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s)病原构成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574例ARIs患儿进行了肺炎支原体(Mp)、沙眼衣原体(CT)、肺炎支原体(C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nf-A)、副流感病毒(PIV)等7种病原同步进行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574例患儿共334例检出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58.2%.按检出频率的高低依次为Mp 28.9%(166/574),RSV 13.6%(78/574),CP5.9%(34/574),CT 4.4%(25/574),Adv 3.3%(19/574),Inf-A 1.2%(7/574),PIV 0.9%(5/574),分别占阳性例数的49.7%(166/334)、23.3%(78/334)、10.2%(34/334)、7.5%(25/334)、5.7%(19/334)、2.1%(7/334)和1.5%(5/334);病原分布具有年龄差别.健康对照组仅检出1例MP-IgM阳性(1.7%).结论Mp、RSV及CT为小儿ARI的常见病原.Mp感染率逐渐增高,发病年龄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了解本地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共3151例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的患者血清中的九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军团菌血清1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B)及副流感病毒(PIVs),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51份血清中共检出阳性1229份,阳性率分别为MP 20.0%、INFB 16.9%、INFA 4.0%、PIVs 2.7%、RSV 2.5%、ADV 1.0%、CP 0.8%、COX 0.6%和LP10.2%。全年中2~5月、10~12月、12~1月分别为MP、RSV和INFB的高发期,好发于6~15岁的儿童。MP和INFB在各年龄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体(P=0.000)。结论 INFB及MP在春冬季节流行,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研究呼吸道病原体lgM抗体联合检测对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2017年我院收治的5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BV、肺炎衣原体Cp、甲型流感病毒IAV、Q热立克次体QFR、腺病毒、嗜肺军团菌L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等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进行检测lgM抗体。结果本组500例患者中病原体lgM抗体阳性230例,阳性检出率46.0%,Q热立克次体QFR(0例0.0%)、腺病毒ADV(24例4.8%)、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6例3.2%)、嗜肺军团菌LP(0例0.0%)、肺炎支原体Mp(163例32.6%)、甲型流感病毒IAV(5例1.0%)、肺炎衣原体Cp(16例3.2%)、乙型流感病毒IBV(28例5.6%)、副流感病毒PIV(26例5.2%)。其中单一病原感染患者159例(占69.1%),其中混合感染患者74例(占32.2%),另混合感染中二重感染67例(占90.5%),三重感染7例(占9.5%)。结论对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进行免疫荧光法IFA检测lgM抗体,可准确诊断疾病病原体感染类型,针对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儿肺炎感染病原学情况.方法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13例小儿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副流感病毒Ⅰ(PIV Ⅰ)、副流感病毒Ⅱ(PIVⅡ)、副流感病毒Ⅲ(PIV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1病毒(CB1V)、嗜血流感杆菌(HI)、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克雷伯杆菌(KP)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113例肺炎病例血清特异性IgM阳性76例,阳性率67.3%,其中RSV 45例,阳性率39.8%,CB1V 32例,阳性率28.3%,PIVⅡ28例,阳性率24.8%,PIVⅢ26例,阳性率23.0%,HI9例,阳性率8.0%,MP 4例,阳性率3.5%,KP 2例,阳性率1.8%,PIV Ⅰ 0例.单纯病毒病原感染61例,感染率54.0%,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41例,占36.3%.结论病毒仍是小儿肺炎的主要致病病原,其中以RSV阳性率最高,CBV逐渐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致病病毒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检测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共246例,采集其静脉血液样本,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腺病毒(ADV)、肺炎衣原体(CP)、流感病毒A型(IVA)、流感病毒B型(IVB)、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病毒进行检测,观察患儿的病毒检出率情况、不同种类病毒的检出率情况以及不同季节的病毒检出率情况。结果 246例患儿中病毒总检出率为59.76%;阳性病毒患儿中ADV检出率为10.20%,CP检出率为16.33%,IVA检出率为3.40%,IVB检出率为2.04%,PIVⅢ检出率为7.48%,PIVⅠ检出率为4.08%,RSV检出率为56.46%;冬季病毒检出率最高为37.9%且多是RSV(49.2%)和PIVⅢ(38.7%)。结论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为RSV,同时冬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 (MP)、肺炎衣原体 (C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患儿鼻咽分泌物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方法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流感病毒A、B(InfA、B)型、副流感病毒 1、2、3(PInf1、2、3)型在内的 7种病毒抗原及血清ELISA法检测CP、MPIgM抗体。结果 :4 5例婴幼儿哮喘患儿阳性检出有 18例 (40 % )其中感染RSV有 13例 (2 8.9% )居首位 ,其次为CP有 3例 (6 .7% ) ,MP有 1例 (2 .2 % ) ,PInf3有 1例 (2 .2 % )。 37例儿童哮喘阳性检出有 13例 (35 .1% )其中感染MP有 9例 (2 4 .3% )居首位 ,其次为RSV有 4例 (10 .8% ) ,其余均阴性。结论 :RSV及CP感染与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而MP感染与儿童期哮喘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喘息发作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生儿肺炎喘息发作的120例住院新生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莹光法(DFA)检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VA、B)、副流感病毒(PIV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 120例喘息发作的新生儿病毒抗原检出共62例,占51.67%;其中RSV 48例(40%),PIVⅡ5例(4.17%),PIVⅠ3例(2.5%),ADV及PIVⅢ各2例(1.67%),IVA、IVB各1例(0.83%),两种以上病毒抗原同时阳性患儿4例.RSV占所检出抗原阳性患儿的77.4%.结论 新生儿肺炎喘息的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  相似文献   

8.
