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VE)再次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PVE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16.7%),死于中毒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003年以后手术的1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6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相应的处理治愈。随访15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5年,PVE再次复发1例,经内科治疗无效,死于全身衰竭;其余14例患者均治愈,恢复正常工作;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2例。结论PVE的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而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围术期正确应用抗生素是保障PVE再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VE)的外科治疗。方法 1990年至2003年8月,手术治疗PVE病人21例,其中亚急性16例,急性5例。血细菌培养阳性13例。心脏超声检查主动脉瓣瓣周漏6例,二尖瓣瓣周漏3例,主动脉瓣区赘生物3例,二尖瓣区5例。应用机械瓣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11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同期行升主动脉假性瘤切除和主动脉修补成形1例。术中均见有赘生物;二尖瓣环脓肿7例,瓣周脓肿3例;主动脉瓣环脓肿8例,瓣周脓肿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感染复发,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晚期死亡1例。随访4个月至13年,1例PVE再发,内科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及时诊断PVE,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围术期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是提高PVE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瓣膜穿孔(VP)的临床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对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分析经UCG诊断为IE并发VP11例住院病人的临床和UCG资料,并与人工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病患者主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贫血、左心功能不全;基础心脏病以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多见;UCG主要表现为瓣体回声缺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穿瓣血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外科治疗对术后短、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6.6%),术后随访6月~13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其他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43例,Ⅲ级9例.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导致栓塞发生的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以利于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利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IE病例,按改良的Duke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81例。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时间、部位以及与赘生物部位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是否发生栓塞将IE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IE栓塞发生率为15.5%(59/381),栓塞最常见的部位是脑动脉和脾动脉,分别占45.8%(27/59)和18.6%(11/59);栓塞发生于入院前后2周的比率高达71.2%(42/59);内科治疗中栓塞发生率为9.2%(16/174),明显高于手术后栓塞发生率1.8%(3/167,P<0.05);入院前栓塞发生率67.8%(40/59),入院后内外科治疗中栓塞发生率32.2%(19/59)。大赘生物(≥10mm)、赘生物培养阳性和高热等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P<0.05,0.01)。结论栓塞易发生于感染活跃期。大赘生物(≥10mm)、赘生物培养阳性和高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瓣膜替换术做心脏瓣膜病变确切可行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也随之而来,我院1990年1月到1994年8月共为123例病人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晚期(指术后二个月以后)发生感染心内膜炎5例,发生率为4.07%,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57例多瓣膜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单瓣膜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治疗和转归等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57例多瓣膜IE患者占IE总例数的13.4%。其中男性4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46±15)岁。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4周;发热[100%(57/57)]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心脏杂音[91.2%(52/57)];并发症主要为心力衰竭[66.7%(38/57)]和脏器栓塞[33.3%(19/57)]。伴有基础疾病者35例(61.4%),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65.7%(23/35)]。多瓣膜IE患者多为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受累[66.7%(38/57)],发现赘生物者56例(98.2%)。血培养和(或)瓣膜赘生物培养阳性者44例(77.2%)。入组患者所分离病原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27/44、61.4%)。入组57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52例(91.2%)行联合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死亡患者3例(5.3%)。与单瓣膜IE患者相比,男性(86.0%vs.64.9%)更为常见(χ^(2)=9.946、P=0.002),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比例(66.7%vs.50.9%)更高(χ^(2)=4.870、P=0.027),出现瓣膜穿孔(35.1%vs.17.9%:χ^(2)=8.924、P=0.003)和瓣周脓肿(17.5%vs.7.4%:χ^(2)=6.132、P=0.013)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病死率(5.3%vs.4.8%)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多瓣膜IE为IE中特殊的患者群体,出现瓣膜穿孔、瓣周脓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更为常见,通常更需要积极和复杂的手术干预,但并不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推测与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总结22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PIE)致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术20例,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灶清除及瓣膜成形术1例,三尖瓣病灶清除及瓣膜成形术1例。结果手术死亡率13.6%,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4.5%)。随访15例,随访率68.2%,随访时间2~89个月,平均35.6个月;发生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6.6%),再次手术出院后半月猝死,死因不明。