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在血肿灶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脑出血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家犬24只,随机分为3组:NGF组12只:注血后0.5h,将NGF2000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组8只:只注血,不注药;对照组4只:除麻醉外,不注血和注药。在脑出血后1,3,10,28d四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Purdy评分:观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NGF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细胞胞浆呈棕黄色着色为阳性细胞,检测外源性NGF在血肿灶周脑组织中的有效表达。结果:①Purdy评分:NGF组1,3d评分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10,28d评分犤(2.84±1.53)分,(2.15±1.13)分犦显著好于脑出血组犤(3.74±1.08)分,(3.32±1.46)分犦(P<0.05)。②NGF在血肿灶周组织中的表达:NGF组血肿灶周免疫阳性细胞3d时大量出现,染色较深。持续10d,而脑出血组表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P<0.05)。结论:外源性NGF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能够在血肿灶周组织中有效表达,且能明显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血肿灶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犬28只.随机分为两组:NGF组(n=20):注血后0.5h,将NGF 2000 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ICH)组(n=8):只注血,不注药。在ICH后1、3、10、28d四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采用Purdy评分观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外源性NGF在血肿灶周脑组织中的有效表达。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血肿灶周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单标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①1~3d Purdy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0~28d评分NGF组显著好于ICH组(P〈0.05)。②NGF组血肿灶周免疫阳性细胞3d时大量出现,染色较深。持续10d,而ICH组表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P〈0.05)。③NGF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NSE、GFAP单标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ICH组(P〈0,05)。结论 外源性NGF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早期能够通过保护神经元提高存活率;晚期能够通过促进胶质细胞适度增生、神经纤维生长来促进血肿灶周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rCBF)动态变化与核因子-kB(NF-kB)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家犬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脑出血组(n=24),分别在3h、6h、12h、24h、48h、72h、7d、15d等8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动态观察血肿灶周rCBF变化。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肿灶周NF-kB表达。结果:①PWI显示血肿灶周12h之内rCBF明显降低,呈低灌注状态,12~24h rCBF回升,出现血流再灌注,或高灌注现象,48h以后接近对侧,呈持续稍低灌注状态。②血肿灶周NF-kB 3~6h出现表达,12~48h显著增多,72h~7d开始减少,15d极微量。结论:脑出血后血肿灶周缺血再灌注能够引起NF-kB表达显著增高,进一步产生的炎性和免疫反应是导致血肿灶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贺丹  刘怀军  汪国石  陈薇  李林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94-6895,6904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血肿灶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脑出血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家犬24只,随机分为3组:NGF组12只:注血后0.5h,将NGF2000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组8只:只注血,不注药;对照组4只:除麻醉外,不注血和注药。在脑出血后1.3,10.28d四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Purdy评分:观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NGF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细胞胞浆呈棕黄色着色为阳性细胞,检测外源性NGF在血肿灶周脑组织中的有效表达。结果:①Purdy评分:NGF组1,3d评分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10,28d评分[(2.84&;#177;1.53)分,(2.15&;#177;1.13)分]显著好于脑出血组[(3.74&;#177;1.08)分,(3.32&;#177;1.46)分](P&;lt;0.05)。②NGF在血肿灶周组织中的表达:NGF组血肿灶周免疫阳性细胞3d时大量出现,染色较深。持续10d,而脑出血组表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P&;lt;0.05)。结论:外源性NGF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能够在血肿灶周组织中有效表达,且能明显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天行常规MR及DWI和MRS检查。结果对照组和微创组血肿周围ADC值与对侧相应区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微创组(P<0.05)。MRS示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结论血肿周围水肿ADC值升高,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MRS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疗效。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NGF组24只、脑出血组12只和假手术组12只。Ⅶ型胶原酶尾状核注射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NGF组给予NGF血肿内注射,脑出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进针。分别于术后1、3及7 d对3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灶周Nest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细胞数。结果:造模后7 d,NGF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低于NGF组1 d及3 d时的评分(P<0.05),且低于脑出血组7 d时的评分(P<0.05)。各时间点NGF组Nestin及VE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高于脑出血组(P<0.05);NGF组7 d时Nestin及VEGF阳性细胞数高于同组1 d及3 d时(P<0.05)。