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观察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42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一般资料、复发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分级变化及手术疗效。结果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在手术后2年内复发;膝关节是复发的好发部位;大多数复发病例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上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长期随访证实经治疗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再复发1次2例,再复发4次1例。结论骨巨细胞瘤术后2年内应加强随访观察;骨巨细胞瘤术后再次出现局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提示肿瘤复发;就病理而言,复发并不意味着恶变;手术应以彻底性为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复发部位、侵袭范围、肢体功能的保留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平片简便易行并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信息。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见"皂泡"样改变;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部分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液平等。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及复发后的形象学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搜集骨巨细胞瘤病例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7~40岁,复发平均时间间隔204-月(范围3个月~13年)。回顾性分析所有局部复发病例的t陆床资料集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及MRI)、病灶解剖部位、第一次手术方法等相关影响因素。所有病例拍x线正侧位片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围溶骨水泥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先于临床症状并检出复发,CT及MRI增强检查克鉴别肿瘤复发和手术疤痕。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与手术方法、病灶部位有一定关系,与肿瘤的病理分型关系密切。结论结合x线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骨巨细胞瘤复发及早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对骨巨细胞瘤检出、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正确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结果:典型的X线表现为四肢长骨的骨端偏心、膨胀性、皂泡样、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的偏心性、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可中断,肿瘤的边缘可见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骨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混杂信号,可出现液-液平,肿瘤的边缘可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低信号线状影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CT和MRI能清楚显示巨细胞瘤内部结构,腰骶部巨细胞瘤可清楚显示突入盆腔或腹腔内的软组织块影X线平片结合CT和MRI影像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复发与治疗等问题,警惕该病容易复发,易与骨巨细胞瘤混淆。方法 作者收治3例,分剐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例1两次手术后4—9个月内复发,第三次术后4个月愈合,例1、2病灶刮除植骨,随访一年,未见复发。例3病理性骨折,骨水泥+克氏针填塞,术后原有症状消失,恢复生活自理,随访7个月,暂未见复发。结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易与骨巨细胞瘤混淆,易复发,有的术中出血量很大,要有充分的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复发原因、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17例四肢长骨术后复发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肿瘤扩大切除、灭活、骨水泥充填术,5例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例行瘤段切除自体骨移植术,4例行截肢术.参照Mankin等评定标准进行手术效果综合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66(11~11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复发及转移.根据Markin评分标准,本组17例患者综合评价优良13例,中4例,优良率为76.47%(13/17).结论 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重要手段,切除应该更加广泛彻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肋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肋骨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肋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病灶于X线表现为多发的分隔,CT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骨棘,密度不均;MRI显示为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可见明显强化.结论:肋骨骨巨细胞瘤有其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原发性骨肿瘤,一般为单发,多见青壮年,发病率为5%~8%,好发于长骨的骨端,好发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腓骨近端,极少发生于长骨骨干,在扁骨中,好发部位依次是骶骨、椎体及骨盆。临床表现:早期由于肿瘤生长,髓内压力增高致疼痛,骨壳膨胀性改变及反应性水肿致局部肿胀,长骨骨端肿瘤的局部浸润反应可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发生于脊椎者,肿瘤压迫神经或脊髓,产生相应的神经放射痛或截瘫。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跟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旨在提高本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跟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10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结果骨囊肿6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骨巨细胞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脂肪瘤2例,血管瘤l例。各种病变既有相似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论跟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生化,可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39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8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的39例骨巨细胞瘤。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4.1年。病灶刮除植骨8例,肿瘤复发2例;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18例,肿瘤复发3例;单纯瘤段切除8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3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2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术治疗Ⅲ期患者2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术治疗Ⅲ期患者7例,肿瘤复发1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19.2%,瘤段切除总复发率为7.7%。总体治疗满意率82.0%,不满意率18.0%。结论病灶刮除要达到边缘切除的外科边界,骨水泥填充有较满意的效果;瘤段切除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Ⅲ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中真菌种类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预防真菌感染及针对性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云南亚高原地区3所医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真菌,对其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 887株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最多,占65.18%,同时,分离出毛霉菌属(0.69%)、构巢曲霉菌(0.16%)等少见菌株;分离的菌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00%、90.14%和88.98%;对氟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4.29%和36.62%;5种常见酵母菌对制霉菌素均敏感,但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达35.94%~40.88%,白假丝酵母菌对5 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19.51%。结论对老年人临床抗真菌治疗需要考虑真菌类别及药敏结果。  相似文献   

12.
