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7年6月~1999年5月应用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9例(澳大利亚圣·文森特医院68例,我院1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9例中男47例,女22例。年龄37~71岁,平均53岁。均有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11例,糖尿病史22例。冠状动脉病变为:左主干1例,单支血管9例,2支血管24例,3支血管3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者19例(27%)。患者术前均接受非优势侧Allen试验,以≤10秒为安全时间。取用左桡动脉64支,右桡动脉4支,1例再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术后不同时段不同部位血浆内皮素水平,观察手术中各个循环内皮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57.4±8.25)岁]使用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移植;B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50.50±7.05)岁]进行全动脉化移植.手术中各桥血管移植前后,分别取冠状静脉、肺动脉、桡动脉血,检测内皮素水平.术后2、24 h分别取肺动脉、桡动脉血,检测内皮素水平.结果 A组,手术中冠状静脉(34.31±15.10)ng/L、肺动脉(35.79±18.89)ng/L、桡动脉(34.65±15.62)ng/L]血内皮素无显著升高;手术后2 h,肺动脉(45.93±20.58)ng/L、桡动脉(52.68±21.46)ng/L血明显升高;手术后24 h,肺动脉(39.21±23.39)ng/L、桡动脉(33.31±21.54)ng/L血下降至术前水平.B组,搭桥前、左乳内动脉搭桥开放后,冠状静脉(36.77±21.45)ng/L、肺动脉(35.50±24.39)ng/L、桡动脉(33.17±20.80)ng/L血内皮素无明显变化;在剩余移植桥开放后,冠状静脉(52.00±20.86)ng/L、肺动脉(48.84±23.26)ng/L、桡动脉(49.66±21.22)ng/L血显著升高.术后2、24 h,肺动脉(52.52±30.34)ng/L、桡动脉(53.72±33.42)ng/L血维持高水平.结论 OPCAB会引起血浆内皮素水平小幅升高.全动脉与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比较术中血浆内皮素升高较早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为常用的旁路材料多为自体大隐静脉(SV),但远期效果不满意,而乳内动脉(IMA)作为旁路材料的远期通畅率明显优于静脉。我院近2年来采用IMA联合SV行CABG9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9.3岁。均有心绞痛发作,按CCSS分级,心绞痛Ⅱ级1例,Ⅲ级和Ⅳ级各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有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1例,双… 相似文献
4.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桡动脉(R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已广泛应用,但在其获取、手部侧枝循环的评估、抗痉挛措施、靶血管选择、以及近端吻合口等方面尚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RA应当连同周围的伴行静脉血管一起获取并且优先用于严重狭窄(〉70%)的冠状动脉。RA近端可以吻合于升主动脉,或者与左侧或右侧乳内动脉一起构成复合移植血管。RA作为移植血管的通畅率主要取决于靶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靶血管的位置,而不是取决于近端吻合于主动脉或是乳内动脉。尽管缺乏实验证据,许多研究者提倡预防性抗痉挛治疗。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中应用RA取代右侧乳内动脉作为第二选动脉移植血管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乳内动脉的利弊.方法 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8月20日,1471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占同期6156例单纯CABG手术者的23.10%.其中男1030例,女441例,年龄(73.3±3.9)岁.1395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76例采用体外循环(on-pump CABG),其中12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on-pump beating heart CABG).旁路移植移植旁路血管(3.12±0.68)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2组:A组:564例全部应用大隐静脉;B组:907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手术,其中42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A组死亡12例(2.12%),B组死亡19例(2.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早期引流量明显高于A组,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伤口愈合不良和IABP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乳内动脉在远期通畅率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优先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肾功能的影响,评价OPCAB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对27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单纯择期OPCAB,均为非透析者,血清肌酐均≥115 μmol/L (115~239 μmol/L) ,平均141±35 μmol/L; 观察术后12小时、36小时、第3天和第5天肌酐值的动态变化. 结果术后12小时肌酐值达到波峰(166±65 μmol/L),至术后第5天(133±38 μmol/L)降至术前水平.全组27例均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无急性肾功能衰竭,无住院死亡. 结论 OPCAB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它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降低住院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术中即时血流测定(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是一种不受血管尺寸和形状限制的、便捷的、可重复性好的、非侵入性的血流评估方法。TTFM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对评估移植血管功能及其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研究证实平均流量(mean graft flow,MGF)15 ml/min、舒张期血供比例(diastolic flow,DF)50%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3或5是移植血管功能良好的指标。本文就TTFM在CABG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高风险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安全性、效果及术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5年12月OPCAB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模型(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计算每一病例的风险分数,>5分者作为高风险病例进入本研究,共113例,以同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的76例高风险患者作为对照.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前风险因素,并对手术中情况、手术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 两组EuroSORE分别为9.0±2.6和8.3±2.1(t=2.016,P=0.045).移植血管数OPCAB组(3.2±0.9)少于CCAB组(3.8±0.9)(t=-4.267,P=0.000).术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OPCAB组[570(61~8246)U/L、20(1~282)U/L]显著低于CCAB组[870(246~8155)U/L、55(12~300)U/L](Z=-3.648、-5.767,P=0.000).输血量OPCAB组显著少于CCAB组[(775±693)ml vs(1088±712)ml,t=-2.887,P=0.004].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死亡率OPCAB组3.5%(4/113),CCAB组6.6%(5/76),差异无显著性(χ2=0.925,P=0.336).结论 对于高风险病人采纳OPCAB的方法是安全的,临床效果满意.但对于有不同风险因素的病人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3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MIDCABG)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方法 2001年3月~2003年9月,我院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了33例单支MIDCABG.14例采用左前外侧小切口,19例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切口.31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1例使用大隐静脉行主动脉根部至前降支旁路移植,1例行胃网膜右动脉至后降支旁路移植.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量(163±120)ml,术后引流量(193±169)ml,术后拔管时间(6.4±5.5)h,ICU时间(17.8±4.4)h.随访(14.7±7.4)月,无死亡. 结论 MIDCABG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我院7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7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232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08例,加做二尖瓣置换或二尖瓣瓣环成形手术11例,加做主动脉瓣置换手术6例,加做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1例,加做纵隔或心包肿物切除手术5例,加做室壁瘤切除手术1例。结果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衰竭8例、伤口愈合不良6例、手术后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4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包填塞1例。死亡2例。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总体效果满意,手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时机。方法本文前瞻性随机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OPCABG的冠心病高危患者60例,均分为主动性植入IABP组(A组)和常规处理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B组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主动性植入IABP可改善冠心病高危患者行OPCABG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认为可能为原发疾病或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影响,术后睡眠紊乱,语言沟通障碍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提出需充分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加强护患沟通,促进惠者睡眠,并加强护理人员精神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监护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监护治疗张希涛刘岩肖锋颜钧1994年10月~1996年8月,我院心脏外科ICU病房共收治6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67例,男55例,女12例。年龄42~74岁,平... 相似文献
17.
2001年4月至2004年5月,我们联合应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TAMR)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技术为62例冠心病病人实施了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清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0,7(4):217-2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迄今已有近 4 0年的历史 ,每年全世界手术约 80万例 ,其疗效和方法已为全世界推崇和公认。由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 CAB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有利于美容 ,这已成为其各种手术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又取得了新的进展。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Off- pump CABG,OPCAB)几乎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CABG)同时起步 ,1964年苏联 Kolessov完成了第 1例 OPCAB,1972年 Ankeney报道了 143例 OPCAB的结果 ,但并未得到足够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