结论:外源性NGF有助于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脑出血大鼠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及促进脑组织分泌VEGF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及血肿、水肿体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2组SSS评分和血肿、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SS评分、血肿和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下血肿灶周神经元再生状况。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分子影像学实验室完成。健康家犬21只,随机分为3组:神经生长因子组(n=9):注血后0.5h,将神经生长因子2000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对照组(n=6):只注血,不注药。对照组(n=3):只进针,不注血和注药。3组动物进入实验程序后前3d进行BrdU标记,在脑出血后3,10,28d3个时间点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血肿灶周BrdU荧光单标和BrdU-NSE及BrdU-GFAP荧光双标细胞的数目和所在位置(BrdU为新生神经元的标记物,NSE为成熟神经元的标记物,GFAP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结果:实验动物2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新生神经元数目:神经生长因子组3,10,28d时BrdU单标阳性细胞数多于脑出血对照组(2.31±0.24,9.52±1.87,4.43±0.56;0.12±0.14,3.85±1.87,1.41±0.32,P<0.05),10和28d时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脑出血对照组(BrdU-NSE:3.84±0.24和6.23±1.92,1.35±0.71和1.39±0.24;BrdU-GFAP:4.51±2.08和10.53±2.47,1.65±0.08和1.37±0.13,P<0.05);神经生长因子组10d时BrdU单标阳性细胞数最多,28d时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②新生神经元分布:神经生长因子组双标细胞的分布多位于血肿靠近额叶皮质面,在皮质与皮质下移行区内可见双标细胞,而脑出血对照组极罕见。结论: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能够通过刺激额叶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迁徙和分化的机制,促进血肿灶周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脑出血(AICH)“动态点征”区域CT灌注(CTP)参数定量预测血肿扩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ICH首诊平扫CT、CTP原始图像、灌注参数图及24 h内复查CT,根据CTP原始图像有无“动态点征”分为阳性组(n=21)和阴性组(n=24);比较组间血肿体积变化、“点征”/密度最高区域(强化区),血肿全部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相对脑血容量(rCBV)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强化区灌注参数预测血肿扩大的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阳性组血肿体积变化与“动态点征”总出现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首诊2组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中,阳性组血肿体积明显大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17例(17/21,80.95%)、阴性组2例血肿扩大(2/24,8.33%)。阳性组强化区rCBF、rCBV及强化区与血肿区rCBF、rCBV差值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均<0.05)。以rCBF=8.90 ml/(min·100 g)、rCBV=6.55 ml/100 g为截断值,预测血肿扩大的AUC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常规MR检查结合CT灌注成像早期观察胶质瘤基因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于右侧尾状核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大鼠于相同位置注入携带融合基因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接种后第2、3周行MR常规及CT灌注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 第2周对照组与治疗组大鼠C6胶质瘤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rCBF及rCBV小于对照组(P<0.05).第3周时治疗组大鼠肿瘤体积、rCBF及rCBV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早期发现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对大鼠C6脑胶质瘤局部微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创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血浆明胶酶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对清除血肿后脑水肿患者血浆明胶酶B(MMP-9)的影响。方法127例脑出血患者随即分为内科治疗组60例、微创术血肿抽吸引流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血浆MMP-9含量。结果微创组和内科治疗组血浆中MMP-9含量均升高;两组治疗后第3、7天的含量与治疗前(发病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MMP-9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组能减少患者血浆MMP-9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血肿内注射肝素对猪脑叶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猪脑叶出血后血肿内注射肝素对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将13只乳猪随机分为单纯出血组和肝素组,前组在右侧额叶内注射2,5ml动脉全血;后组注射2.3ml动脉全血后血肿腔内再次注射0.2ml(500U)肝素钠。通过1.5TMRI设备,动态观察发病后30-60min和24h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返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LAIR)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病灶(包括水肿和血肿)体积的变化,比较血肿周围组织和对侧半球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别,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T2*WI显示,单纯出血组24h血肿体积较发病1h内无明显变化[(2.21±0.28)cm3比(2.33±0.30)cm3,P>0.05],而肝素组T2*WI显示24h时的病灶明显大于1h内[(5.29±0.98)cm3比(3.09±0.38)cm3,P<0.01]。24h时血肿增大的动物血肿周围水肿区以ADC值升高为主,但局部降低;血肿体积无变化者仅见灶周ADC值升高,无降低现象。组织病理学显示肝素组24h时血肿体积为(5.45±0.96)cm3,明显大于单纯出血者的(2.31±0.22)cm3(P<0.05)。同时发病后24hFLAIR成像和DWI均显示肝素组病灶体积较单纯出血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内注射肝素钠不仅不能减轻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程度,而且可导致进行性继续出血,24h时血肿增大,大量出血时血肿周围  相似文献   

13.
