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绵竹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出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汶川大地震后3个月,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绵竹地区587名中学生。使用自编的创伤暴露基本情况问卷和LosAngeles症状核查表青少年版筛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患率。结果:绵竹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有4.3%,而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创伤暴露严重程度(是否目睹或接触尸体、是否目睹死亡和恐惧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结论:对灾区青少年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时,要对女性以及目睹过死亡和感受到强烈恐惧感的青少年给予特殊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56,自引:7,他引:56  
目的:研究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张北地震震中一所中学随机抽取205名中学生,进行DSM-IV 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调查。结果:灾后17个月PTSD发生率为9.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TSD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似乎事件重现的动作或感受(74.5%),警觉性过高(68.8%),强烈的生理反应(66.7%),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63.0%),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加忆(60.9%),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范围有所限制(10.4%),脱离或觉得他人陌生的感觉(13.5%)。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有心理痛苦水平,感受到生命危险程度,受伤程度及女性。结论:地震后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是9.4%(17个月),而且PTSD的发生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幸存者PTSD症状的特点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文考察了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幸存者中青少年的PTSD症状特点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在地震半年后和一年后分别使用儿童版事件冲击量表对203名青少年进行重复施测。结果:①地震半年后,21.2%的青少年可能罹患PTSD;地震一年后,19.2%的青少年可能罹患PTSD。总体罹患率变化不显著。②地震半年后,伤残儿童PTSD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全儿童;地震一年后,伤残儿童的检出率与健全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③从得分上看,相对于地震半年后表现出的PTSD症状,地震一年后灾区青少年在事件冲击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结论:地震一年后,灾区青少年的PTSD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PTSD高危群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经历汶川地震这一重大创伤性事件后极重灾区之一的彭州板房区受灾民众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IES-R、PTGI中文修订版,以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彭州板房区2403名受灾民众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04份。结果:被试的PTSD症状及地震对个体造成的客观和主观影响越大,其创伤后成长得分也越高;但地震造成的主、客观影响在PTSD症状进入回归模型后变得不再显著或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地震后个体PTSD症状是预测创伤后成长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灾后一年地震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结构。方法:在汶川地震一年后通过723名极重灾区幸存者的PTSD症状自评量表(PCL)的评定数据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5个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包括闯入、回避、麻木和高警觉的四因素麻木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度(χ2=715.823,CFI=0.982,RMSEA=0.086,AIC=795.823,BIC=979.159)。结论:5.12汶川地震一年后我国成人幸存者除了表现出典型的PTSD症状如闯入、回避和高警觉之外,还表现出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6.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Posttramatic Stress Symptoms,PTSS)的检出率及人群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都江堰市区内学校规模较大、学生生源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抽取学生2004人,其中初中7~9年级777人(年龄11~14岁),高中10年级1227人(年龄15~17岁),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list,ASLEC)、儿童简易应付方式问卷(Children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CSQ)、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评估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PTSS的检出率为15.9%,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19.0%vs.12.2%,P0.05),15~17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1~14岁年龄组(19.4%vs.10.4%,P0.05);(2)使用协方差分析后,女生PTSD-SS总分仍高于男生,15~17岁组仍高于11~14岁组,农村学生仍高于城镇学生[(39.0±14.0)vs.(35.6±13.6),(39.2±15.1)vs.(34.8±11.4),(40.0±15.7)vs.(36.7±13.3),Ps0.05],但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间PTSS-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3)较多的震后负性生活事件(β=0.387)、消极应对方式(β=0.258)、有家人伤亡(β=0.184)、其他财产损失(β=0.059)和目睹经历(β=0.136)是PTSS的危险因素(Ps0.05),而积极应对对PTSS有保护作用(β=-0.178,P0.001)。