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纤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其患病率在1%左右,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1]。目前,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亦呈逐渐增高之势。房颤本身通常不是一种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房颤对人群死亡率、致残率的影响非常显著。房颤可引起心悸、头晕、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等不同的临床症状,且由房颤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房颤已成为21世纪新的心血管流行病,并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强对房颤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继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26-232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O.8%,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可达6%,甚至高达10%。我国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因房颤而住院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本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疾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从房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两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群的房颤发病率约为0.77豫;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有证据表示,未来我国房颤患者数量还将持续增长;而且,由房颤引发的脑卒中风险较普通人群高5倍,且病死率及致残率远高于其他原因引发的脑卒中。目前,房颤的治疗仍是心律失常领域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国首项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中抽样29079人,发现中国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房颤对患者最重要的危害为缺血性脑卒中,对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但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在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4%左右,而80岁以上人群中10%有房颤,而且发病率逐年增长,我国的统计数据与之相近。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预后不良的心律失常。人群发病率为0.5%~1.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不仅可以产生各种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由于药物治疗房颤效果一直不理想,近几年出现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者约40万。中国房颤患病率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据此估计全国房颤患者在1000万以上。房颤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房颤的最重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因此对房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与房颤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的探索也逐步展开.从而可以从更深层次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现就近年对房颤分子机制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较难纠正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房颤的转复是当前人们关注和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房颤以及药物复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20年来,房颤造成的死亡从1980年的27·6/100000人上升到1998年的69·8/100000人。在所有的心律失常中,房颤的发病率增长最快,从1985至1999年,几乎上升了3倍[1]。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性房颤使患者的脑卒中率升高5·6倍,而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栓塞率高达非房颤患者的17·6倍[2]。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表明[3],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而长期抗凝治疗者仅占6·6%。胡大一等[4]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导致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报告临床上10%~20%的脑卒中发生于房颤的患者。现对房颤病例155例,房颤并脑卒中33例,进行小结,结合国际上几个卒中预防临床试验资料,提醒广大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经常伴发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酒精作用等,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人中,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生率增近1倍;55~64岁人群每年新增0.2%-0.3%,而85~94岁人群每年新增3.5%。房颤药物治疗疗效并不理想。因此,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成为临床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346例心房颤动病人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乔淦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62-176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病率达10%—20%。房颤不但可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而且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压、栓塞等并发症。总结我院近5年来收住院的房颤患者346例,分析其病因,以及各病因和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且有临床意义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在心电图(ECG)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P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如果房室(AV)传导正常,则伴有不规则的、频繁的快速心室反应。在一项系列观察中,房颤占心律紊乱住院患者的1/3。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大概为0.4%-1%,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80岁以上则增长至8%。房颤会增加中风危险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或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异常的紊乱”致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发病率约为2‰。超过60岁的人群有1%发现房颤,年龄大于69岁房颤的发生率超过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10%。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临床上遇到的房颤患者势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律失常。成年人发病率为0.3-0.4%,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牢也升高,60岁以上为24%,75岁以上超过10%。病因中高血压、冠心病居前二位,风心病降至第二位,三者占房颤总数的3/4以上。房颤危害:①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②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输出量至少减低25%;  相似文献   

16.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占整个人群的0.4%。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流行病学意义将日益突出。在抗凝适应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阵发性房颤及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在某些问题上不无争议。  相似文献   

17.
刘彤  黄体钢 《天津医药》2006,34(4):285-28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房颤是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房颤相关脑卒中年发生率为4.5%,在年龄大于80岁的人群.房颤是脑卒中的首要原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0%,且常发生在左心耳。20世纪90年代初的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危险。但是,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早在150年前.Vi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血流异常(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异常(血管内皮损伤)。房颤发生时,左房(特别是左心耳处)血流缓慢,淤滞,形成涡流,使血栓易于产生;此外,许多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凝血及纤溶状态的变化,导致血液高凝:但内皮功能损伤在左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尚少,笔者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东鹏 《上海医药》2009,30(4):182-185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为13%。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栓塞性卒中作为其主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栓塞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61例房颤的病因和治疗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并脑卒中抗凝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房纤颤并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住院房颤患者312例,其中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74例,非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238例,房颤并脑卒中51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率16.3%,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中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均口服抗凝治疗,卒中前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25~75mg/d159例,有36例脑卒中,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 82例,有9例脑卒中,口服华法林71例,有6例脑卒中。结论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剂量应在100—300mg/d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