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坑道内空气致病菌污染与作业人员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讨坑道空气致病菌与作业人员患病的相关性,我们调查了某军事坑道内空气致病菌污染情况,并对坑道内作业人员与坑道外执勤人员患病情况进行了比较。1 内容与方法  1996~1998年每年10月,对该坑道内(调查组)和坑道外办公楼(对照组)的通道、工作间、大厅等方位进行细菌总数、致病性链球菌数、致病性葡萄球菌数及真菌数培养。沉降法采样457份,计算空气中菌落数(个·m-3)。调查三年中两组人员患细菌性及真菌性疾病情况,发病率χ2检验。2 结果 (1)空气致病菌检测:调查组与对照组的细菌总数分别平均为3…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坑道空气质量调查基础上,对坑道空气污染状况及危害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为战时或特殊情况下人员进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坑道内空气细菌总数、真菌数、真菌毒素、厌氧菌数及部分坑道的床垫、地面、墙壁等物体表面进行真菌检测。结果坑道空气真菌污染十分普遍,有的非常严重,以半密闭型坑道真菌浓度最高为(5 950±3 522)cfu/m3,房间为(9 500±4 128)cfu/m3。坑道医院内床垫表面真菌高达116 400 cfu/cm2,地面为12 300cfu/cm2,墙壁为890 cfu/cm2。结论坑道空气污染尤其是真菌污染严重,人员进驻前必须进行坑道通风,增加进入坑道特别是进入坑道房间内的新风量,必要时进行彻底的空气消毒,减少空气真菌对坑道内固定设施、战备物资及进驻人员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二氧化氯(ClO2)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为进驻人员健康及储存物资安全提供保障依据。方法分别进行10、5和1 mg/m3不同浓度ClO2坑道房间空气消毒试验、无人坑道房间空气消毒试验、有人坑道房间空气消毒试验和ClO2消毒现场应用;采用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对坑道空气进行ClO2喷雾消毒;用撞击法和沉降法同时检测消毒前后细菌总数及真菌数。结果①不同浓度ClO2坑道房间空气消毒,以10 mg/m3浓度ClO2细菌总数和真菌数消亡率最高。②10 mg/m3ClO2对无人坑道房间空气消毒,撞击法和沉降法检测,细菌总数消亡率平均为93.95%,真菌数消亡率平均为91.62%。③10 mg/m3ClO2对有人坑道房间空气消毒,撞击法和沉降法检测,细菌总数消亡率平均为94.08%,真菌数消亡率平均为92.25%。结论以10 mg/m3ClO2对坑道房间空气消毒,杀菌效果满意,人员进入消毒后现场,无不良反应及刺激性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坑道内空气质量状况。方法采用仪器法现场监测某密闭坑道内各项环境卫生学指标。结果该坑道内微小气候、照度、噪声强度基本符合卫生要求;空气中部分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总悬浮颗粒物(TVOC)浓度最大值超标6.7倍;核材贮存、装检场所放射性污染值明显高于未涉及核部件的区域;空气中微生物超标比较严重,细菌总数为3265 cfu.m-3,致病性真菌数为4705 cfu.m-3。结论该坑道内空气中部分有害气体浓度超标,TVOC浓度及微生物数超标严重,应采取措施治理;屯兵应避免靠近核材库房和装检工作间以防放射性照射。  相似文献   

5.
坑道通风与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为了解坑道通风条件下空气中微生物状况,保障进驻人员的健康。方法:应用沉降法监测坑 道内通道及房间的空气含菌量。结果:密闭坑道的通道及房间平均厌氧菌数分别为3288CFU·M^-3及3538CFU·m^-3,均高于对照,且差异非常显著;半密闭坑道的通道及房间空气细菌总数、真菌数、厌氧菌数与对照比较,前者P〈0.05,后者P〈0.01;通风坑道的房间空气细菌总数及真菌数均高于通道。结论:密闭坑道  相似文献   

6.