儿童哮喘并发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哮喘并发病毒性肺炎的病毒学特征及对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的影响.方法112例患儿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Ⅱ型(PIVⅡ)、Ⅲ型(PIVⅢ)呼吸道七项病毒抗原.结果共检出病毒72例,其中RSV54例,PIVⅢ4例,PIVⅡ3例,PIVI 2例,ADV 5例,IVA 2例、IVB 2例;病毒检测阳性率为64.3%(72/112),RSV检测阳性率为48.2%(54/112);RSV占病毒检出总数的75%(54/72);哮喘中重度发作与RSV感染无关(χ22=0.188,P>0.05).结论儿童哮喘并发病毒性肺炎以RSV感染为主,但哮喘中重度发作与RS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常见病毒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患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A~B)和副流感病毒(PIVⅠ~Ⅲ),并对比各种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303例标本中阳性92例,阳性率为30.36%,其中RSV 52例,占56.52%;ADV 14例,占15.21%;PIVⅠ6例,占6.52%;PIVⅢ9例,占9.78%;IFVB5例,占5.43%.发热多见于ADV肺炎(占92.8%),RSV肺炎少见;呼吸急促、中小湿啰音以RSV肺炎多见(分别占75.0%,80.8%),ADV、PIV肺炎少见;喘息、哮鸣音多见于RSV肺炎(分别占86.5%,76.9%),ADV、PIV及IFV肺炎少见.结论 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以单一感染为主,其中RSV居首.RSV、ADV、PIV及IFV肺炎各具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与维生素D(Vit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呼吸道十一联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对414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11项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FluA)、流感病毒B型(FluB)、副流感病毒(PFlu)、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柯萨奇病毒B型(CoxB)、柯萨奇病毒A型(CoxA)和嗜肺军团菌(LP)等;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样本的VitD水平.结果 414份标本中共有214份检出病原体IgM(51.69%),检出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FluB、FluA及M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13%、23.19%、13.77%.在IgM抗体阳性病例中,17.63%的患儿发生单一感染,34.06%的患儿为混合感染.IgM抗体阳性组的VitD水平(中位数23.60 ng/mL,3.37~71.50 ng/mL)与阴性组(中位数23.95 ng/mL,3.00~81.70 ng/m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D偏低组与VitD正常组之间总感染阳性率、单一感染阳性率和混合感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D偏低组与VitD正常组之间FluB、FluA及MP 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与VitD之间无相关性(r=0.005,P=0.912).结论 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可能与VitD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季节流行特点,为临床实施行之有效地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该院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3 461 例0~12 岁ARI患儿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PI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嗜肺军团菌(LP)IgM抗体。结果3 461 份血清中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 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9.17%,最常检测到的病原体是FluB(51.1%)、FluA(36.38%)、MP(25.14%)和RSV(9.04%)。FluA、FluB和MP 感染无明显季节性,检出率整年均较高;RSV 呈现流行高峰在冬、春季;ADV和CP 为春、夏季多发;PIV和LP发病率终年较低。随年龄增长RSV发病率下降,而其他病原体则相反。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1 627 例,占47.01%;混合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为FluA+FluB和FluA+FluB+MP。结论淮安地区2015 年8 种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达69.17%,以FluB检出率最高;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流行季节各有不同;伴随年龄的增长RSV 阳性率降低,而其他病原体阳性率则逐步增长;以FluA 和FluB 的混合感染为最多见;早期检测呼吸道病原体,将有助于儿科医生诊治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14岁以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非细菌病原体感染情况。 方法 收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724例的血清标本;其中婴儿组(0~1岁)339例,幼儿组(>1~3岁)188例,学龄前组(>3~6岁)131例,学龄期组(>6~14岁)66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对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se,MP)、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i,COX)、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NFB)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parainfluenza virus,PIVs)共9种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联合检测,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 724例患儿检出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阳性病例273例,总阳性率为37.71%,共检出MP(29.70%)、INFB(5.80%)、RSV(4.56%)、ADV(0.55%)和PIVs(0.14%)5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阳性22例,占阳性病例的8.06%(22/273)。男患儿与女患儿血清IgM抗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但2组M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患儿血清IgM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27.14%、53.19%、54.20%、48.48%,其中MP、RSV及INFB 3种病原体在4个年龄组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冬季总阳性率最高(50.00%,102/204),INFB则在春季流行。 