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15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抑郁量表中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和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分别测量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结果:童年期虐待得分与特质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P<0.01),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正念在童年期虐待与特质抑郁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60、β=0.33,均P<0.001),与特质抑郁中快感缺失维度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5、β=0.31,均P<0.001)。结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特质抑郁,其特质抑郁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查,其中CTQ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负向预测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β=-0.38、-0.52);情感忽视和性虐待负向预测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β=-0.35、-0.31);躯体忽视负向预测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β=-0.23);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正向预测抑郁(β=0.78、3.20)。PO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21~0.029);DE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7~0.040);ANG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6~0.019)。结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的抑郁呈正相关(r=0.408,P0.01),与父、母依恋呈负相关(分别r=-0.417,-0.544,P0.01);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604,P0.01),均与抑郁呈负相关(均r=-0.426,P0.01)。亲子依恋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男性受虐高于女性,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情绪失调、共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情绪失调、共情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同时存在三条间接路径:童年期虐待通过情绪失调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童年期虐待通过共情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童年期虐待通过情绪失调、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童年期虐待能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并且情绪失调、共情在童年期虐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的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的四个维度与大学生述情障碍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父亲憎恶对神经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精神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06,P<0.01),儿童期父亲忽视对大学生内外倾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1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述情障碍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0.113,P<0.01)。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情感虐待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等经常对孩子恐吓、侮辱、指责、轻视和孤立等,漠视孩子的情感需要。Garbarino认为情感虐待比躯体、性虐待的危害性更大,尤其是对心理精神健康的影响。而自尊作为个体总体评价及由此产生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情绪记忆的影响。方法: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筛出情感虐待伴忽视组23例,躯体虐待伴忽视组21例,对照组24例。实验1用3×3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用3×5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以情绪记忆的正确率为指标,实验1的效价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图片高于正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均P<0.001),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两虐待组(均P<0.05),两虐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的图片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低唤醒图片高于其他类型图片(均P<0.001),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两虐待组(均P<0.05),两虐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表现出对负性低唤醒图片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减弱了情绪记忆能力,不同受虐待亚型的情绪记忆表现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732名大学生,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进行测评。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自尊在应激和抑郁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2664,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7336,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3631。结论:自尊在应激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压力知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识别高中生抑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安徽省滁州市231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女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男生,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2)童年期创伤总分与压力知觉总分、抑郁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3)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5.22%。结论:压力知觉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童年期创伤能直接或间接增加高中生患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儿童心理虐待与情绪行为问题: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儿童心理虐待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605名中小学生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中小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量表进行测量。结果: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儿童心理虐待对情绪行为问题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且以直接效应为主。结论:儿童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还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格在大一新生心理应激和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548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数据通过中介检验程序进行分析。结果高活跃、低爽直、高坚韧和高随和的人格特质降低了心理应激对大一新生的适应影响。结论大一新生人格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间起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健全的人格,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提高新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问卷法,对北京市494名高中生进行了社会支持、自我认知和抑郁情绪的测试。结果:①低社会支持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293);低自我认知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553);低社会支持与低自我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r=0.453);②自我认知是社会支持影响抑郁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为0.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6.5%。结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预防青少年抑郁产生的一个保护性因素,高社会支持的孩子自我评价较高,较为自信,不容易发生抑郁;而低社会支持的孩子自我评价也较低,自信心不高,更容易发生抑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儿童期虐待、性别、年龄、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有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神经质与情感虐待、忽视、外人虐待、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性别、独生子女呈负相关(Beta值=0.055~0.207,-0.051~-0.049;P<0.01);外向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年龄和家庭经济呈负相关(Beta值=-0.040~-0.217,P<0.05);开放性与年龄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52~-0.073,P<0.05);友善性与情感虐待、外人虐待、忽视、性别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61~-0.141,P<0.05);谨慎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呈负相关(Beta值=-0.052~-0.130,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具有明显影响,躯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乐观、悲观倾向、人格及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以5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OPS-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乐观-悲观倾向、人格特质及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乐观-悲观倾向的明显乐观、明显悲观、倾向不明显和双重倾向四种类型的抑郁总分、人格维度得分差异显著(F=52.31,P<0.01)。乐观、悲观倾向通过人格特质影响抑郁情绪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为2.64,NFI为0.97,CFI为0.98,GFI为0.99,AGFI为0.94,TLI为0.93,RMSEA为0.06。结论:乐观倾向与抑郁显著负相关,悲观倾向与抑郁显著正相关。内-外向(E)、神经质(N)人格维度可能是乐观-悲观倾向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及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方法:以180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埃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自我妨碍量表(SHS)。结果:1父母干涉惩罚拒绝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7,P0.01);2在父母干涉惩罚拒绝与自我妨碍之间,存在神经质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2%;3在父母干涉惩罚拒绝与自我妨碍之间,存在着精神质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9%。结论:父母干涉惩罚拒绝可以预测自我妨碍,其中神经质和精神质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866名监狱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其他类型犯人相比,反社会人格倾向犯人更多地受到情绪和躯体上的虐待与忽视,父母对其较少关怀,并且不鼓励其在行为上独立自主。②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关怀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鼓励行为自由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否认心理自主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情绪虐待和母亲否认心理自主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的关怀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了儿童期虐待的预测作用之后,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及认知偏差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利用童年创伤问卷将入组的重症抑郁症患者及健康成人分为童年虐待组和无童年虐待组,所有被试均完成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及认知偏差问卷。结果: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得分、抑郁-歪曲得分上,诊断有显著主效应,仅认知哲学评分中,童年创伤无主效应。完美化因子评分中,童年创伤与诊断有显著交互作用,伴童年虐待的抑郁症患者显著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与抑郁-歪曲得分是抑郁程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抑郁症患者及伴童年虐待者均比健康人有更严重的认知偏差,伴童年虐待的抑郁症对完美化的追求更明显。负性认知偏差是抑郁症的有力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人格、工作满意度与心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心流在人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以257名来源于山东省某制造业公司的员工为被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心流量表,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r=-0.13,P0.05),开放性、宜人性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r=-0.26,-0.30;P0.01),责任心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r=0.31,P0.01),外倾性与心流正相关(r=0.16,P0.05),责任心与心流正相关(r=0.21,P0.01),开放性、宜人性与心流负相关(r=-0.26,-0.27;P0.01),心流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r=0.71,P0.01);2回归分析发现,心流在开放性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宜人性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责任心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流在宜人性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P0.05)。结论:心流在人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