性为86.3%。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及cTnI检测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肌微循环改变是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时有效地探查微循环灌注情况对诊断、治疗及判断心血管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心肌声学造影是诊断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一种新技术,本文就其评估心肌微循环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估测心肌血流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血流量的可行性.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犬模型,以放射性微球测定的心肌血流量为"金标准”,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通过计算平台声强度(A)和微泡再充填速率(β)测定心肌相对血流量.结果放射性微球法所测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测定的A*β值相关良好(r=0.81,P=0.001).结论经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行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可估测心肌相对血流量.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心肌微循环障碍紧密相关,及时有效地评价微循环灌注情况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肌声学造影是一种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的超声新技术,目前已成为临床评价AMI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心肌声学造影在AMI再灌注前后的应用、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存活心肌检测、造影剂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出犬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8只开胸犬结扎第一对角支起点以下冠脉左前降支主干,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1h和3h静滴全氟显(5ml/min)进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观察造影效果和室壁运动,并与病理染色比较。结果 结扎后1h及3h,实时心肌声学造均能良好显示缺血区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包括缺损大小、与形态,同时清楚显示缺血区室壁运动异常。与病理染色比较,充盈缺损区大于心梗区。闪烁显像很好反映出充盈缺损区周围心肌轿流再灌注减慢。结论 与病理染色比较,充盈缺损区大于心梗区。闪烁显像很好反映出充盈缺损区周围心肌血流再灌注减慢。结论 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可同时观察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闪烁显有定量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的潜在价值,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结合腺苷负荷试验检测犬不同程度急性缺血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10只开胸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前、狭窄50%、狭窄75%时基础状态下及腺苷负荷试验状态下进行心肌声学造影,观察左室乳头肌短轴切面心肌显影情况,用Qlab软件对局部心肌微泡再充盈曲线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心肌节段的平台期强度(A)、再充盈平均速度( β)及A·β值,然后对各节段心肌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AD 50%狭窄腺苷负荷前,缺血节段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A、β及A·β值与正常对照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LAD75%狭窄程度时,缺血节段心肌的血流灌注明显减少,A、β及A·β值与正常对照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苷负荷后,LAD 50%、75%狭窄缺血节段心肌的血流灌注均明显减少,正常灌注节段心肌的血流灌注均明显增加,缺血与非缺血节段心肌的血流灌注对比差异均明显增大,两者间A·β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 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结合腺苷负荷试验可以提高对犬不同程度缺血心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分析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再充盈参数,探讨其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对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亚急性期的患者及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实时心肌超声造影.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左室各节段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的微气泡再充盈过程.根据灌注的函数公式y(t)=A[1 - e-kt]+B,脱机心电图触发方式选择收缩末期(T波结束)帧和舒张末期(R波顶点)帧分别执行灌注曲线拟合,得到微气泡信号强度增加的高度(A值)、信号强度增加的速率(k值)并计算A×k值,比较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相应节段心肌血容量、心肌血流速度、心肌血流量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收缩末期的A值、k值及A×k值均小于舒张末期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2.69)dB对(7.93±3.66)dB,P<0.05;0.36±0.15对0.42±0.19,P<0.01;2.88±1.29对3.39±1.61,P<0.05].与收缩末期相比,舒张末期A值,k值及A×k值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变异系数分别为A值46.2%对43.3%,k值45.2%对41.4%,A×k值47.5%对44.8%,P值均<0.05).病例组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供血节段心肌的收缩末期再充盈参数明显小于非梗死冠状动脉供血心肌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值、k值及A×k值分别为(3.99±1.02) dB对(4.77±1.24)dB,P<0.05;0.31±0.13对0.35±0.16,P<0.05;1.25±0.74对2.39±1.11,P<0.01].结论 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再充盈参数可以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收缩末期各参数值具有更小的变异性,其中收缩末期k值是一个较好的评价指标.然而,显著的变异性提示这些指标适用于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心肌超声造影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心肌超声造影(MCE)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阻断和再灌注冠状动脉时间不同,将家兔分为两组:阻断30 min再灌注60 min(I组)和阻断120 min再灌注60 min(Ⅱ组).于冠状动脉阻断时和再灌注后行MCE,造影图像经自制计算机辅助软件处理后,自动得出每个节段的标化造影剂密度(CI),并对心肌灌注进行彩色编码.根据心肌灌注缺损(MPD)和异常的彩色编码区分别计算出危险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并分别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再灌注后,I组和Ⅱ组的危险节段心肌CI值均较非危险节段减低(P<0.01),标化后,仅Ⅱ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1值比非危险节段明显减低(P<0.01),而I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与非危险节段间无明显差异.以标化CI为-70像素为截断值,识别梗死节段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7%.阻断冠状动脉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危险心肌面积与荧光染色呈正相关(r=0.84,P=0.003和r=(0.91,P<O.001);再灌注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梗死心肌面积与TTC结果呈正相关(r=0.75,P<0.001和r=0.89,P<0.001).结论 计算机辅助MCE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识别危险和梗死心肌区域.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的诊断是为了评估患者心肌坏死的范围以及进行血运重建后梗死心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MR作为心肌活性的诊断方法,日臻完善,最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MR技术已成为评价心肌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已经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评估心肌活性成为可能.首过灌注显示微血管阻塞,延迟增强可直接显示坏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判断坏死心肌延迟增强后的透壁程度,能够提供有关患者心肌活性及预后的信息.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全面提供心肌梗死后心脏解剖、形态及功能综合评价的信息,而且可能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等信息,因此MSCT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作为一种极具有潜力的评价心肌活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灌注跨壁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CE)评价心肌灌注跨壁分布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 犬6只,建立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分级狭窄动物模型,以超声血流计检测LAD血流量。采用低发射功 率的实时MCE技术和持续静脉注射造影剂(SonoVue)的方法,分别在基础、双嘧达莫诱发充血、LAD不同 程度狭窄、再灌注及完全结扎状态下进行MCE检查。分别将感兴趣区(ROI)置于心内膜层与心外膜层得 出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并与指数函数拟合得出A、β、A·β测值,进而计算出各项测值的跨壁梯度,即心 内 外膜层A比值(A EER)、心内 外膜层β比值(β EER)和心内 外膜层A·β比值(A·β EER)。结果 基础状态、充血状态及LAD血流量减少50%时,A、β以及A·β测值在心内、外膜层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 义(P>0.05),跨壁梯度接近1;LAD血流量减少75%时,心内膜层β与A·β测值明显低于心外膜层测 值,β EER、A·β EER降低(P均<0.01);减少90%时,心内、外膜层A、β及A·β均明显降低,但心内 膜层测值低于心外膜层测值,A EER、β EER、A·β EER明显降低(P均<0.01);再灌注10min后,A、β 及A·β测值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A EER、β EER、A·β EER接近1;完全结扎LAD90min后, 心内、外膜层各测值再次降低(P均<0.01)。结论 实时MCE技术可显示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20.
Apoptosis, one of the major forms of cell death, has been implicated in differ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many of the different studies that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ddress the occurrence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definitiv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poptosis and other forms of cell death is still needed, mainl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s used for detec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poptosis has been reported at acute stages of evolution in the ischemic area as well as in remote zones. In the ischemic area it might be a determinant of the final size of the infarct and it seems to depend on the presence of post-ischemic reperfusion.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apoptosis reported until now varies widely. In the myocardium remote from the ischemic area it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towards heart failure. At presen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apopto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rather inconclusive.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solve methodological uncertainties and clarify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ell death,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a basi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