其余14例情况良好。结论PIE致瓣膜损害时应积极手术治疗。只要手术方法正确,抗菌素应用合理,则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外科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1994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6 0例。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中男 4 0例 ,女 2 0例 ;年龄 15~ 6 6岁 ,平均 (36 3± 12 8)岁。术前均有畏寒发热史、心悸、胸闷及不同程度的贫血。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心内赘生物 39例 ,主动脉瓣病变 4 2例、二尖瓣病变 2 2例、肺动脉瓣病变 4例、三尖瓣病变 1例 ,室间隔缺损 (室缺 ) 17例 ,乏氏窦瘤破裂 8例 ,动脉导管未闭 4例。术前血培养阳性 2 2例。本组IE致瓣膜损害 15例 ,继发于先心病致瓣膜损害 2…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89年9月~1993年7月对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伴瓣膜病变病人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替换术6例,双瓣替换术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3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瓣膜替换术对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失功者,是一种有挽救生命方法,并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前后抗生素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患者的治疗经验,对PVE的相关概念、致病菌、诊断及防治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1979年9月至2009年9月,我科共收治PVE患者33例,男17例,女l6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4岁。PVE的发生率为1.48%(33/2 236),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双瓣膜置换术(DVR)和三尖瓣置换术后的PVE发生率分别为1.03%(16/1 551)、3.00%(7/233)、2.28%(10/438)和0%。行单纯内科疗法(青霉素或万古霉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抗感染,氟康唑、二性霉素抗真菌等)治疗22例;内、外科联合疗法治疗11例,经抗生素治疗、全身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拆除感染的人工瓣膜后彻底清除周围的感染组织和赘生物,用抗生素、碘伏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重新置换新的人工瓣膜。结果采用单纯内科疗法治愈3例(13.64%),死亡19例(86.36%)。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9例,脑部并发症包括脑栓塞、脑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内、外科联合疗法治愈10例(90.91%),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9.09%)。随访13例,随访时间6个月~15年,平均41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于术后8年发现二尖瓣人工机械瓣有瓣周漏手术修补外,其余12例随访患者无感染复发。结论内、外科疗法治疗PVE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内科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具有严重并发症和较高死亡率的疾病.它在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程上差异较大,同时在抗生素治疗、手术指征和时机等临床实践方面存在较多争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IE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相关研究内容,总结了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在体外循环下行机械瓣置换术16例19个瓣膜,行瓣膜成形术7例8个瓣膜,同时矫治先天性心脏病10例。结果:死亡3例,随访中死亡1例。结论:在心内膜炎致瓣膜损害后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术中应尽量修补保存自身瓣膜,术后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248例G—K型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48例GK型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廖崇先李增棋陈道中陈建平赖天杰翁钦永1988年1月至1994年1月应用268枚钩孔型(GK)侧倾式碟瓣行瓣膜替换术共248例。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248例中男112例,女136例。年龄7~66岁,平均35....  相似文献   

15.
我们首次应用环氧氯丙烷化学改性戊二醛处理的猪主动脉瓣,牛心包瓣和猪心包瓣,经家兔皮下移植和犬心内移植后钙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证实均能明显减轻生物瓣钙化,并保持较好的组织结构和抗张强度,免疫学测试阴性,并发现猪心包组织比牛心包薄,柔韧度好,钙含量低,抗张强度较好是一种较好的单瓣叶组织材料,临床应用亦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二尖瓣置换和成型手术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累及二尖瓣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5例,男24例,女31例,年龄19~77岁,ASAⅡ-Ⅳ级,根据患者所行手术分为两组:二尖瓣置换术组(Z组,n=15)和二尖瓣成型术组(C组,n=40)。比较两组致病菌、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是否入住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发热、新出现的心脏杂音和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Z组贫血、心力衰竭、术后入ICU比例明显高于C组(P 0.05)。两组超声心动图表现、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7例患者静脉注射毒品史2~10年,均有心脏瓣膜赘生物;其中三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8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同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术后平均随访(44.7 ±19.1)月.结果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抗凝不当致大咯血1例,三尖瓣重度返流1例.结论 外科手术修复受累瓣膜或置换瓣膜是治疗静脉吸毒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Wang ZN  Zhang BR  Xu ZY  Hao JH  Zou LJ  Mei J  Xu J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57-660
目的评价瓣周脓肿、心肌脓肿以及瓣膜严重毁损等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2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心内膜炎患者57例临床资料,均为原发性心内膜炎,其中感染侵犯主动脉瓣25例、二尖瓣1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6例.术中发现瓣叶严重毁损32例、主动脉瓣周脓肿19例、主动脉根部环形脓肿导致左心室-主动脉连接破坏4例、二尖瓣后瓣环脓肿11例、心肌脓肿6例、瓣膜赘生物形成55例.脓肿清除后遗留残腔采用间断褥式缝合6例、自体心包片修补19例、牛心包片修补6例、聚四氟乙烯膨体补片修补4例;施行以带瓣管道作升主动脉根部替换和左、右冠状动脉移植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1例,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16例.结果早期死亡6例(11%),死亡主要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人造心脏瓣膜性心内膜炎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4个月至14年,平均(5.93±0.20)年.晚期死亡5例,晚期主要并发症为人造瓣膜性心内膜炎.术后1年心功能恢复NYHA分组Ⅰ~Ⅱ级占96%(44/46);5年再手术免除率为(84±3)%,5年实际生存率为(61±9)%.结论复杂性心内膜炎局部组织破坏较多,应限期手术或急症手术,清创后残腔的处理是影响手术本身能否成功以及术后近、远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