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检出率依然较高;减少灾后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并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促进其心理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安县京安小区、什邡红白镇两个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2685人中,随机抽取820名社区居民登记人口学背景、受灾状况,并使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进行评估,依据DSM-Ⅳ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结果:在完成的820份调查评估资料中,785份PCL-C和PSSS问卷有效.男女比例为1:1.41;平均年龄(43±18)岁;26.0%患有躯体疾病,28.4%有地震前饮酒习惯,23.6%有震后饮酒行为.不同年龄居民PSSS总分及2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D的临床检出率为12.4%(97/785),女性PTSD发生率高于男性(15.3%vs.8.3%,P=0.003),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PTSD发生率高于无被掩埋经历者(26.3%vs.11.6%,P=0.018),有丧亲者的PTSD发生率高于无丧亲者(18.7%vs.11.1%,P=0.015).以PTSD诊断是否成立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70,95%CI:1.274~3.365)、有曾被掩埋经历者(OR=2.806,95%CI:1.249~6.306)、亲人丧失(OR=1.537,95%CI:1.087~2.173)及PSSS评分偏低(OR=0.960,95%CI:0.941~0.979)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灾后社区重建过程中,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女性、有曾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及个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偏低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暴雨灾害后青少年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应激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遭受暴雨灾害和龙卷风袭击3个月后1364名13~20岁的中学生进行了抑郁症状调查。结果:灾害后青少年SDS均分为4711±989,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07%。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影响灾害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过去一年内生活事件应激值、心理外控分、消极应对方式、家庭关系差、认为生命比财产更重要、灾期亲属发生精神障碍、有偏食习惯和父亲职业为农民。结论: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容易发生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经历了地震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及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方法:252名初中生(年龄13.89±1.13岁)完成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修订版CASS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Sop-port Scale)及自编地震暴露程度问卷。结果:青少年的不同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各方面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且创伤后成长有明显的年级、性别差异。结论:青少年在地震灾难后会表现出创伤后成长,且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有不同的正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震后6个月地震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自我意识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对111名震后孤儿进行评定。结果:震后孤儿PTSD检出率为39.6%;除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两个维度之外,自我意识其它维度与PTSD症状成显著负相关,其中焦虑维度可显著预测PTSD。结论:低自我意识中的低焦虑得分可显著预测PTSD,震后及时的自我意识水平筛查可在一定程度指导孤儿心理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3个月和6个月在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震后3个月1182名和6个月1604名男性救援者进行人口学资料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问卷(PLC-C)调查。结果震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2个随机样本在人口学资料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PCL-C测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6个月时的得分(t=15.63,P<0.001)。得分大于38分即可能患有PTSD的人员百分率也明显低于6个月时(1.02%V S.4.30%;χ2=26.04,P<0.001)。此外,3个月时回避或麻木因子(t=35.04,P<0.001)和警觉性增高因子(t=14.23,P<0.001)均较6个月时得分低。而创伤体验重现因子(t=11.47,P<0.001)较6个月时得分高。结论汶川地震后3个月和6个月时男性救援者的PTSD症状在加重,PTSD患病率增高。此外,救援者创伤体验重现症状随着时间而缓解,而回避或麻木、警觉性增高症状却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参加汶川地震中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590名男性救援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问卷(PLC-C)测量,并将其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地震暴露初期个体心理特征问卷(SRQ)和灾后个体认知特征调查问卷(PTCI)测量结果,并利用Log 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危险因素。结果 PTSD患者与其它男性救援者相比较在SRQ(10.75±3.75/3.29±3.31)和PTC I(104.72±29.13/55.94±20.16)上的得分明显较高(P0.001),其PTSD症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男性救援者(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因素包括运送炸药(OR=2.76)、排除危房(OR=0.47)、PTCI(OR=0.97)和SRQ(OR=0.77)。结论汶川抗震救灾6个月后男性救援者的PTSD患病率与执行任务种类如运送炸药、排除危房以及第1个月地震暴露时的应激反应和对地震的认知评价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差异。