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酶基因原位杂交技术检测93例颈部淋巴结病变细针吸取的细胞。结果:93例颈部淋巴结病变中,阳性总表达率为73.12%(68/93)。淋巴结转移癌占100%(33/33),非何杰金淋巴瘤占100%(3/3)。增生性淋巴结炎占62.5%(25/40),慢性淋巴结炎占50%(6/12),亚急性淋巴结炎占20%(1/5)。结论:在细针吸取细胞学中应用国产端粒酶基因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简单可行,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初治的恶性淋巴瘤多采用标准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方案化疗 ,而难治、复发性淋巴瘤的治疗 ,特别是中、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治疗仍是临床肿瘤治疗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报告应用美斯纳(Mesna)、异环磷酰胺 (IFO)、米托蒽醌 (NVT)、足叶乙甙(Vp16)组成MINE方案 ,同时联合应用G CSF治疗难治、复发性NHL 15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我院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5月住院的难治、复发性NHL 15例。所有病例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男 10例 ,女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胃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113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残胃(GR)、胃溃疡(GU)和胃癌(GC)中端粒酶hT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 (0 / 2 3)、2 6 . 6 8% (4/ 15 )、0 % (0 / 15 )、7 6. 9% (1/ 13)、14 2 9(3/ 2 1)和80 . 77% (2 1/ 2 6 )。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T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重新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检测hTRT基因表达在卵巢分化型上皮源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用原位杂交检测75例卵巢良性(43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上皮源肿瘤(24例)hTRT基因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检测p53,C-erb-B2蛋白表达。结果 75例肿瘤中,hTRT基因:良性肿瘤12%(5/43);低度恶性肿瘤38%(3/8);恶性肿瘤96%(23/24),三者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转移浆液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相关组分 (hTER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端粒重复扩增分析法检测 8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5 8例乳腺癌中 4 9例端粒酶阳性 (84 5 % ) ,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阴性 ,7例乳腺增生症和 6例乳腺腺瘤中分别有 1例端粒酶阳性 ,与乳腺癌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为 6 7 2 % (39/ 5 8) ,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呈一致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hTERTmRNA原位杂交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抑制剂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Histiocyticnecrotizinglymphadenitis)又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为亚急性经过 ,持续高热 ,应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 ,颈淋巴结肿大 ,常被误诊为网状细胞增生症、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病变。本文作者分析 2 4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与 2 0例恶性淋巴瘤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1 980~ 1 997年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治疗的4 8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 ,以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整的 2 4例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发病不同期…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液病细胞中tankyrase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以白血病为主的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基因tankyrase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tankyrase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理和意义 ,以实时定量RT PCR技术对髓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株K5 6 2 ,HL 6 0 ,U937,NB4 ,THP 1,HEL ,Dami,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 6T CEM ,Jurkat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tankyrase的表达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确定端粒酶活性 ,并以经磁珠分离的正常人CD3 ,CD19 和CD33 细胞和 10份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做对照。结果发现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U =19,P <0 .0 1) ,其中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正常人CD33 细胞 ,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高于正常人CD3 和CD19 细胞。髓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tankyrase的表达 (0 .0 0 32± 0 .0 0 10 )明显低于淋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的表达 (0 .0 12± 0 .0 0 16 ) (F =2 3,P <0 .0 1)。Tankyrase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395 ,P <0 .0 5 )。结论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呈高表达 ,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提示tankyrase可能是恶性血液病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琰  邓述恺  丁翠敏  孙志学 《临床荟萃》2002,17(21):1284-1285
端粒酶 (Telomerase)作为一个新型肿瘤标志物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密切相关。由于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的活性较高 ,而在良性肿瘤和非肿瘤组织中活性较低 ,因而可利用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来进行肿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作者应用PCR ELISA方法检测了 5 0例良、恶性胸腔积液的端粒酶活性 ,以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恶性胸腔积液组 :32例 ,男性 14例 ,女性 18例 ,年龄 2 4~ 70岁。肺腺癌 2 0例 ,鳞癌 2例 ,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 1例 ,肺泡癌 3例 ,胃癌 1例 ,乳腺癌 2例 ,淋巴瘤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过度表达与胃癌恶性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组化链菌素亲物蛋白-过氧化酶法分别检测端粒酶和TERT在胃癌组织和癌旁非癌组织中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65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和81.5%,显著高于相应癌旁非癌组织(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hTERT的表达和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检测端粒酶和hTERT可以帮助判断胃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0.
