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通过对低温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心肌保护及体外循环的注意事项。[结果]供心热缺血3min,冷缺血129min,转机135min,后并行54min,受体主动脉阻断64min,自动复跳,供心术后心脏超声显示心脏结构正常,安全度过围术期,出院至今情况稳定。[结论]良好的供心心肌保护,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内环境调整和多项监测指标正常范围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温含血保护液微流量持续灌注对热缺血猪心的保护作用,探讨心脏移植中供心保护的有效方法。方法24只离体猪心随机分为实验组(n=12,热缺血10min,4℃含血保护液持续灌注8h)和对照组(n=12,热缺血10min,4℃保护液浸泡保存8h),进行原位心脏移植,分别监测心脏复跳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水平。结果实验组心脏复跳情况、血流动力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蛋白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低温含血保护液微流量持续灌注对热缺血猪心的心功能以及心肌组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血液成份保护及预防排斥反应等问题。方法:对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采用标准法对该例患者进行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为10min,冷缺血时间为105min,总体外循环时间为12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4min。患者已存活60d。术后患者无排斥反应,感染,心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体外循环过程预防排斥反应及完善的体外循环操作技巧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心脏移植供心采取及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手术中较合理的供体心脏的采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期缩短供体心脏的采取时间 ,尤其是热缺血时间 ,避免损伤 ,使供体得到有效的保护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在 18例犬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 2 0 0 1年 1月、3月 ,2 0 0 2年 3月共进行 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观测开胸时间、供心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 ,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8例供体犬热缺血时间 4~ 7分钟 ,平均 (5 2± 1 3)min、冷缺血时间 15 0~ 2 0 0min ,平均(16 3± 18)min ,2例电击复跳 ,余均自动复跳 ,且均获短期存活 ;3例原位心脏移植病人的供体热缺血时间分别为 4 5、3 9、4 2min ,冷缺血时间为 85 9、72 9、78 1min ,术毕心脏均自动复跳 ,呼吸机辅助 13~ 16h ,苏醒后 4 8~ 72h内下床活动 ,术后 1周内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正常 ,左室射血分数 (EF) 6 5 %~ 80 %左右 ,随访 8~ 2 2个月未发生心衰。结论 :心脏移植术中供体的正确获取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基础 ,并影响到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及预防排斥反应,体外循环技巧等问题。方法:对体外循环下同 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标准法该例患者进行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为0min,冷却血时间为70min,总体外循环时间为1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3min。患者已存活250d。术后患者无排斥反应、感染、心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体外循环过程预防排斥反应及完善的体外循环操作技巧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连续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连续 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6月 ,连续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98例 ,术中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 ,灌注流量 6 0~ 80ml/kg·min ,维持灌注压 6 0~ 90mmHg ,心肌保护采用 4∶1含氧晶血灌注 ,以低压顺灌为主 ,主动脉瓣置换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采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 ,部分采用温一冷一温灌注和逆灌。鼻咽温复至 37℃ ,生命体征平稳停机。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4 2~ 16 7min ,平均 93min ,辅助 /阻主时间比平均为 0 .3,开放升主动脉自动复跳率90 % ,无 1例早期死亡 ,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降低与体外循环管理密不可分 ,术中体外循环应注意转流平稳 ,组织灌注良好 ,尽量缩短转流时间 ,并严密监测电解质 ,由其是对心肌的认识和保护与处理要有正确、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37例患者中行二尖辩置换术24例,主动脉置换术4例,二尖辩加主动脉双瓣置换术9例。CPB采用中度低温,应用膜式氧合器,心肌保护选用4:1(血:晶体)高钾(20mmol/L)停跳液,主张不管温度.尽早开放升主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开放升主动脉前常规应用100mg利多卡因。注意术中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镁离子的补义。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应用超滤、抑肽酶、乌司他丁、白蛋白等。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8~28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190min。术中平均灌注压45~95mmHg。自动复跳32例,占86%。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为提高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质量,我们认为:①选用膜式氧合器.以保证长时间转流。②有效的心肌保护以提高自动复跳率。③其他辅助手段的配套使用可加强术中器官保护,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2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2 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5 1例先心病小儿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灌注 3 8例 ,中低温灌注 10例 ,深低温灌注 3例。心肌保护采用 4℃的改良st.Thomas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3 0~ 14 6min ,平均 5 0 .0 0± 2 0 .4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10 7min平均 3 6.61± 18.46min ,心脏自动复跳 3 8例 ,电击除颤 13例 ,无体外循环意外及并发症发生 ,全部安全脱机。结论 综合性的心肌保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选用供心,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切除病心,进行原位心脏植入。围术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免疫抑制治疗,观察排斥反应。供心冷缺血时间180min,受体主动脉阻断72min,移植后心脏自动复跳,辅助循环30min后,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移植的成功取决于正确选择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良好的供心保护方法、术后早期的处理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ECC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6-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73min,心脏停跳时间48-179min,术中灌注压50—80mmHg,心脏自动复跳22例,电击复跳6例,死亡3例,死亡率10.7%。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综合性的心肌保护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1.
