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正>利钠肽家族包括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利钠肽(Brain atriuretic peptide,BNP)、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在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DHF)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DHF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BNP-32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和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A),计算E/A值。结果 (1)DHF组BNP水平为(458.6±228.6)ng/L,对照组为(109.3±37.6)ng/L,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DHF组BNP水平的95%置信区间(390.9-526.3ng/L)与对照组(95.3-123.3ng/L)之间无相互交叉。(2)血清BNP水平对DHF的诊断界值为120ng/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和86.7%。(3)DHF组BNP水平与左心室E/A值呈负相关(r=0.586,P<0.01)。结论 DHF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与左心室E/A值呈负相关。血清BNP水平对于DHF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心功能不全及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60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组又分为心功能Ⅲ、Ⅳ级组(37例)和心功能Ⅰ、Ⅱ级组(23例);按心电图表现又分为心电图异常组(64例)和心电图正常组(33例);心电图异常患者再分为心房颤动组(24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0例);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血浆BNP浓度在器质性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与心功能Ⅰ、Ⅱ级组比较,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范围心电图组比较,P〈0.01;心电图异常组中,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BNP对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心电图异常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脑利钠肽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与血脑利钠肽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35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测定他们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并对脑利钠肽水平与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利钠肽值与左心做功指数(LCWI)(r=0.67P<0.05),左心做功量(LCW)(r=-0.653P<0.05)的数值大小均负相关,而与心指数(CI)、心排血量(CO)、每搏指数(SI)、每搏量(SV)、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速度指数(VI)、加速度指数(ACI)、收缩时间比率(STR)、预射血时间(PEP)、胸腔液体量(TFC)及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中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LCW/LCWI)与血浆脑利钠肽水平有相关性,均能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BNP)在预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4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并脑栓塞和5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浆BNP浓度,并与30例健康自愿体检者相对照。结果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组血浆BNP(112.28±43.64),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组(13.57±7.94),与对照组相比2.57±1.54(P<0.01),非瓣膜病心房颤动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并脑栓塞者血浆BNP明显升高,提示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利钠肽(BNP)主要由心肌细胞分泌,在室壁张力升高时迅速刺激BNP基因高表达,大量合成BNP分泌入血。BNP可产生排钠利尿效应,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减少血浆容量;同时可扩张血管,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由于BNP是在心室壁压力增加时直接由心室肌快速分泌,BNP的释放量似乎与心室容积扩大和压力超负荷的程度成正比,与心室功能状态有良好的负相关性,故其血中浓度能直接反映心功能损伤或衰竭的状态。最近国外研究证实,血浆BNP水平是评估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和危险分层的重要标志物,也是心功能恶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检测指标。目前已有10个研究报告了应用重组人类BNP(奈西利肽,nesiritide)治疗心力衰竭,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特点及其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91例AMI患者(心肌梗死组)和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梗死范围和病变冠脉支数患者间BNP水平的差别。结果心肌梗死组较对照组BNP(ng/L)(155.03±113.45、71.03±37.01)和左心室舒张末径(cm)(5.11±0.51、4.56±0.43)明显增高(均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50.84±7.98、57.09±6.29)明显降低(P〈0.01);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较下、后壁心肌梗死组BNP、左心室舒张末径均明显增高(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明显增高,尤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为甚,BNP能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利钠肽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患者35例(AHF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5例(CHF组)以及体检的健康人员35例(对照组)。对三组人员的血浆脑利钠肽进行检测,AHF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于运动前后分别于静脉抽取血液4mL,CHF组于无菌状态下于静脉抽取血液4mL。结果 CHF组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浓度明显高于AHF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P<0.05),而AHF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AHF组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血浆脑利钠肽浓度的增加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MHR和MB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浆脑利钠肽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敏感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与运动实验相结合,可以作为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并且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浆C型利钠肽(CNP)水平变化与心房颤动不同类型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35例作为心房颤动组,其中永久性心房颤动组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4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浆CNP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结果各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CNP水平[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为(26.46&#177;9.32)pg/mL、持续性心房颤动组为(30.98&#177;12.20)pg/mL、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0.62&#177;20.3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25&#177;5.4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CNP水平明显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NP水平升高,且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NP水平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2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BNP-32浓度,并动态观察心功能分级(NYHA )Ⅲ级、Ⅳ级患者治疗 2 wk 后 BNP-32水平变化。比较不同NYHA分级与不同病因的BN P水平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1)心衰组BNP水平 8 58.7±326.9 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 109.3±37.6 ng*L-1 (P<0.01)。心衰组和对照组的BNP水平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 781.9~935.5 ng*L-1和 95.3~123.3 ng*L-1,相互之间无交叉。(2)血清BNP 水平对慢性心衰的诊断界值为 120 ng*L-1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7%。(3)NYHA Ⅱ级、Ⅲ级和Ⅳ级的BNP水平分别为 638 .5±224.5、878.0±334.0 和 1045.8±585.1 ng*L-1([ WTBX〗P<0.01),BNP水平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0.818 ,P<0.01),与原发病无相关性(P>0.05)。(4)BNP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差,治疗后BNP水平下降者疗效较好,反之疗效差。