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对策,防治早期并发症。方法对125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牵引,积极治疗内科合并症,改善心肺脑肝肾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用活血药物和抗酸药物,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练等处理。结果本组疗效评定优69例,良35例,可18例,差2例,死亡1例,总优良率8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无深静脉血栓及消化道溃疡病例。结论加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分析107例老年髋部骨折并存病、术后并存病及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围手术期并存病占86.9%,术后并存病占11.2%。结论老年性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人合并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心血管病人合并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59例行手术治疗,1例术前消毒时死亡,1例术后7d死亡,术后2例刀口延迟愈合,2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率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结论:老年心血管病人合并髋部骨折,经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安全度过手术关,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积极健康教育,实施医患合作,实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必要时给予药物的预防,并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患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结论采取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对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发生DVT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肢功能,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7.
宋永枝  赵绍杰  张龙彬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19-1619,1695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8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采用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和闭合复位、固定以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结果:67例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结论:严格有效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对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的特点、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术期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及围术期处理措施。结果随访89例,优良率79.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结论只要做好术前评估,有效控制合并症,减少并发症,老年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调查发现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有4例发生了院内深静脉血栓形成,2015年第四季度预防DVT的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率为80%。为了有效提高预防DVT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率,减少DVT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特成立此持续改进小组进行研究。2016年1月开始使用PDCA管理循环,采取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及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率。结果调查2016年第三季度预防DVT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率提高了8%,观察2016-1至2018-12,无发生院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取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术后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罗宝凤 《华夏医学》2006,19(5):856-858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最佳护理模式。方法:通过对130例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合并症有效处理、术中严密观察、术后康复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有效的综合护理是提高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彩色超声对116例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后72h内、第7天、第21天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发现血栓者3周后复查。116例中,72h内共检出血栓形成患者31例,检出率26.7%,第7天和第21天新发现血栓形成患者3例和1例,3周内累计共检出血栓形成患者35例,总检出率30.2%。提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骨折后早期多次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进行初筛,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行静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2.4%(85/687)。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伤至入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延迟入院以及APTT缩短的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2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5例.所有患者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包括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术中严密监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合并疾病的治疗等. 结果 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6例,发生率59.3%.其中1例麻醉后发生心肌梗死致死亡,1例术后心律失常,4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合并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经加强围手术期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 结论 重视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元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及其多元关系.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2727例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手术前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DVT的发生.对17项临床因素与创伤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下肢创伤后DVT的患者有351例,DVT的发生率为12.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年龄增大和受伤至检查时间增长使创伤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1.484、1.816倍(P<0.05);女性和无合并伤使创伤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分别减少到0.637、0.671倍(P<0.05).结论 年龄增大和受伤至检查时间增长是下肢创伤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对高危因素患者最好行常规超声检查,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任海涛 《中外医疗》2010,29(27):7-8,1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提高血栓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方法对304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估,术后针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细致的观察,加强包括不良生活习惯、患肢、血管、疼痛、体位等全面的护理管理,并指导进行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术后并发下肢动脉栓塞2例,深静脉血栓(DVT)形成9例,肺栓塞(PTE)4例,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下肢动脉栓塞发生率为0.7%,DVT发生率为3%,PTE发生率为1.3%结论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围手术期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给予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高龄患者骨折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5岁。双下肢DVT3例,左下肢DVT8例,右下肢DVIv7例,12/18例双下肢不对称,膝上15cm大腿周径差。均值4.3cm,4/18例无下肢水肿,2/18例患径小于对侧。全部病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3/18核素肺灌注示多段肺栓塞,仅1例核素双下肢深静脉扫描示有血栓,男2例未见异常,与同期B超阳性率比有差异。本组病例中,有肿瘤、长期卧床史、术后卧床、制动史12例。18例确诊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5例猝死,1例因其它并发症死亡,总死亡率38.9%死亡病人多系手术科室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直接原因,长期卧床、尤其术后制动为DVT的直接诱因,术后DVT并肺栓塞猝死率高,双下肢彩超及时监测有助早期诊治,规范抗凝、溶栓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