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51例胃间质瘤(GS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CD117阳性47例(92.2%),CD34阳性36例(66.7%).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2例(23.5%),S100阳性7例(13.7%)。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53.8%)及潜在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61.1%)较良性GSTs的5年生存率(90.7%)低(P〈0.05)。肿瘤完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72.4%)较姑息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41.9%)高(P〈0.05)。表明免疫组化指标CD117和CD34的检测有助于GSTs的诊断正确率。手术的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过去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判定GSTs可能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1],这些肿瘤绝大部分较少有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或仅局灶阳性,而且,电镜中亦很少见到肌丝,因此并不属于真性平滑肌肿瘤。目前临床上对GSTs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治进展作一综述。1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GSTs在美国每年确诊的新发病例约150例,年发生率为0·07每10万人,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在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或胃平滑肌瘤的1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胃间质瘤组105例,胃平滑肌瘤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等炎症指标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炎症指标对胃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相较于胃平滑肌瘤患者,胃间质瘤患者年龄、PLR、NLR更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和LM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PLR、NLR、LMR等单项鉴别胃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646、0.613、0.651,4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60,明显优于单项检测的鉴别诊断效能。结论 患者年龄、PLR、NLR、LMR联合检测有助于胃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i J  Liu P  Wang H  Yu J  Xie P  Liu X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42-74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副总理诊断明确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50-60岁为发病高峰。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58.1%(18/31),良性胃间质瘤仅占25.8%(8/31)。交界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长,平均为79个月,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短,平均为4个月。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或)腹胀、腹痛等。胃镜、超声胃镜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B超及CT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对伴有肝转移者可采取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但疗效不肯定。结论:胃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胃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的某些梭形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不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上腹鄙烧灼感等,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术前主要借助超声内镜初步诊断,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CD117和CD34是最主要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别达90%和85%.结论 胃间质瘤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对于中青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并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内镜是术前初步诊断胃问质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为具有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文献报道内镜超声检查(EUS)的声像图特征有助于GISTs的早期诊断和侵袭危险性评估。目的:评价EUS诊断胃间质瘤和预测肿瘤侵袭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4年4月南京鼓楼医院经内镜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间质瘤的患者148例,其中10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采集入组患者的内镜、EUS和临床病理资料,分别根据EUS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断肿瘤侵袭危险性。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EUS诊断胃间质瘤的准确性为69.6%,误诊病例多为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EUS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肿瘤侵袭危险性的符合率为77.7%,一致性检验κ=0.678(P=0.000)。结论:EUS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作为预测肿瘤侵袭危险性的方法,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胃内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且资料记录完整的79例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胃镜及EUS下影像学特点。结果胃内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在病变部位、表面形态、起源层次上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直径较平滑肌瘤大(P0.05);间质瘤回声较平滑肌瘤不均匀(P0.05)。结论 EUS对胃内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胃血管球瘤(gastric glomus tumor,GG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间质瘤,国内外有少量的个案报道~([1-3]),常因其临床表现、胃镜和超声胃镜下表现与胃间质瘤难以鉴别,临床上极容易被误诊为胃间质瘤。通过组织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才能确定诊断~([4])。现将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南医院消化内科1例误诊为胃间质瘤的GGT患者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间质瘤内镜下的检出率。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而进行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胃间质瘤检出的阳性率。结果6年间胃镜检查共计52368例,胃黏膜下隆起病变461例。其中240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怀疑胃间质瘤161例,其中切除治疗36例,术后病理证实33例。估计胃间质瘤的内镜下检出率约为0.5%。结论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是胃间质瘤重要的诊断方法,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与胃镜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均进行CT和胃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检查准确25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为89.3%;胃镜检查准确23例,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为82.1%,CT诊断准确率与胃镜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胃镜检查胃间质瘤的准确率均较高,但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患者心理接受度不高;CT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可清楚显示胃间质瘤的具体部位、形态及密度,无创,可大幅度提升患者诊疗依从性,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瘤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临床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过去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判定GSTs可能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这些肿瘤绝大部分较少有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或仅局灶阳性,而且.电镜中亦很少见到肌丝,因此并不属于真性平滑肌肿瘤。目前临床上对GSTs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腹腔镜及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胃间质瘤的微创治疗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对18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问质瘤的患者应用内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关系以及CT对胃间质瘤术前分级的评估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27例,进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术后进行Miettinen病理分级,统计分析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胃间质瘤形态、密度、强化方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相关性(P0.05);胃间质瘤强化程度与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当胃间质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时病理分级危险度更高。结论胃间质瘤CT征象与危险度病理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术前分级的评估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充盈超声造影检查在老年人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经过胃镜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胃疾病患者,对其超声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胃疾病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92.5%,在40例胃壁病变中,胃充盈常规超声检查诊断胃溃疡17例,胃癌11例,间质瘤8例,胃淋巴瘤4例,其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的声学特征。结论胃充盈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胃壁病变敏感性高,对胃溃疡、胃癌、胃间质瘤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老年人胃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表现、生物学危险程度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3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为术后病例,术前完善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胃间质瘤诊断,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31例(100%)、CD34^+ 28例(90.3%).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有无破裂确定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19.4%),低度侵袭危险性11例(35.5%),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4例(13%).结论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正>胃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发病人群以50-70岁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因多数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而延误诊断与治疗。近年来,超声造影检查为胃间质瘤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简单易行的方法[1,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100例胃间质瘤门诊/住院患者,男41例,女59例,年龄31~81岁(平均65岁),术前均行两  相似文献   

18.
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内镜指导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在胃黏膜间质瘤中的效果。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筛选胃黏膜下小间质瘤83例,大小0.6~1.5 cm,以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行内镜下黏膜套扎术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随访观察。结果胃黏膜下良性小间质瘤83例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胃贲门6例,胃底19例,胃体31例,胃窦27例,部分细针穿刺组织,病理符合率为100%,进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81例,成功率97.59%,超声内镜随访,间质瘤消除82例,随访清除率98.80%。结论在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选择合适胃黏膜间质瘤,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套扎,治愈率高、安全、有效、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小胃间质瘤和正常胃间质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Ⅱ和P62的表达情况,探讨LC3Ⅱ和P62在胃间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C3Ⅱ和P62在21例小胃间质瘤组织、16例正常胃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试验组: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内镜切除的21例小胃间质瘤病例,中位年龄52岁。对照组:选取同期16例因"消化性溃疡"在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例,术后病理证实胃组织正常者,中位年龄47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非生物素二步法)分别检测LC3Ⅱ和P62在小胃间质瘤和正常胃间质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采用半定量综合分析法。结果正常胃间质组织和小胃间质瘤组织中LC3Ⅱ、P62的阳性率均为100%。与正常胃间质组织相比,小胃间质瘤组织LC3Ⅱ表达明显增强,P62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胃间质瘤自噬活性增加,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