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性肾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因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淋巴细胞培养物中首先发现而得名,属疱疹病毒科之γ亚科,是一种呈线性双链排列的DNA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性和嗜上皮细胞性的特点,其主要特异性病毒抗原为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和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后机体产生针对裂解期和潜伏期病毒抗原特异性CD8~+/CD4~+细胞毒性T细胞(CTL),清除病毒控制EBV感染.EBV原发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其特异性T细胞对控制病毒感染起到关键作用.随访研究发现EBV原发感染后针对裂解期和潜伏期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功能变化不同,同时对EBV特异性T细胞亚群的分析发现,T细胞的迁移活化在EBV感染机制中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PRAME)基因作为泛白血病标志可用于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并对疗效、预后、危险度分级及复发预测具有一定意义.此外,PRAME作为肿瘤相关抗原,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是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对PRAME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PRAME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机制及与白血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儿童NK/T细胞淋巴瘤与survivin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ng M  Wang DB  Ke ZY  Zou DD  Yi JH  Yao JX  Zhang 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310-311
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是一种少见的结外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相关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家族的新成员,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3、caspase-7的活性而发挥抗凋亡作用。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l/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urvivin基因和EBV潜伏膜蛋白(LMP-1)表达,  相似文献   

5.
EB病毒(EBV)感染是小儿比较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感染时其症状轻重不一,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发多种疾病.目前公认EBV感染与三大类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有关:淋巴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与病理科联合开展了EBER(EBV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在骨髓涂片中检测EBV.  相似文献   

6.
Epstein-Barr病毒(Epsteir-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与鼻咽癌、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等相关,是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EBV基因组中存在多个多态性区域,根据这些区域中氨基酸的变异,可将EBV分为不同的亚型/变异株.目前,关于不同EBV亚型/变异株与疾病间是否相关尚无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例行allo-HSCT的WA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2岁男性WAS患儿,获骨髓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10/1...  相似文献   

8.
920633 延边地区儿童EBV抗体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李玉雨…∥延边医学院学报。-1991,14(3)。-159~163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吉林省延边地区305例15岁以下健康儿童的血清和40份脐带血进行了EB病毒相关抗体的检测,包括壳抗原(VCA)-IgG,膜抗原(MA)-TgG及早期抗原(EA)-IgG的调查,结果发现与EBV感染关系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腮腺炎(RP)最常发生于10岁以下小儿。其病因常不明了。根据RP可能与EB病毒(EBV)感染有关,作者进行了研究。于1977~1982年期间,作者采集34例(男19,女15)RP患者血清,及40例年龄相配的对照者血清,作对比研究。患者年龄2~12岁,患复发性(>4次)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压痛伴轻度发热。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发现,RP患者抗EBV抗原的某些抗体,如抗EBV衣壳抗原(VCA)-IgG和抗EBV相关核心抗原(EBNA)抗体滴度常增高。34例患者中29例(85%)抗VCA-IgG阳性,其中  相似文献   

10.
<正>1 EB病毒(EBV)的生物学特点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类似于其他疱疹病毒,EBV基因组为双链线性DNA分子,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有关的DNA病毒。EBV在全球范围内感染率90%。EBV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不同的变异体的致病力和分布不同。根据EBV核抗原(EBNA),主要是EBNA2和EBNA3A、-B、-C基因序列的不同,将EBV分为1型和2型~([1])。在西方和东南亚等国家EBV 1型多见,在非洲EBV两型均多见~([2])。  相似文献   