某部坑道内空气中细菌污染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某部军事作业坑道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及致病性链球菌调查结果:两项指标超标率分别为82%、35.29%,平均超标2.47倍和27.62倍;通道及大厅內人员走动少、气温低且湿度较大的方位细菌总数及致病性链球菌生长少、繁殖慢。各工作间及电机房、风机房等人员活动多、气温较温暖,细菌总数及溶血型链球菌生长多、繁殖快;实验室还发现在普通营养琼脂及羊血琼脂培养基上同时有多种致病菌生长。在条件适宜时,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坑道内水源水质污染情况,为坑道内安全用水及人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法对道内和坑道外水源的感官、化学、毒理及微生物进行对照调查。结果:坑道内、外7个水源水质感官、化学、毒理除氟化物过低外,其余指标全部符合国标;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坑道外水源污染严重,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生物除坑道内水井中未检出外,其余均有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51条不同类型坑道空气微生物监测,为坑道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用撞击法和沉降法监测空气细菌总数、真菌数、链球菌及厌氧菌数。结果1.空气细菌总数及链球菌数基本正常。2.半密闭型坑道空气真菌数最高,通道及房间中位数分别为5950cfu/m^3及9500cfu/m^3。3.密闭型坑道通道空气厌氧菌数分别是半密闭型及通风型通道的4.2倍及3.8倍。结论坑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真菌及厌氧菌,对进驻人员健康有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二氧化氯(C lO2)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为坑道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撞击法监测C lO2消毒前后细菌总数及真菌数,计算杀菌效果。结果:10 mg/m3消毒剂量作用30 min,监测细菌总数消亡率为94.6%,真菌数消亡率为92.1%。5 mg/m3消毒剂量细菌总数及真菌数消亡率为69.5%和73.3%。结论:用活化后C lO2以1000 mg/L浓度,10 ml/m3对坑道空气喷雾消毒,作用30 min杀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某地卫生坑道环境卫生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某地卫生坑道环境卫生学状况 ,为展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空气细菌总数和真菌数用离心法及沉降法同时检测。结果 :离心法及沉降法检测细菌总数 380 0cfu·m 3 及370 0cfu·m 3 ;真菌数 4 10 0cfu·m-3 及 4 4 0 0cfu·m 3 。 2个水库储水游离余氯分别为 5 0mg·L 1及5 2mg·L 1。结论 :空气细菌总数及真菌数均高于对照组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2个水库储水除有极强氯气味和游离余氯较高外 ,其他感官性状及化学指标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坑道空气污染状况及其危害,观察二氧化氯(ClO2)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用撞击法和沉降法监测ClO2消毒前后细菌总数及真菌数,计算杀菌效果。结果10mg/m3消毒剂量作用30min,撞击法及沉降法监测细菌总数消亡率为94.6%和93.5%;真菌数消亡率为92.1%和89.6%。5mg/m3消毒剂量用两种方法监测细菌总数及真菌数消亡率为69.5%~73.3%。结论用活化后ClO21000mg/L浓度,10ml/m3对坑道空气喷雾消毒,作用30min杀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卫生坑道内环境状况,掌握其内部环境对伤病员的不利影响,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为战时或特殊情况下人员进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卫生坑道内气温、气湿、风速、O2、CO2、CO、NO、NO2、SO2、细菌总数及真菌数。126人进驻坑道内进行伤病员救治演练。结果进驻前卫生坑道内气温9.5℃,气湿33.9%,风速为0m/s,气体成分检测结果均属正常。细菌总数为(3700±1016.3)cfu/m3,真菌数(4400±1060.6)cfu/m3。细菌总数和真菌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驻后平均气温10.6℃,气湿76.5%。结论卫生坑道收治的主要是伤病员,低温、高湿及空气污染是伤病员救治的主要不利因素,应做好升温保暖去湿防潮及严格的空气消毒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因环境因素对医疗救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紫外线和二氧化氯(ClO2)消毒剂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为坑道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紫外线消毒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法,ClO2消毒采用气溶胶喷雾法;用撞击法监测两种方法消毒前后细菌总数及真菌数,计算消亡率. 结果 紫外线消毒细菌总数消亡率为76.6%,真菌数消亡率为74.9%;ClO2消毒细菌总数消亡率为94.3%,真菌数消亡率为92.8%;两种方法消毒细菌总数和真菌数消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坑道空气两种消毒方法中,ClO2消毒效果优于紫外线消毒,消毒方法简便、快速、安全,消毒效果好,适合坑道条件下的空气消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入驻坑道前后空气质量变化及自觉症状,为改善坑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2名健康男性,分2组入驻坑道内2个相同房间。