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及广州珠江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伴随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抽样92例,按是否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药物治疗.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制定的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行3个月-2年的随访,分别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为6.52%,对照组为26.08%(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为8.69%,对照组为34.79%(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能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降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钟维章 《广西医学》2004,26(9):1341-1342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1,2〕。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Roubin等〔3〕报道6 8%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在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 0 %起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Lindgren等〔4〕对15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大脑前动脉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约为33%。Mead等〔5〕报道30 5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发现部分大脑前动脉脑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形态的变化,为脑血管病提供治疗和预防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具有临床症状的4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部分伴有颈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本组共发现388例,阳性率达97%。结论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检查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27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占79.4%。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颈动脉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减轻基层医疗经济负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相似文献   

7.
梁淑银  吴金萍  段琼 《吉林医学》2012,33(23):4953-495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数量、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病变组的IMT值、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的面积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彩超能准确判断颈动脉内的斑块和狭窄面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经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稳定组37例、不稳定组36例分别行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有无硬化斑块、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不稳定组36例有18例颈动脉有斑块,其中低回声9例,等回声6例,高回声3例。颈动脉狭窄〈50%1例,51%~70%13例,71%~90%4例。稳定组37例有斑块6例,均为高回声,其中颈动脉狭窄〉50%1例,〈50%5例。两组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有一定预测性,斑块回声低,狭窄程度〉50%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斑块回声高,狭窄〈50%神经症状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恼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软斑和混合斑致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狭窄〉50%可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住确地检测出颈动脉硬化的组织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尚绪娟 《当代医学》2021,27(24):55-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本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且疑似为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颈动脉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120例疑似患者中,经DSA诊断检出轻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37例,重度狭窄34例,闭塞20例,正常11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颈动脉超声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762,一致性良好(P<0.05);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颈动脉超声的敏感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1.65%(89/109)、81.82%(9/11)、81.67%(98/12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0%(89/91)、31.03%(9/29).结论 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但无法完全取代DSA检查,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合理结合两种诊断,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众多血管、血液和心脏异常可以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其中血管的异常是主要的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则是最常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对3组样本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详细观察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探讨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三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的厚度(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2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40例,检出率达85.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形成34例,检出率为17.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频彩超诊断技术,对项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娟 《伤残医学杂志》2014,(16):126-127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疾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5例,将本组作为对照组,取同一时期入院体检正常者69例作为观察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TCA)、颈外动脉(ECA)的内中膜复合体(IMT)厚度值、粥样硬化宽块形成、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2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IMT)厚度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管腔狭窄轻度22例、中度67例、重度6例、2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具有预测作用,应当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艳丽  柳钊  李进 《吉林医学》2014,(21):4665-466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74%,产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且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的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显著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杜顺波  赵咏梅 《海南医学》2013,24(8):1125-112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杂音与颈部血管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6例患者纳入研究,首先对所有患者予颈动脉听诊,根据有无杂音,将患者分为杂音组和非杂音组。排除静脉杂音、心脏杂音及甲状腺杂音者。对所有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结果 96例患者听诊有血管杂音,杂音组有颈动脉狭窄者64例,占66.67%;无杂音组90例中有24例患者有动脉狭窄,占26.67%;杂音组出现颈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杂音组(P<0.05)。血管杂音易出现在狭窄程度在70%~90%的颈总动脉分叉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杂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部位有关,与狭窄的程度亦相关,临床上可作为一个初筛指标来判断颈动脉有无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漯河市中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分析两组平均IMT、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IMT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检测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及进展程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20%~25%的患者是由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颈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将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血液供应,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葛洪波 《大家健康》2016,(6):163-164
目的:探析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163例行 DA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的检测。结果:经两种方式检查后,96例中有158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硬化,其检出率为80.61%;主要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颈外动脉处。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狭窄小于70%上的检出率差异(P >0.05);对于70%~99%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比较差异(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差异(P <0.05)。结论: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硬化比较常见,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在早期发现斑块,DSA 是检查的金标准,在检查颈动脉狭窄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