原位心脏移植111例供心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的心肌保护方法和经验.方法43例主动脉根部灌注4 ℃ Stanford大学心肌保护液,切下的供心置于4 ℃ Stanford大学心肌保护液中低温保存;68例主动脉根部先灌注1 000 mL 8 ℃ HTK液,快速取下供心后再灌注4 ℃ HTK液,并放置于4 ℃ HTK液中低温保存.本组心肌保护液按200~300 mL/min灌注;灌注时间Stanford溶液6~7 min,HTK液10~15 min;灌注压力60~90 mmHg.结果全组热缺血时间(7±4)min(0~15 min),冷缺血时间(81±23)min(52~310 min),体外循环时间(108±24)min(60~26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18)min(58~129 min).本组前43例心肌自动复跳35例,8例电除颤复跳;后68例心肌自动复跳65例,3例电除颤复跳.本组移植早期(1周内)死亡8例,分别死于急性右心衰竭(6例)、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死亡率为7.2%;晚期死亡5例,分别死于急性排斥反应(2例)、心律失常(1例)和感染(2例),占存活总数4.8%,远期生存率95.2%.结论心脏移植术中供体的正确获取以及整个围手术期有效的心肌保护是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6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术前诊断5例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并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腱索断裂并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亚急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Ⅳ级,均为终末期心脏病。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95±9.1)mm,射血分数(EF)为(25±9)%,肺动脉压(41±10)mmHg,其中1例受者麻醉后吸100%氧情况下测肺动脉压为80/56mmHg。心脏移植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行双腔静脉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3~5min,冷缺血时间140~260min。体外循环(CPB)转流时间105~1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105min,心脏均自动复跳。术后早期应用前列腺素E1,采用环抱素A或FK506、甲基强的松龙、骁悉三联抗排异药物治疗。应用心肌内心电图(IMEG)、心肌活检监测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5例患者存活,患者术后未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出院后随访2~9个月心功能均为Ⅰ级,恢复工作。1例死亡。结论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监测排斥反应的无创方法,IMEG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活检的次数。  相似文献   

13.
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5例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采用浅低温、高流量CPB。供体心脏心肌保护采用从主动脉根部灌注4℃St.Thomas液1000ml使供体心脏迅速停搏,再经主动脉根部一次灌注4℃威斯康星液(UW液)或康斯特保护液(HTK液)1000ml进行脏器保护。升主动脉开放前灌注温血低钾St.Thomas液。结果热缺血时间(7.7±1.7)min,冷缺血时间(142.4±11.5)min,CPB时间(165.2±22.8)min。其中10例为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5例电击除颤后复跳。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64.1±4.6)%,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有效的供体心脏保护措施和合适的CPB管理方法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31例老年患者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患者均采用全麻中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中高流量灌注,4∶11氧合血冷停跳液灌注保护心肌。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5~426 min,心肌阻断时间40~191min,平均动脉压50~70 mmHg,转中尿量50~1 800 ml,心脏自动复跳76例。128例患者顺利停机,3例经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后停机。结论针对老年患者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选用最适宜设备及物品,合理控制血液稀释度,保证有效的组织灌注。术中定时监测各项指标并及时调整,加强心肌保护,注意肾保护,以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216例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要点。方法 自1994年1月~2004年12月间,施行老年心脏手术216例。全组病例均以静脉复合麻醉伴行气管插管术进行。术中监测心电图、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鼻咽温、心排量、尿排量及血气。结果 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68~40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8~160min,心脏停跳时间40~220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80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0~5cmH2O,尿量500~1500ml。结论 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要点为:(1)选择优质进口膜式氧合器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体外循环管路;(2)采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技术;(3)做好各脏器保护;(4)加强体外循环中各种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犬模拟临床同种异体原位标准式心脏移植,探讨供心切取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取杂种犬10只,体重在15~20kg之间,雌雄不限。将其随机分为供心犬和受心犬两组。在热缺血时间为零的情况下,切取供心,进行相应的修剪和心肌保护,再将供心按标准术式移植入受心体内。待植入心脏复跳,循环稳定后脱离辅助循环,观察吻合口及早期心功能情况。结果:5次犬模拟临床原位同种异体标准术式心脏移植实验,供心植入受体内,2例植入心脏自动复跳,3例经1~4次电击除颤后恢复心跳,平均供心冷缺血时间130min,供心吻合时间90min。除1例左房顶部吻合口处漏血外,余吻合完好,5例均能在循环平稳的情况下脱离辅助循环,1例观察到实验犬清醒。结论:供心切取采取先灌后取,使热缺血时间为零,灌注时应注意灌注确切且防止灌注心脏过度膨胀。切取供心时从左向右,从下向上逆行切除更方便快捷,尽量保留更多血管组织便于修剪,在冷缺血期应使供心均衡受冷,若首次灌注不确切时可将心脏切取后经冠状动脉开口或冠状静脉窦继续灌注,确保心肌保护,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o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73例10kg以下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月龄1~36个月,平均(10.2±4.8)个月;体质量2.7~10k,平均(6.9±1.7)垤。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婴儿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使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206min,平均(78±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108min,平均(39±11)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均〉2ml/(kg·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5.8%,全部顺利脱机,464例痊愈出院。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1.90%。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超滤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围手术期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及预防排斥反应,体外循环技巧等问题。方法对体外循 环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标准法该例患者进行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 为0min,冷缺血时间为70min,总体外循环时间为1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3min。患者已存活250d。术后患者无 排斥反应、感染、心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体外循环过程预防排斥反应及完 善的体外循环操作技巧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临床开展原位心脏移植,进行了13次家猪原位心脏移植的动物外科实验。总结手术中供心采取手术操作、供心修裁、保存与复苏等问题。方法:供体家猪平均体质量(2908±289)kg,原位心脏移植。结果:供心切取时间(392±290)min,剖心手术时间(73±48)min,心脏热缺血时间(17±19)min,心脏冷缺血时间(1260±276)min,供心修裁时间(264±144)min。间歇灌注冷晶体心脏保护液7例,自动复跳5例(714)%,电激除颤复跳2例。间歇灌注温血心脏保护液6例,自动复跳5例(833%)。结论:结合本地区供心采取手术的条件,对手术步骤进行必要的简化,为临床开展原位心脏移植提供了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