胡爱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13-2014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例恶性淋巴瘤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进行PD-ECGF活性分析.结果:正常淋巴细胞与恶性淋巴瘤细胞PD-EC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2 5);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正常淋巴结淋巴滤泡中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窦内的组织细胞PD-ECGF表达均为阳性.结论: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组织中PD-ECGF较正常淋巴细胞有明显升高.但是肿瘤细胞表达PD-ECGF活性还是肿瘤组织中的间质细胞表达高活性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及融合基因API2-MALT1在MALT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60例MLAT淋巴瘤,对照组30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石蜡包埋组织中API2-MALT1进行检测,以看家基因PGK作为内对照检测cDNA质量;采用半嵌套式PCR方法,对60例MALT淋巴瘤,对照组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石蜡包埋组织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进行扩增,以看家基因B-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基因组DNA质量。结果60例MALT淋巴瘤中42例检出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去除B-actin DNA阴性4例,MALT淋巴瘤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出率75.0%(42/56)。对照组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排检出率90.3%(23/30),反应性增生未检出重排。60例MALT淋巴瘤中6例检出API2-MALT1 mRNA表达,去除PGK阴性病例7例,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 mRNA阳性率10.1%(6/53)。所有对照组未检出API2-MALT1 mRNA表达。结论半嵌套式PCR技术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可用于MALT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RT-PCR技术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API2-MALT1 mRNA阳性率较低,但特异性强,可用于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erine/threonine kinase 15,STK15)基因在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比较42份手术切除淋巴瘤组织及12份手术切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STK15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STK15基因表达与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TK15基因在淋巴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86%比0,P<0.05);STK15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侵袭性有关,淋巴瘤临床分期越晚,其阳性表达率越高;侵袭性淋巴瘤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惰性淋巴瘤(P<0.05~0.01).结论:在淋巴瘤中STK15基因呈高表达,并与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侵袭性密切相关.对STK15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将有可能成为治疗淋巴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恶性淋巴瘤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病理组织进行免疫学分类,及测定VEGF及微血管密度。结果(1)恶性淋巴瘤组织VEGF高表达,微血管密度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VEGF主要表达于淋巴瘤淋巴结外带,于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细胞胞浆、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周围表达;⑶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VEGF与MVD呈正相关(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形成时已有VEGF高水平表达及丰富的微血管形成;VEGF由瘤细胞及周围组织细胞分泌,沉积于血管内皮细胞周围;非霍奇金淋巴瘤VEGF的分泌与微血管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表达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表达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 2 0例小肝癌 ,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P5 3蛋白和PCNA的表达 ,然后将hTRT的表达与小肝癌病理表现对照。结果 :2 0例小肝癌中hTRT阳性率为 80 % (16 / 2 0 )、P5 3阳性率为 35 % (7/ 2 0 )、PCNA强阳性率为 5 5 % (11/ 2 0 ) ,3种指标在癌中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表达 (P <0 .0 5 ) ,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未检出阳性。hTRT阳性率与病理表现无显著关系 (P<0 .0 5 )。结论 :在小肝癌发生发展的多基因作用中 ,端粒酶对肝细胞的增生和恶变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检测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PRIN)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和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了8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EMMPRIN、MMP-2和MMP-9的表达。同时通过电镜对淋巴瘤组织切片中肿瘤浸润血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相比,不同类型的恶性淋巴瘤均高表达EMMPRIN、MMP-2和MMP-9。EMMPRIN来自淋巴瘤细胞。Ann Arbor分期为Ⅲ-Ⅳ、伴多个淋巴结外病变和国际预后指数分组为高危组的患者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此外,EMM—PRIN、MMP-2和MMP-9高表达者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血管。结论 EMMPRIN表达可促进恶性淋巴瘤MMPS的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端粒酶活性是否与其恶性程度相关。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对48例胶质瘤标本和8例正常脑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表达,48例胶质瘤标本中23例为表达阳性(47.92%),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端粒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可溶性B7-H4(sB7-H4)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和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瘤诊断和复查的价值。方法:收集咸阳市中心医院8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初发恶性淋巴瘤患者69例为A组,包括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1例为HL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8例为NHL组; 14例复发的患者为B组,另同期收集于本院体检合格者50例的血清标本,并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标本中的sB7-H4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B7-H4在恶性淋巴瘤组织和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组血清中sB7-H4的水平较B组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B组的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在NHL组血清中sB7-H4的水平较HL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HL组的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sB7-H4在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而在恶性淋巴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47. 50%。结果提示,sB7-H4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其在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升高(P 0. 05)。结论:sB7-H4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和淋巴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对淋巴瘤诊断和复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扁桃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系结外恶性淋巴瘤 ,扁桃体NHL合并左蝶骨翼钩骨质破坏少见 ,现报道一例如下。1 病例患者男 ,75岁。两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左侧痛 ,分泌大量白色黏液 ,左颌下淋巴结肿大 ,偶有低热。多次胸部CT及X线胸片未见异常 ,十余次痰培养和涂片未发现病原菌 ,多次就诊服抗生素无效。近一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 ,左咽部异物感明显 ,左颌下淋巴结迅速增大 ,引起转头不适。在我院门诊查左颌下淋巴结约 4 0cm× 3 3cm× 2 2cm ,活动度差 ,触之疼痛 ,全身其他部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扁桃体4 0cm× 3 0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诊断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淋巴瘤(ML组)累及颈淋巴结患者52例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鳞癌组)患者70例的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相比较。结果恶性淋巴瘤组患者颈静脉链浅表区、颈后三角区以及双侧淋巴结手累及比例显著高于鳞癌组患者(P0.05);鳞癌组CT增强单发型明显多于恶性淋巴瘤组,多发型明显小于恶性淋巴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CT显像清晰,表现多样,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PTEN (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deletedonChromosometen)亦称MMAC1(mutatedinmultipleadvancedcancer 1)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位于 10号染色体 (10 q2 3)的抑癌基因[1] 。在许多肿瘤 ,如胶质母细胞瘤、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melanoma,MM )等和肿瘤细胞株中存在该基因的突变[2~ 4 ]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该基因蛋白在MM和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 ,旨在探讨PTEN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