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总结利用准介入技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静脉基础用药采用生理盐水+降纤酶5U、2%普鲁卡因60mg、维脑路通0.2g、胞二磷胆碱0.25g、654-210mg等药物合理组方后经动脉注射(准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恢复期48例,后遗症期17例。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结果:急性期基本治愈36例,其中有4例即刻见效;显著进步7例,占16%;进步2例,占4%。恢复期基本治愈25例.显著进步18例,占40%;进步4例,占8、0%;无变化1例,占2.0%。后遗症期基本治愈6例,占35%;显著进步7例,占41%;进步3例,占18%;无变化2例,占6%。出院3~6个月回访,急性期有6例,恢复期有4例,后遗症期有1例基本治愈。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用准介入技术治疗脑梗死疗效快,基本治愈率高,费用低廉,便千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分别用药14d。两组治疗前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37.5%,显著进步率41.07%,进步率7.14%,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基本痊愈率21.42%,显著进步率23.21%,进步率28.57%,总有效率7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较用药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脑梗死,男32例,女30例,年龄38岁-89岁,平均年龄60岁。用脉络宁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14d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2个疗程间相隔3d。结果 基本治愈15例,占24.19%;显著进步30例,占48.38%;进步12例,占19.35%:无变化5例,占8.06%,总有效率91.93%。结论 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容量及抗凝、溶栓等作用,有利于患者梗死病灶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致残率低。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6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入院后2天、2周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指数评定)。结果: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抑郁53例,发生率为32.3%。其中轻度抑郁29例,占54.7%;中度抑郁20例,占37.7%;重度抑郁4例,占7.5%;提示额、颞、顶叶病变患者易发生PSD,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状态的患者,BI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无抑郁状态的患者。结论: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生物学、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应高度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出血性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 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 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20倒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头颅CT或MRI、TCD、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生化等检查,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和发病部位。结果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98例,占81.7%.脑动脉硬化84例,占70%,基底节区多发性腔梗72例,占60%。基本治愈18例,显著进步58例,进步28例,无变化12例,恶化4例。结论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有复发率、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脑梗死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各级医院应形成网络化服务,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分水岭脑梗死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兆爱  王桂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S):39-39,36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其病因多数是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本文98例分水岭脑梗死,发病时有84例血压偏低,占86%;常见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本组有40例,占41%。分水岭脑梗死除按常规脑梗死治疗外,维持脑灌注压及介入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异位妊娠是危及育龄妇女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其中95%为输卵管妊娠。近年来国内外报告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现将我院1990-1994年收治的异位妊娠112例统计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本组年龄最小17岁,最大43岁,其中26-30岁49例,占43.8%;31—35岁24例,占21.4%;以26-35岁为多73例,占65.2%。1.2孕产史:112例中,经产妇80例(71.4%);有流产史者59例(52.6%);其中人流55例(49.1%),自然流产4例(3.57%);首次宫外孕者32例(25%),其中未婚青年27例(21%);上环者31例(27.6%);结扎者9例(8.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CT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8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入院时首次采用常规CT扫描,24h-3d后再行CT或MRI复查确诊,对常规CT影像特征及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3例患者首次常规CT扫描显示为急性脑梗死71例,阳性率为85.54%,梗死部位分别为颞叶29例,占40.85%,额顶叶21例,占29.58%,基底节区10例,占14.08%,枕叶11例,占15.49%;可疑诊断12例,占14.46%。主要特异性表现为脑实质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及脑肿胀征。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CT扫描病变明确,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是早期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原因,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本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范围:(53—86)岁,平均年龄68.6岁,高血压病史22例(占87%);卒中病史16例(60。9%,曾患卒中3次3例,2次6例);冠心病史10例(35.8%);房颤7例(21.7%);糖尿病6例(26.1%);高血粘度16例(60.9%),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3.8h,病程(3—9)天,平均住院日5.5天。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原因依次为高龄、高血压、房颤、曾患卒中史、糖尿病、高血粘度及并发症。结论:迅速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静脉溶栓、降纤治疗、保护及活化脑细胞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积极治疗并发症,加强护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血栓通、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治疗,静脉滴注,每日2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5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基本痊愈率8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0例,无变化10例,总有效率为75.0%。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1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的治疗,就其治疗方法、时间窗、溶栓药物的剂量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急性发病在12h内的脑梗死病人118例,采用经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57.6%(68/108);部分再通率为34.7%( 41/118);未开通9例7.7%;临床治愈76例占64.4%;显著好转20例占16.95%,有效14例占11.9%;无效7例占5.9%;死亡1例占0.85%.结论 经动脉不同方式机械性介入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发高血糖对脑梗死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36例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高血糖28例(20.6%),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比较,高血糖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治愈率低。结论:血糖升高与脑梗死临床病情密切相关。检测血糖可作为观察脑梗死病情及判定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功能定量检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 6 8例急性期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CD4 1、CD6 2p和CD6 3的含量水平 ,与 4 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 ;并对脑梗死组病灶大小、梗死部位、病情分级等与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的变化进行分析 ,应用统计学进行处理。 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粘附分子CD4 1、CD6 2 p和CD6 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分级密切相关 ,与梗死部位无关。 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功能明显增强 ,为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芪葛蛭归合剂治疗脑梗塞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药芪葛蛭归合剂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应用芪葛蛭归合剂治疗脑梗塞42例,并与单用扩血管及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38例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芪葛蛭归合剂对脑梗塞的神经功能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侯彩叶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139-140,14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2例,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进步和无效率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力量、手功能、行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情感、社会参与等项目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急性期)和病后14天(恢复期)进行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和NSE 水平变化、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SF和NSE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梗死面积SF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F和NSE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F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SF、NSE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5)。 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和NSE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制剂 (SOD)治疗脑梗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制剂(SOD)治疗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治疗组 ) ,与 60例单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胞二磷胆碱组 (对照组 )进行对比 ,观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总有效率为 90 .0 % ,总显效率 5 6.6% ,疗效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 71.6%和 43 .3 % ,P <0 .0 5 )。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于 3d后下降 (P <0 .0 5 )。结论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脑梗死有治疗作用 ,其机制为抑制血浆内皮素的生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19.
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 (CVI- Q )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 方法 :采用 CVI- Q技术检查 6 0例正常人和 4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 ,观察颈总动脉走行、内膜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片 ,测量血管内径(d) ,峰值血流速度 (Vmax) ,阻抗系数 (RI)和血流量 (Q)。结果 :脑梗死组中 75 %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 ,45 %的患者有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片 ,且 71%的斑片位于膨大及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各项测值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 :(1)颈总动脉 d较正常人明显增宽 (P<0 .0 5及 P<0 .0 1) ;(2 )颈总动脉 Vmax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5 ) ;(3)颈总动脉 RI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 .0 5及 P<0 .0 1) ;(4 )颈总动脉 Q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 :CVI- Q技术可用于检测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为临床脑梗死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2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以蚓激酶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39%,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