11.
慢性活动性EB病毒(EBV)感染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都是与EBV感染有密切关系的疾病。诊断标准一般有如下3项:(1)慢性或复发性IM样症状持续1年以上;(2)存在对EBV异常的抗体反应,即有抗EA(抗早期抗原)抗体的存在或缺乏抗EBNA(抗EB核抗原)抗体;(3)无先天的免疫异常及用其它感染症所不能解释者。作者通过双色流动白细胞计数(two-color flow cyto-metry)对2例本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各种活化T细胞。并对CD_4~+Tac~+细胞增多的病例,用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白介素)-2受体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相关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患儿分为IM组、IM转化EBV相关的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组和EBV-HLH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患儿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和EBV抗体四项(EBV壳抗原VCA-IgM、VCA-IgG和EBV早期抗原EA-IgG、EBV核抗原-1 EBNA-1-IgG),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血浆EBV-D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56)。结果 72例患儿急性期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均超过2 400 U/ml;IM转化组在急性期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仅轻度增高(4 320 U/ml),与IM组(3 310 U/ml)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却明显增高(8 970 U/ml),并接近EBV-HLH组水平(11 230U/ml);EBV抗体四项显示IM转化组和EBV-HLH组在治疗后VCA-IgG和EA-IgG仍然持续高滴度,同时EBV核抗原-1-IgG仍持续阴性;三组急性期都有EBV-DNA拷贝数从低拷贝至高拷贝的病例,治疗后IM转化组和EBV-HLH组仍可检测到EBV-DNA(3×103~4×105copies/ml);IM转化组和EBV-HLH组CD8+细胞在治疗后仍持续较高水平[(61.32±4.63)%,(68.36±4.32)%],并同时出现NK细胞(CD56+)比例下降[(9.23±3.28)%,(10.52.±3.34)%]。结论结合EBV抗体、EBV-DNA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查有可能成为追踪观察EBV感染相关疾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 (Epstein Barrvirus ,EBV)是一个具有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 ,全球 90 %以上的人受到过该病毒的感染。由于EBV对人类的普遍易感性和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EBV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EBV的免疫学特性、免疫系统对EBV感染的控制作用及EBV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EBV感染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已成为近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一、EBV分子生物学特点与功能(一 )形态与结构1 96 4年EpsteinAchong和Barr[1] 首次从淋巴瘤细胞株分离出疱疹样病毒 ,命名为EB病毒。EBV属于γ疱疹病毒科 ,形态与其他人…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科疾病中应用指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9年Osgood等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同胞骨髓可治愈疾病,Jacobson等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屏蔽脾脏或输入同一品系小鼠骨髓液,可使经致死性照射的小鼠恢复正常造血功能,并证实骨髓液及脾结节中含有造血干细胞,而主要及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and minor histocompatibitity complex,MHC,在人类,即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相合性与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 leukemia,GVL)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描述2011年北京市朝阳区儿童A组溶血性链球菌(GAS)的超抗原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超抗原基因与emm型别和GAS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从猩红热、咽炎及扁桃体炎患儿的咽拭子分离培养获得71株GAS,应用PCR法检测这些GAS是否携带8类超抗原基因(speA、spel、ssa、speC、speJ、speG、spell和SMEZ);PCR扩增emm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emm型别鉴定;分析超抗原基因、emm型别和GAS所致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71株GAS的超抗原基因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speC(100.0%)、SMEZ(100.0%)、ssa(97.2%)、speG(95.8%)、speH(80.3%)、speI(80.3%)、speA(15.5%)和speJ(12.7%);71株GAS中检出emm12.0型菌株62株、emm1.0型7株、emm22.0型1株、emm75.0型1株;spel和spell基因与speA和speJ基因在emm12.0型与emm1.0型菌株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l和spell基因在猩红热患儿和咽炎扁桃体炎患儿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发现emm型别在不同的疾病中的分布有差异.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儿童携带的GAS超抗原基因的检出率与地域有一定关系;不同emm型别的GAS对超抗原基因的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尤其是针对噬菌体携带的超抗原基因;较emm型别,超抗原基因能更好地建立菌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病原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分别设计针对肠道病毒(EV) 5’UTR、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Ⅰ ,Ⅱ )糖蛋白D基因、人巨细胞病毒 (CMV)立即早期蛋白基因、EBV核抗原 1基因和肺炎支原体 (MP)ATPase操纵子基因的巢式PCR引物 ,应用巢式 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技术检测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中EV、Ⅰ型和Ⅱ型HSV、CMV、EBV及MP。结果 所用不同病原体的引物之间无交叉反应 ,特异性高。收集到的 15 8例脑脊液标本中有 10 2例 (6 4 6 % )检测到病原 ,包括 4 2例EV (42 / 15 8,2 6 6 % ) ,2 7例HSVⅡ (2 7/ 15 8,17 1% ) ,16例EBV (16 / 15 8,10 1% ) ,8例MP(8/ 15 8,5 1% ) ,6例CMV(6 / 15 8,3 8% ) ,3例HSVⅠ (3/ 15 8,1 9% )。这些阳性标本中有 10例检测到 2种或 3种病原。结论 PCR技术在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病原的早期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鉴别中作为一种辅助性实验室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2009 - 01 - 01—2009 - 12 - 3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检中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EBV衣壳抗原(EBVCA)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全面调查,从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方面统计EBV的感染情况。结果 18岁以下住院患儿EBV总体感染率为35.27%,新发感染率为12.66%。EBV的累积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至学龄前期近半数儿童已发生感染,3~5岁为感染发生的高峰年龄。0~3个月、 > 3~6个月、 > 6~12个月、 > 1~2岁、 > 3~5岁、 > 6~12岁、 > 12~18岁的EBV累积感染率分别为27.70%(实际低于该值)、10.48%、14.13%、27.69%、44.61%、51.99%、57.34%;新发感染率分别为1.15%、1.25%、2.52%、12.55%、22.21%、18.55%、20.3%。3月及9~10月EBV的新发感染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阶段按性别比较EBV累积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除1~2岁组有差异外(P < 0.05),其余各组均无差异(P > 0.05)。结论 住院患儿EBV的感染率较国内的既往报道明显降低,学龄前儿童已有近半数发生感染,3~5岁为感染的高峰年龄段。 EBV的累积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无性别差异;3月及9~10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更昔洛韦 (丽科伟 )对异基因脐血移植术后受者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探讨预防巨细胞病毒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的理想用药时机及方法。 方法   12例异基因脐血移植受者 ,在移植后出现CMV Ag阳性 ,即给予更昔洛韦治疗 ,诱导治疗 5mg/ (kg·次 ) ,IV ,q 12h ,用药 2周 ,维持治疗 5mg/ (kg·d) ,IV ,qd ,每周用药 5d ,疗程 2~ 3周。 结果  对CMV Ag阴转比例 11/ 12 ;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不适、肝功能轻度异常 ,且不良反应均在停药后顺利恢复 ,无白细胞减少。 2例治疗前白细胞和血小板持续下降 ,在治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异基因脐血移植术后受者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的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轻微 ,可作为CMV IP的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编码人结核杆菌(TB)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表达质粒,并经纯化后研究重组蛋白rHSP70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SP70基因经PCR及末端修饰后装入大肠杆菌质粒pRSET-B中,构建成新的重组质粒pMT70-3。诱导表达纯化后经Western-blot、抗原肽结合试验、native-page鉴定,在有ADP、MgCl2存在时利用重组人 TB的HSP70与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的上清于37℃温育形成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以此作为抗原进行体内肿瘤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HSP70基因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其产物人TB rHSP70经纯化后具有生物活性。实验动物的腹水量较对照组下降,表明该复合物可引起一定的免疫保护反应(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人TB r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免疫刺激后可使小鼠产生针对同种肿瘤的强烈免疫作用,与其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人TB HSP70不仅可起到免疫佐剂的作用,且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也起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