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病例达50万[1].经积极防治,20世纪中期后传播已经阻断[2],但在其后的监测中发现,不仅有输入病例发生[3],而且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4],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按照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对曾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进行白蛉种类调查的要求,于2003年6月在许昌县及陕县进行了白蛉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普查治疗黑热病病人喷洒灭蛉药阻断传播途径。初步查明库车县黑热病性质与媒介白蛉种类和栖性。方法通过对出现的所有病例进行确认,发现新的病例,人工捕集白蛉了解其种类。用利什曼素皮试对当地黑热病流行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普查2 050人,查出新发病人1例,杀虫剂(大灭)喷洒灭蛉50户。当地1996~2006年6月共发现黑热病病人26例,死亡3例。皮试78人,阳性13例。捕获白蛉54只,除1只为吴氏白蛉外,其余53只均为长管白蛉。结论库车县三区(乡)黑热病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黑热病相同,应加强防治工作。同时应当深入调查库车县黑热病的流行范围,使防治工作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巢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该病,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2004年对陕县白蛉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23年5月10日河南省禹州市1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今后科学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以病例为线索,开展个案调查、人群主动筛查、犬只感染筛查、媒介检测和疫点处置。结果 病例无黑热病流行地区旅居史,居住地犬只阳性率高达50.00%,且存在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综合判定病例可能为本地感染黑热病病例。结论 黑热病传播风险在当地持续存在,应加强犬只管理、媒介监测控制和健康教育,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5.
新疆乌什县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查明乌什县近年来黑热病流行形势及其特点,为进一步的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调查,流行史调查,媒介和动物宿主调查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4年当地共发现黑热病患者42例,死亡2例,病死率4.2%.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7.8%.流行集中在阿合托海乡6大队.在居民点内查到长管白蛉,6月下旬夜间人房白蛉密度为52~65只/人工小时.未进行全面调查.用免疫层析试条(rk39)检查22条家犬血液抗体均为阴性.对患者使用斯锑黑克按120mg/kg总量6d疗法效果良好.当地在1997年就有类似病例发生,1997~1999年共死亡6例.结论乌什县黑热病流行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相似.但没有确切的传入证据,应当在加强防治的同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地流行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消灭黑热病后的白蛉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北部曾是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据疫情报告,1954年发病率为8.3/10万,经过全面的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此后,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媒介白蛉,多次抽查、考核,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97~1998年开展了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传播媒介白蛉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北川县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北川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仿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白草河流域曾有发病的乡及相邻的两个乡进行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开展了病人线索调查和媒介白蛉的分布调查。结果共普查村民1847人,未查到黑热病现症病人。检查家犬56只,发现rk39试纸条阳性犬2只。病人线索调查共发现临床表现与黑热病相似的可疑病人11例,但有标本可查的仅4例,其中1例证实为黑热病。仅在白草河流域发现中华白蛉,最高密度17只/人工小时,从上游至下游白蛉密度依次降低。白蛉的生态习性为野生野栖。结论白草河流域存在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与传染源病犬,显示该流域具备黑热病流行的环节和条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该流域的媒介密度和家犬的感染率均较低,这可能是当地黑热病发病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总结了新疆40年来(1958 ̄1998)对白蛉的调查研究工作。查见白蛉共10种;大范围地调查了白蛉的地理分布及主要蛉种的分布规律;按WHO的标准,确定了流行于天山以南荒漠地带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以及在克拉玛依呈灶性流行的皮肤利什曼病的媒介蛉种;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的媒介尚待进一步确认。针对不同媒介白蛉的生态习性使用不同的防制方法,收到了成效。在讨论中,对新疆今后白蛉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1983—1999年黑热病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 血清学结合病在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 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 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10.
1979~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对该区黑热病疫区和非疫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黑热病仅在胡杨和红柳生长的荒漠林土(林灌草甸土)地带内流行,只有在这种景观地带才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分布并为优势种,认为荒漠林土地带有黑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同这种土壤适合本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孳生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黑水县在黑热病流行中止近 4 0年后的复燃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方法调查黑热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密度 ,调查保虫宿主家犬的利什曼原虫感染 ,宣传黑防知识和加强现症病人的管理。结果 1 995 -2 0 0 1年共发生黑热病 32例 ,发病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下游沿河河坝或坡地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广泛分布的传播媒介 -中华白蛉 ,有主要的传染源 -内脏利什曼病病犬的存在。结论黑水县目前具备黑热病流行的条件 ;通过宣传黑防知识 ,宣传禁养家犬 ,采取查、灭病犬等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阻止了疫势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武都县犬利什曼病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都县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严重的地区。近年来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1991年全县共发病82例,是1990年的2.34倍,发病人数跃居全省之首。据以往的调查证明,该地的黑热病流行与犬利什曼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于1992年3~5月在武都县近年来黑热病发病人数较多的石门、桔柑、三河、透防和外纳五个乡进行了犬利什曼病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五个乡皆分布在白龙江沿岸及其支流河谷地带,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年均气温为14.5℃~15℃,山高谷深,洞穴石缝遍布,是野栖中华白蛉的良好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89-2007年黑热病文献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当前黑热病仍然在全球61个国家流行,波及亚、欧、非及拉丁美洲,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死亡约7万人。近年来有蔓延之势并在局部地区暴发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现状与防治研究进展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吴远祥,廖品义,李国茹,高斌四川省黑热病在四十年代有零星病例报告,汶川、理县、茂县证实有病人和白蛉存在[1]。1950-1962年间全省101个县(区)有发病,疫情报告1196...  相似文献   

16.
1958年,我省已实现基本消灭黑热病。其后仅有散在病例发生。1973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基本消灭黑热病后的监测工作。十年中共确诊5例黑热病患者,认为我省的黑热病流行已趋终止。1983年以来,继续对我省的黑热病发病及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黑热病流行动态分析,提示在山丘地区黑热病流行因素复杂,犬利什曼病是主要传染源。当犬利什曼病发病较低时,不一定引起人类发病,即使发病也是散在的。犬利什曼病感染率升高时,病人可随之上升,局部爆发流行。白蛉的密度与黑热病关系密切。白蛉的孳生繁殖受海拔高度的制约,海拔1200米以下和2300米以上,即使有白蛉,密度很低,也无病人。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是通过白蛉来传播蔓延,在我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是中华白蛉。解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黑热病的斗争已取得很大胜利,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于1962年以前消灭黑热病,为此目的,除必须通过治疗来根治传染源,还需扑灭白蛉来切断传染途径,也是一项重要措施。现将用六六六杀灭白蛉方法,在农村易于推广的全村喷洒及黑热病病家灭蛉喷洒加以叙述,以供参考。一、六六六杀灭白蛉效果根据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的实验证明;用六六六把整个村庄进行喷洒之后,即能控制白蛉一年之多,并在喷洒区内发病率迅速降低。如果六六六进行黑热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初,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50/10万,当时估计全省患病人数达18万,约占全国黑热病流行省、市、区病人总数的1/3。自1951年开始对黑热病进行全面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58年达到黑热病基本消灭的标准。随后,进一步清除传染源和扑灭白蛉,经多次抽查、考核证实,自1972年后我省未再发现新感染病人。为落实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2年6月,在原黑热病高发地区泰安市郊区,开展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