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络病学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共有4次大发展:第1次,在《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了"络";第2次,张仲景针对络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出现了"络病证治";第3次,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清代叶天士阐明了相对较完善的络病体系,并且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第4次,近现代医家完善了络病学理论体系,并且不断的扩展络病学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络病学说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后,鼎盛于清代,当代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简单回顾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总结现代一些文献的观点,指出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证通称为络病,总结了络脉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并概括了络病的病因病机,络病的西医病理生理学基础,络病的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冯玮  陈志刚 《北京中医药》2009,28(8):603-606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络病学说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后,鼎盛于清代,当代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简单回顾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总结现代一些文献的观点,指出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证通称为络病,总结了络脉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并概括了络病的病因病机,络病的西医病理生理学基础,络病的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络病学说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鑫  郭兆安 《光明中医》2009,24(6):1184-1185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其内涵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1.2].  相似文献   

5.
络病学说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络病学说散见于《灵枢》、《素问》,是经络学说的一大分支 ,同样是以阴阳五行和气化理论为指导 ,在古代直观条件下 ,通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所形成的理论框架。同样是运用假说和哲学抽象的手段高度概括出来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运动形态和高级生命现象 ,而且这种形态、现象是一种“关系本体”,而不是“实体本体”,如果以“实体本体”论研究其形质和超微结构 ,甚或以神经、血管等西医理论与其通约、置换 ,必然使其面目全非 ,失去本来的学科价值。研究络病学说必须从中医实践入手 ,一改其原始散乱状态 ,整理其信息处理…  相似文献   

6.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和治疗,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之络脉,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出痛,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大法,并组成益气药和虫类药为主的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络病学说的理论与临床运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是脑中风后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疾病,属于中医学中风与郁证共病,其临床症状多变,脏腑辨证复杂,治疗有一定困难.多数医家从肝气郁滞入手,但这一证型并不能完全覆盖卒中后抑郁的所有症状.因此,闫咏梅教授提纲挈领,将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证型化繁为简地分为阴类证和阳类证,自拟醒脑解郁方解郁宁神方,并且已在大量临床...  相似文献   

10.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络病学说探讨DN中医病机,指出气阴两虚是DN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是DN的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是DN主要病理改变。其络息成积的病理改变与DN肾脏ECM成分及调控机制具有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柳皓  胡浩 《中国中医急症》2021,(4):656-659,670
小续命汤历史悠久,化裁变化多样,是治疗中风的经典名方,在唐宋以前备受推崇,是"外风学说"下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但随着金元时期"内风学说"的兴起,其治疗地位判若云泥,甚至到了弃而不用的地步.随着近年来络病学说的发展和完善,诸多学者从络病角度出发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以"孙络-微血管"作为中风急性期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研究切入...  相似文献   

12.
哮喘是内科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古有"内不治喘"之说。本文基于哮喘治疗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络病理论讨论哮喘的发生与络脉病变的相关性,提出了一些从络病学治疗哮喘的实际经验,为临床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武养星  王笈 《山西中医》2011,27(8):1-3,5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对络病证治有独到见解。其治疗络病选用药物在叶天士“络以辛为泄”的基础上多有发挥,颇具特色。诸如取象比类、虫类搜剔、芳香透络和辛散通络等用药方法,已突破了叶天士“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的局限性,丰富并拓宽了临床用药思路,对进一步提高络病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系统的组成主要有十五大络、阴络、阳络、缠络、孙络和浮络等。它是运行人体气血、沟通脏腑肢节、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单位。络病理论认为络病是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深入研究络系统和络病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 ,并对其中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证论治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运用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进行微观研究 ,提出相应的假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卜祥伟  王颖 《世界中医药》2014,9(8):1099-1101
无脉症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无脉症的发病过程符合"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指出治疗本病关键在于调血调络,应把握病机,及时适当施用活血化瘀药,必要时剂量应倍于常规剂量,敢于攻邪,兼以扶正,强调瘀血阻络多伴随本病始终,故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活血化瘀治法应贯穿本病整个治疗过程。为无脉症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从络病理论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从络病理论论治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从络病理论论治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对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西医发病机制为高血糖状态下的骨组织生理结构和代谢功能异常,包括长期高血糖、血管损伤及血液循环障碍、脂代谢异常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调。结合吴以岭教授中医络病学中“气络病变之内分泌功能失调和脉络病变之微循环障碍”理论,可将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病机归纳为脾肾亏虚、脉络瘀阻、骨络失养,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检出率逐步升高,CMD已成为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络病理论认为CMD病位在络,病机为心络瘀阻、心络郁滞/虚滞和心络绌急,通络成为其基本的治法治则。芳香类药物可直接入络搜邪,芳香通络疗法较单纯活血通络法疗效更佳。故而从络病理论、芳香通络疗法的立法依据等方面,对芳香通络疗法治疗CMD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根据传统中医对"毒"邪病因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当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注重"瘀""毒"病因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兼夹、相互从化,探索中医治法方药,对丰富COPD的中医病因学,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目前西医主要以营养心肌细胞,减轻心脏负荷为主,效果不佳。中医药在该病诊治上取得了一定疗效。脉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脉络—血管系统病"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的系统理论。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机制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依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因素及病理变化,提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依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提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该病治疗原则,阐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分型与用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