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经桡动脉径路冠脉造影术。结果成功46例;失败2例,其中1例为穿刺失败,1例为桡动脉走行畸形所致。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病人术后无须长时间卧床和并发症少的优点,操作成功率高,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是目前诊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人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首先成功报道经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以来,此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改进,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已达96.0%以上。与径路股动脉比较,桡动脉径路有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避免患者术后卧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因此,经桡动脉径路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的重要径路。现将我院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初步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心律失常,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达74.5%,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窦性、房性和结性,并对其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女性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352例住院女性患者及年龄匹配的350例住院男性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观察两组的手术过程、冠脉造影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女性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消毒铺巾至穿刺成功平均时间为12.5±6.1min,年龄>65岁的女性患者穿刺成功率为8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造影结果冠脉正常者为178例,PCI率为19.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桡动脉痉挛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但穿刺难度及并发症较男性患者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门诊病人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45例门诊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病人的冠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加压包扎时间以及留院观察时间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97.7%,平均冠脉造影时间为18.6±6.7min,加压包扎时间为4.2±0.6h,留院观察时间为6.6±1.8h.1例出现左右桡动脉严重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余无血管并发症.随访1个月均无桡动脉搏动消失或手部缺血.结论 对门诊病人行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510例,按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356例)和股动脉组(154例),对比观察其手术操作时间,X光照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23±10.37)min和(19.88±11.13)min(P>0.05),X光照时间分别为:(6.16±3.67)min和(5.78±3.66)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8.60%和99.35%(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3.09%和9.74%(P<0.01),住院时间为:(5±3.20)d和(7±5.69)d(P<0.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诊疗方法,可替代股动脉途径。且其具有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应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途径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观察,评价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80例,随机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494例(用三联三通,简称常规组)和改良冠状动脉造影组486例(未用三联三通),比较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并发症、材料费用、造影剂剂量、肾功能.结果 常规组和改良组患者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7.4±3.1) min和(4.3±2.9) min(P<0.01);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9.5±9.2) min和(12.1±8.3) min(P<0.01);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0.05);冠状动脉并发症分别为4例和3例(P>0.05);材料费用分别为(1465.3±188.8)元和(1188.5±163.7)元(P<0.01);造影剂剂量为(42.5±6.3) ml和(32.9±6.1) ml(P<0.01).结论 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一样安全、有效,且更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方法 回顾1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结果 120例患者均经右侧桡动脉径路穿刺,成功率98.3%,2例穿刺失败均因桡动脉痉挛造成.术后3例发生局部手臂肿胀,伤口渗血2例,均无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左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疗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分为左侧桡动脉100例及右侧桡动脉组4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相关指标、导管到位所需时间、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结果 右侧桡动脉组患者的成功率为96.25%,左侧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对比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桡动脉组导管到位时间比右侧组患者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种类主要为导管打结、血管痉挛、局部血肿等,右侧桡动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4.5%)明显高于左侧桡动脉(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左侧桡动脉冠脉造影及右侧桡动脉冠脉造影均有很高的成功率,并且两侧入路的手术相关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左侧入路导管造影到位时间更短,同时左侧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在基层医院初步开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经验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脉介入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与同期48例经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成功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桡动脉组53例完成造影,成功率为88.33%;不成功的7例中,5例桡动脉穿刺或置入导丝失败,2例动脉痉挛或迂曲。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7.92%,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仅1例因为腹主动脉迂曲而失败。结论尽管处于经皮桡动脉途径造影的学习阶段,但是在成熟的股动脉造影技术基础上进行是安全的,并发症并不增加。它既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的补充,也可作为首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立有无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在需要对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或旁路手术作出重要决定时可提供最可靠的信息[1].冠状动脉造影不仅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范围,还可以通过指出受损血管数及受损心肌的范围,准确地判断预后[2].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已成为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的重要方法[3,4].本文分析2004年5月~2008年4月在我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及冠脉内支架安置术为一种冠心病诊疗方法,传统的方法是经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肢制动6~12h。Campeau首次选用5F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认为桡动脉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且桡动脉和尺动脉有良好侧支循环,选择该动脉穿刺后,止血可靠而易行,可使病人更舒适,活动更自如,避免了股动脉穿刺后卧床的不适感,减少了尿潴留、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2003年10月~2004年7月,我科共完成此项手术82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定义为至少有1支心外膜下的血管管径狭窄≥50%(目测法)。冠状动脉分3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视为2支病变。病变分型分为A、B、C三型,A型病变为长度≤10mm,病变局限,无钙化;B型病变为长度10~20mm,中度钙化;C型病变为长度≥20mm,病变呈弥漫性狭窄,重度钙化。结果:老年组多支病变(149/20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74/176),而单支病变(59/208)明显低于中、青年组(102/176)(P<0.01);老年组的B、C型病变(180/20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82/176)(P<0.01),而A型病变(28/208)明显低于中、青年组(94/176)(P<0.01),老年人的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较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明显增多。结论: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说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经上肢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干预7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入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1]首次以桡动脉为入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以来,目前经桡动脉等上肢动脉途径进行PCI已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总结我院近年经上肢动脉途径对7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PCI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直径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273例行CAG者分成两组,用小直径(依据体重选用4F或5F导管)造影导管行CAG者152例为A组,其余121例以6F造影管行CAG为 B组,对比两组造影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冠脉压力下降、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心律失常及穿刺外周血管局部并发症及卧床时间。结果 A组与B组间的造影成功率、导管到位所需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A组造影时心脏并发症及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术后徒手局部压迫止血所需时间亦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小直径造影导管能明显降低CAG并发症,CAG成功率与6F造影管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180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术。结果:173例成功,7例失败,其中2例桡动脉迂曲畸形导丝不能通过,1例由于右侧肺叶切除致锁骨下动脉迂曲严重,4例由于桡动脉痉挛,经鞘管注入硝酸甘油200~400μg和(或)合贝爽2~4mg和(或)利多卡因100~200mg后,痉挛仍不能完全缓解。本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患者卧床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8.
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58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途径组(R组,n=294)和股动脉途径组(F组,n=288),分别记录、比较两组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首选导管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间造影成功率、首选导管成功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R组穿刺成功率低于F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可替代股动脉途径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