106株真菌的分类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某院真菌感染临床标本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2年儿月-2003年8月间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鉴定,并用ATB FUNGUS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真菌106株,以白色念珠菌(43.40%)为主要菌种;分布以痰标本(53.77%)和尿标本(33.02%)为主;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白色念珠菌略高于其他真菌。结论应加强对有创伤性治疗或侵人性操作患者的相关部位或导管的护理。重视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AD)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28例AD患者并发细菌感染185例,感染率43.5%,例次感染率66.6%;共分离出病原菌285株,其中G 球菌86株(30.2%);MRSA和MRCNS分别占63.6%和70%;G-杆菌148株(51.9%);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9.0%和30.8%;真菌43株(15.1%);结核杆菌8株(2.8%);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MRSA和MRCNS的抗菌活性高;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等敏感性高;屎肠球菌仅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及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结论AD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应尽早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刘娜  张梅  高贺加 《现代预防医学》2015,(23):4403-4405
摘要:目的 研究2012-2014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给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仪进行真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2012-2014年共分离真菌菌株295株,白色念珠菌138株(占46.8%),热带念珠菌104株(占35.3%),光滑念珠菌37株(占12.5%),克柔念珠菌13株(占4.4%),其他真菌3株(占1%)。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三种主要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为0%,对5-氟胞嘧啶有较低的耐药率(≤13.3%)。白色念珠菌对酮康唑、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白色念珠菌是我院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耐药率越来越严重,今后应加强抗真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5.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对59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的62株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了解患者真菌性医院感染现状,为临床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出血培养阳性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或VITEK鉴定系统及YBC鉴定卡进行鉴定,采用ATB Fungus 2 INT药敏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62株真菌标本中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8.7%;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最高,占35.5%,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5-氟胞嘧啶100.0%、氟康唑95.2%、伊曲康唑95.2%、两性霉素B 100.0%。结论院内真菌感染呈现上升趋势,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抗真菌药物均体现较高抗菌活性,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以及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2011年培养得到的1979株真菌进行鉴定,测定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979株真菌中,感染率最高的三种是白色念珠菌1315株(66.4%),热带念珠菌275株(13.9%),光滑念珠菌259株(13.1%);主要分布在呼吸科、监护中心、脑外科;药敏结果显示,不同假丝酵母菌对常用真菌药的敏感情况差异很大,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5种药物敏感性最高。结论:临床分布真菌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应该加强对住院病人的真菌检测,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老年病房2010年6月-2011年6月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290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7.7%,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4.3%;真菌分离率较高的科室为呼吸科;检出真菌标本痰液占78.6%,尿液标本占10.1%;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分别为99.0%和98.4%。结论老年病房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真菌感染率较高,应重视真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内真菌感染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预防真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出真菌,然后接种在科玛嘉显示培养基进行显色,并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20CAUX酵母菌鉴定到种,利用ATB FUNGUS3真菌药敏板条进行MIC法药敏试验。结果湖南省肿瘤医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真菌感染来源的主要病区依次是胸部内科(35.2%)、重症监护病房(29.0%)、老干内科(17.4%);真菌感染的标本主要来自痰(69.6%),其次,尿液占9.2%,大便和分泌物各占7.4%、6.8%;在500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4.6%,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25.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9.2%、克柔假丝酵母菌8.2%;500株真菌中,23.08%白色念珠菌(63/273),30.0%非白念(68/227)对5-氟胞嘧啶不敏感;30.8%非白念(70/227)对氟康唑不敏感,其中87.8%克柔念珠(36/41)对氟康唑耐药;17.2%非白念(39/227)对伊曲康唑不敏感;8.4%非白念(19/227)对伏立康唑不敏感;8.8%非白念(20/227)对两性霉素B不敏感。所有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临床感染的真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有上升趋势,药敏结果显示非白念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常规开展真菌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监测,可以为预防真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西南昌市假丝酵母菌血症病原真菌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15年3—10月南昌某医院住院患者送检血标本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属真菌,扩增真菌的转录间隔间区(ITS区)和核糖体大亚基(26rRNA、D1/D2区)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检测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收集血培养阳性标本1 332份,真菌阳性标本74份,占5.56%,其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52株,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17株,占32.69%),其次是白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复合体(均为16株,各占30.77%)。ITS区和D1/D2区的鉴定结果相同。52株假丝酵母菌对米卡芬净、卡泊芬净均敏感,两性霉素B的流行病学折点(ECV)结果显示,均为野生型。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9.41%、17.64%,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的ECV结果显示,野生型分别占82.35%、94.12%;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3.75%、81.25%,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的ECV显示,野生型分别占75.00%、81.2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复合体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的ECV结果显示,均为野生型;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均为中介,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的ECV结果显示,野生型分别占66.67%、100.00%、100.00%。结论热带假丝酵母菌为江西南昌市假丝酵母菌血症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其次是白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复合体,唑类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和两性霉素B仍是一线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深部真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临床标本进行培养,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或ATB鉴定卡作菌种鉴定,ATB-Fungus3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并作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分离到真菌386株,在痰液中检出率最多,占47.7%;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8.81%,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7.62%;分离的菌株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均<10.00%,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分离的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株增多,应加强对真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