结论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患儿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且MP、RSV和INFB 3种病原体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及其检测方法。方法 对7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咽拭子肺炎衣原体PCR检测以及血清ELISA检测肺炎衣原体IgM、IgG抗体,对于仅IgG阳性者,再留取恢复期血清检测IgG抗体。结果 74例患儿咽拭子PCR标本中测得11例阳性。血清ELISA肺炎衣原体IgM阳性7例,肺炎衣原体IgG阳性21例,其中有2例IgM、IgG均阳性。仅IgG阳性者中恢复期血清IgG4倍增高者5例。诊断为肺炎衣原体患者,咳嗽发生率100%,发热发生率为66.7%,喘息发生率为25.0%,并主要见于幼儿,胸片片状阴影发生率100%。结论 咽拭子肺炎衣原体PCR阳性检出率与血清抗体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肺炎衣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呼吸道感染常见8种病原体在四川绵阳地区学龄前患儿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学龄前患儿基本信息,以及在住院期间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PFlu)、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和嗜肺军团菌(LPS)等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963例样本中8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1 857例,总阳性率62.7%;单一抗体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MP(33.9%)、 FluB(28.3%)、 FluA(26.3%)、RSV(9.1%)、PFlu(2.4%)、ADV(1.9%)、CP(1.3%)和LP(0.7%),混合感染占总阳性的45.2%,多为MP混合感染;男性患儿阳性率61.5%,女性患儿阳性率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岁阳性率最高 (80.0%);不同季节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阳性率最高(68.9%)。结论 绵阳地区学龄前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MP、FluB和FluA,其感染与年龄、季节相关,1~2岁儿童感染率最高,在冬季流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Q热立克次体,嗜肺军团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病房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 02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血清中上述9种病原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XECL2003和SPSS13.0软件,分析9种病原体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者中的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分布情况以及感染发生的季节特点。结果1 02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九种病原特异性IgM抗体总阳性率为39.5%(405/1 026),肺炎支原体为31.0%(318/1 026),沙眼衣原体为0.2%(2/1 026),呼吸道合胞病毒为4.7%(48/1 026),腺病毒为1.4%(14/1 026),甲型流感病毒为0.3%(3/1 026),乙型流感病毒为2.6%(27/1 026),副流感病毒1型、2型和3型为4.5%(46/1 026),Q热立克次体为0.0%(/1 026),嗜肺军团菌为4.2%(43/1 026)。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病原体(χ2=1 527.967,P〈0.01)。9种病原总检出率秋冬季高于春夏季(χ2=12.184,P〈0.01)。3岁以上儿童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χ2=57.923,P〈0.01)。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达31.0%,尤其以3岁以上儿童多见;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4.7%,而副流感病毒1、2、3型感染率为4.5%。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九种病原体检出率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相似文献   

16.
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玲  刘丽平  戴宝泉 《医学综述》2009,15(19):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98例小儿慢性咳嗽和60例对照组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MP、CP特异性IgM抗体,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MP感染45例(45.9%)、CP感染12例(12.2%);对照组MP感染4例(6.7%)、CP感染2例(3.3%),研究组混合感染5例(5.1%),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对慢性咳嗽小儿寻找病因时,应常规进行MP-IgM、CP-IgM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法对1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同时进行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总检出率为52.0%,其中肺炎支原体为24.0%,解脲脲原体为21.3%,沙眼衣原体为10.2%,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为2.2%,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为2.4%。在年龄分布上,〈28 d组患儿解脲脲原体感染率高达30.3%,且与其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28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四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脲脲原体冬春季感染率高,沙眼衣原体春季感染率低。结论:新生儿较其他年龄段患儿易感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增高。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法诊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快速、敏感,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8.
周蓓  黄涛 《西部医学》2012,24(1):158-160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状况。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5种病毒(ADV、RSV、PIV、COX、EBV)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389例患者中,检出相关IgM抗体阳性44例,总阳性率为11.3%,其中,混合感染率占36.4%(16/44)。在所有感染中,ADV和RSV阳性率最高,且儿童期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期。结论 2010年夏季深圳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以ADV和RSV为主,混合感染仍是其一大特点。在不同年龄组,因儿童免疫力低,个人卫生意识淡薄,而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