观察入驻后坑道微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氧气、可吸入颗粒物(IP)、细菌总数、真菌数的变化情况。以问卷方式对其基本生活规律及自觉症状进行调查。结果入驻后坑道内IP、细菌总数和真菌数明显高于入驻前(P<0.01),IP超过标准要求;其他各项指标与入驻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均符合标准要求。有半数以上人员有轻度头昏、头痛、乏力、疲劳、胸闷、关节痛等症状。结论人员入驻坑道后,空气中IP、细菌总数和真菌数分别是进驻前的5.1倍、7.7倍和3.8倍,需采取必要的消毒预防措施,减少对健康的不利影响。针对人体产生的自觉症状,应重视和做好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卫生坑道工作环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卫生坑道环境卫生状况,为特殊情况下人员进驻后做好防潮保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气温和气湿检测采用HT-2126型数字显示温湿度计,风速采用EYⅡB型便携式数字风速表,O2和CO2采用CYES-11型气体测定仪,CO、NO、NO2和SO2采用2000系列有害气体监测报警仪。空气细菌总数和真菌数用沉降法检测。[结果]卫生坑道内平均气温9.45℃:,平均气湿33.9%,风速为0m/s。气体成分检测结果均属正常。细菌总数为(3700±1016.3)cfu/m3,真菌数(4400±1060.6)cfu/m3,链球菌数(97±76.3)cfu/m3,厌氧菌(550±314.3)cfu/m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菌总数、真菌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链球菌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卫生坑道收治的主要是伤病员,机体免疫力普遍较低,在其特殊环境下应做好防潮保暖及健全严格的消毒制度,以预防和控制因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20条不同通风坑道的空气卫生质量监测结果:NO、NO_2未检出,CO、CO_2、SO_2均符合卫生标准。其中8条密闭坑道因不能与外界进行通风换气,O_2平均19.9%,低于正常含量,厌氧菌数明显高于对照(P<0.01);半密闭坑道因通风不良,通道与房间空气细菌总数、真菌数及厌氧菌数均高于对照组,前者P<0.05,后者P<0.01;通风坑道通道平均风速0.1m/s,空气细菌总数及真菌数与对照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房间因通风不良,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氯对坑道空气消毒的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氧化氯(ClO2)对坑道空气消毒的效果,同时测定空气中ClO2的浓度变化,为部队进驻坑道提供安全依据。方法用撞击法检测坑道空气消毒前和消毒后30min细菌总数及真菌数,用ClO2空气监测仪(iTX)监测坑道空气中ClO2浓度。结果以1000mg/L的ClO2按10ml/m3喷雾,消毒后30min,细菌总数消亡率为94.6%,真菌数消亡率为92.1%。空气中ClO2浓度从10mg/m3下降到0.8mg/m3需要81min;从10mg/m3下降到0.3mg/m3需要96min;从10mg/m3下降到0mg/m3需要120min。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的ClO2对坑道空气消毒,杀菌效果满意。消毒后96min部队可以进入坑道,不影响健康。消毒后120min进入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坑道因受光照、通风、温度及湿度等特殊环境的影响 ,坑道内水库饮用水经长期储存后 ,真菌污染较严重 ,对此我们对真菌进行了检测。水库位于北方某地坑道内 ,呈整体构筑型式 ,储水量为二位数吨级。3个检测水库 (称1、2、3号水库 )储水时间均在10年以上。对照水库为清洁水源。用无菌容器置水面下30cm处采样 ,检测项目包括真菌数(沙保弱平板涂布法 ,25℃5d培养 )和细菌总数 (营养琼脂平板涂布法 ,35℃24h培养 )。分层检测水样真菌 ,在水面下5~10cm及距库底10~20cm处分别采样。结果表明 ,检测3个水库真菌数和…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空气污染状况及其消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51条地下空间空气污染状况,观察二氧化氯(ClO2)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用撞击法和沉降法监测空气中细菌总数及真菌数。将活化后的ClO2分三组10 mg/m3、5 mg/m3、1 mg/m3对坑道空气进行喷雾消毒。[结果]地下空间空气细菌总数符合军用卫生标准。真菌以半密闭型最高,通道与房间分别为5 950 cfu/m3及9 500 cfu/m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ClO2 1 000 mg/L浓度10 ml/m3消毒30 min,撞击法及沉降法检测细菌总数消亡率为94.6%、93.5%,真菌消亡率为92.1%、89.6%。[结论]地下空间飘浮的大量真菌对进驻人员有潜在危害。ClO2以1 000 mg/L浓度,10 ml/m3对坑道空气消毒,杀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基层理发行业的卫生状况,我们对横峰、铅山、万年三县四家理发店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现场抽样检查理发用具上的细菌总数、致病性葡萄球菌、皮肤致病性真菌和理发店内空气杂菌数。 调查时理发用具均未消毒,抽检171件细菌污染严重。细菌总数以毛巾最高,次为梳子、剪刀、剃刀,推子最低(见表1)。抽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