3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方法36例发病24h内急性脑出血患者按血肿量的大小分三个组,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第1、3、5、7天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病程第1天三组均表现为出血侧综合扰动系数低于健侧。三组3d时患侧扰动系数升高,超过健侧,达到高峰,持续到7d;三组3d时患侧高于健侧,5d时两侧接近,7d时又下降;病程第3、5、7天时三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三组病程第3、5天时患侧与同组健侧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及第1、7天患侧与同组健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扰动系数呈现先低后高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水肿形成过程及脑水肿发生的时间(包括脑水肿高峰间),及时反映脑内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的动态变化,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彭力  彭锐  吕军  杨定荣  张琴  王宋鑫 《中国康复》2007,22(6):370-372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4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和E组制作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1d,B组不做任何干预,C组开始接受电针治疗,D组同时进行滚笼运动训练,E组综合C、D 2组的治疗方法。各组分别在治疗后1、12及24 d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造模后12及24 d时C、D、E组神经功能评分和NG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优于B组(P<0.05);与C、D组比较E组更显著(P<0.05);24 d后各组NGF阳性细胞表达数均较12 d有所下降。结论:规律有序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综合疗法效果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NG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脑内移植治疗脑出血(IC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回路重建的作用。方法:进行大鼠NSCs的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及BrdU标记,制备大鼠ICH模型,随机分为ICH组、移植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移植组予标记的NSCs移植于ICH大鼠脑内。在各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血肿周围区及正常脑组织VEGF、FN、LN的表达,观察移植组BrdU的表达及分布。结果: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快,其神经功能评分在ICH后7、14 d较ICH组低(P<0.05);移植组的VEGF、FN在ICH后7、14及30d和LN在ICH后7、14d的表达均高于ICH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1),移植组有BrdU阳性细胞存在并分布于血肿区及移植区周围。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NSCs移植入ICH大鼠脑内后,可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移植后VEGF、FN、LN的表达增加为外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及神经回路重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于海娜  李艳华  刘刚 《临床荟萃》2012,27(17):1486-1487,149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DCE)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76例,分为迟发性脑水肿组(DCE组,31例)及非迟发性脑水肿组(非DCE组,2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痛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出血量、出血部位.迟发性脑水肿患者采用白蛋白联合应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结果 DCE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较非DCE多见,25(80.6%) vs 147(60.0%)(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组患者较非DCE组患者出血量大,(32.5±4.6) ml vs(22.3±2.8) ml(P<0.01),两组患者出血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组患者28例病情好转,3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高血压痛史及出血量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相关,白蛋白联合应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迟发性脑水肿疗效好,可以采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急性脑出血患者152例,测量NT-pro BNP水平,计算血肿量,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随访3个月,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NT-pro BN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NT-pro BNP评价预后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71.7%,曲线下面积为0.76,最佳截点为3.628 g/L。与低NT-pro BNP组(3.628 g/L,n=94)患者相比,高NT-pro BNP(≥3.628 g/L,n=58)组患者年龄较大、入院时间较长、血肿量较大、NIHSS评分较低、Ba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T-pro BNP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NT-pro BNP组(55.2%比88.3%,χ2=20.83,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NIHSS(OR=3.37)、血肿量大(OR=2.62)、高NT-pro BNP(OR=1.81)是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NT-pro BNP水平可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液体复苏对大鼠颅脑外伤并发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局部脑血流(rCBF)、脑水肿和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①假手术组(Ⅰ组);②脑外伤+休克组(Ⅱ组);③生理盐水组(Ⅲ组);④10%羟乙基淀粉(HES)组(Ⅳ组);⑤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7.5%NaCl与10%HES按1:1混合)(Ⅴ组).记录外伤、休克和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rCBF的变化,测定复苏后3 h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在复苏后即刻,Ⅲ、Ⅳ、Ⅴ组MAP和rCBF均恢复正常,分别在15 min、30 min和45 min后开始下降,至120 min时,Ⅴ组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复苏后3 h,Ⅴ组脑组织含水量双侧正常,Ⅲ组双侧均显著高于Ⅰ、Ⅴ组(P<0.05);Ⅱ、Ⅲ组损伤侧脑组织EB含量显著高于Ⅳ、Ⅴ组(P<0.05).结论小容量HHS复苏能够有效、持久地恢复颅脑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的MAP和rCBF,减轻脑水肿,改善BBB.NS恢复MAP和rCBF的时间较短,加重脑水肿和BBB破坏.10%HES的作用介于小容量HHS和NS之间.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NGF组各12只,后2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NGF组给予NGF腹腔注射治疗14d,其余2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14d。术后14d,WesternBlot测定各组脑组织中Syp的表达;术后28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术后14d,缺血组和NGF组脑组织Syp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NGF组脑组织Syp蛋白含量高于缺血组(P<0.05);术后28d,电镜显示NGF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突触数目较多,突触形态基本正常。结论:急性期腹腔注射NGF可减轻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程度,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Syp的表达来促进脑缺血性损伤后突触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