结论BNP水平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病情和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检测对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共155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79例,非心房颤动患者76例),健康对照组61例.所有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静脉血检测BNP.房颤患者复律后再次测BNP.结果 心房颤动组复律前血浆BNP水平为(351.63±52.47) ng/L,非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212.05±35.28) ng/L,与对照组的(29.38±11.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7、10.49,均P<0.01).心房颤动组复律前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P<0.05).房颤组患者复律后血浆BNP水平为(28.36±7.54) ng/L,较复律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31,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对房颤诊断的敏感性较高,且可反映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快速检测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对心衰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美国Triage诊断仪检测心衰组(106例)和对照组(32例)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力衰竭各组血浆BNP(ng·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水平依次递增(P〈0.01)。血浆BNP与超声指标做直线相关回归分析表明,BNP与LVEDD呈正相关(r=0.68,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5,P〈0.01)。房颤组血浆BNP水平(929.65±240.60)ng·L^-1,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465.98±169.28)ng·L^-1。(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对心衰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DHF)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中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及诊断早期DHF的临界值。方法对老年DHF64例患者及34例SHF患者检测BNP,81例无心衰患者作对照。结果1NYHA心功能~级患者BNP水平分别为(281.47±247.60)pg/ml、(1235.60±926.79)pg/ml、(2838.75±1193.80)pg/ml,P=0.001;2BNP水平在SHF和DHF中分别为(746.3±823.0)pg/ml、(2468.9±1288.9),P=0.000;3在SHF、DHF,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5(P=0.001)、-0.333(P=0.016);4在SHF,BNP与左心室大小呈正相关(r=0.435,P=0.026);在DHF,BNP与左心房大小呈正相关,(r=0.359,P=0.01)。5排除SHF后,以78.50 pg/ml为临界值诊断DHF的曲线下面积为0.995,其敏感性96.8%,特异性为97.5%。结论BNP能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诊断早期DHF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l月至2013年10月接受诊断和治疗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来我院时间(单日、双日)分为两组,每组共有40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并检测患者的血浆BNP、NYHA分级等指标。结果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实验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568.678±157.43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86.832±114.675)pg/mL(P<0.05)。两组患者随着NYHA分级的提高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指标均得到提高,且患者体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存在正相关关系(r1=0.75,r2=0.80),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71)。结论临床上,医护人员可以将BNP水平作为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指标之一。但是,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BNP水平升高的机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 min步行试验与血清脑利钠肽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6min步行试验 (6MWT)的距离和血清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观察 ,探讨 6MWT和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 5 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衰组 )的 6MWT距离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NP 32浓度。并以 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 :心衰组的 6MWT距离 380 .3± 12 1.7m明显低于对照组 5 46 .8± 12 8.5m (P <0 .0 1)。心衰组BNP水平 75 8.3± 2 89.5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10 9.3± 37.6ng·L-1(P <0 .0 1)。NYHA心功能Ⅱ级的 6MWT距离 4 2 5 .0± 10 5 .8m明显低于Ⅲ级335 .6± 12 6 .1m (P <0 .0 1)。NYHAⅡ级的BNP水平 6 38.5± 2 2 4 .5ng·L-1明显高于Ⅲ级 878.0±334.0ng·L-1(P <0 .0 1)。 6MWT距离 <30 0、30 0~374 .9、375~ 4 49.9和 <4 5 0m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 988.9± 2 0 2 .6、76 8.6± 2 17.4、6 5 7.5± 185 .0和5 0 6 .9± 198.4ng·L-1(P <0 .0 1) ;6MWT的距离与BNP水平呈负相关 (r =- 0 .75 2 ,P <0 .0 1)。结论 :6MWT和BNP水平测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 BNP)水平对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复律的预测价值。方法66例心房颤动患者随访12月,根据入院时血液BNP水平为(200±23.7)ng/L,取BNP水平均数为介值,分为低BNP水平组和高BNP水平组。结果血液BNP水平与左房内径存在明显相关性。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明显高于高BNP水平组(P〈0.05);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明显低于高BNP水平组(P〈0.05);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高BNP水平组(P〈0.05);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住院率明显低于高BNP水平组(P〈0.05)。结论 B型利钠肽的高低有助于预测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及复发率,并可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心衰患者 4 2例 ,心功能 (NYHA)分级为Ⅱ~Ⅳ级 ,均接受利尿剂、洋地黄、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 ,随机分为 2组 :螺内酯组 2 1例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日给予螺内酯 2 0mg ;对照组 2 1例 ,除不给予螺内酯外 ,余处理与治疗组相同。动态观察心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 1个月NYHA分级变化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 3个月血清BNP 32浓度。同时使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螺内酯组和对照组治疗 1个月后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 .7%和 76 .2 % (P <0 .0 5 ) ,显效率分别为 6 1.9%和 4 2 .9% (P <0 .0 5 )。两组患者治疗 1个月后 ,NY HA分级均有所改善 ,但螺内酯组治疗后改善显著(P <0 .0 5 )。治疗后螺内酯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 (P <0 .0 5 )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 (P <0 .0 5 )。治疗后 2组血清BNP水平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但螺内酯组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1)。螺内酯组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降低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呈负相关 (r =- 0 .4 2 ,P <0 .0 5 ) ,而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呈正相关 (r =0 .6 0 ,P <0 .0 5 )。结论 :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川崎病患儿2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对照组在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冠状动脉内径上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脑利钠肽(BNP)指标上,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性期患者(P<0.05),但与恢复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脑利钠肽可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于瑞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39(6):583-584
本文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4例,通过观察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利用BNP水平变化预测ACS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危险程度评估提供依据和实施早期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