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检查表(PCL-C)筛选出PTSD青少年28人作为实验组,同时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出28名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结果:(1)训练阶段,所有青少年在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10±74)ms]短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48±81)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077,P0.001);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719±8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739±64)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8,P0.05);(2)测试阶段,所有青少年在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67±121)ms]均长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5±110)ms]和无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7±114)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004,P0.001);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830±11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862±111)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06,P0.05)。结论: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存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脑功能激活特征。方法:对17例矿难相关的慢性PTSD患者和14例经历相同矿难未患病的对照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使用Matlab6.5和SPM2软件对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左海马旁回激活增强;右楔前叶激活降低。与中性图片相比,患者组面对负性图片时右海马旁回、右梭状回、右枕下回、双侧枕中回的激活增强;左顶下小叶、左顶上小叶、右中央后回、左楔叶、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降低。对照组面对负性图片时,右楔前叶激活增强;右岛叶激活降低。结论:这些脑区改变可能反映了PTSD患者症状包括对创伤情绪和记忆加工不足的复杂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 PTSD)患者 3种事件相关电位 ( ERP)的变异。方法 应用美国 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 ,采用光和声成对刺激、反应时间以及听觉靶 -非靶刺激序列技术 ,检测 66例 PTSD和 3 6名正常人 ( NC)的关联性负变 ( CNV)、P30 0 、以及失配性负波 ( MMN)。结果  1 CNV:M1 潜伏期 PTSD组 [( 5 0 3 .4± 1 3 9.2 ) ms]长于 NC组[( 4 2 0 .1± 1 2 3 .6) ms;P<0 .0 1 ],M2 波幅 PTSD组 [( 1 8.9± 7.9) μv]高于 NC组 [( 1 1 .7± 5 .8) μv;P<0 .0 1 ],指令信号后负变化 ( PINV)的出现率 PTSD组 ( 3 9% )高于 NC组 ( 3 % ;P<0 .0 1 )。 2 P30 0 :在靶刺激中 ,Cz脑区的 P3潜伏期 PTSD组[( 3 1 5 .4± 1 7.8) ms]短于 NC组 [( 3 3 6.7± 1 5 .5 ) ms;P<0 .0 1 ],Pz脑区的 N2 潜伏期 PTSD组 [( 2 78.5± 2 1 .8) ms]长于 NC组 [( 2 63 .4± 1 4.2 ) ms;P<0 .0 1 ],Pz脑区的 P3波幅 PTSD组 [( 3 .4± 1 .8) μv]低于 NC组 [( 5 .9± 2 .4) μv;P<0 .0 1 ]。在非靶刺激中 ,Cz脑区的 P2 波幅 PTSD组 [( 2 .5± 1 .4) μv]低于 NC组 [( 3 .4± 0 .1 ) μv;P<0 .0 1 ]。 3 MMN:潜伏期 PTSD组[( 2 1 4.2± 2 5 .7) ms]长于 NC组 [( 1 93 .7± 2 2 .6) ms;P<0 .0 1 ],波幅 PTSD组 [( 8.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教师的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eck抑郁问卷(BD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作为调查工具对105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教师进行测查并收集数据。结果①所有慢性PTSD教师均存在重度抑郁;②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及家庭功能除行为控制外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735~-0.319;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总的功能、沟通维度对抑郁的解释贡献率达74.2%。结论慢性PTSD教师均有较为明显的抑郁情绪。教师的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家庭功能有关,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9名妇女(47名地震中丧亲妇女,52名未丧亲妇女)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进行测查。结果:①)极重灾区妇女PTSD总检出率37.4%,丧亲妇女检出率55.3%,未丧亲妇女21.1%,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79.8%,丧亲妇女检出率为89.3%,未丧亲妇女检出率71.2%,丧亲妇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未丧亲妇女。文化程度不同的妇女PTSD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②总体PCL-C与GHQ-28测量结果之间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③丧亲状况的主效应显著,丧亲妇女和未丧亲妇女之间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④丧亲是极重灾区妇女PTSD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焦虑的水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抽取都江堰市区初一至高一学生共2244名,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于震后6个月进行调查,同时收集人口学资料和地震暴露资料.结果 ①)焦虑总分和各因子分(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女性均高于男性(t=5.9~11.6,...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急性应激障碍检出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汶川大地震所致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中的ASD诊断标准,对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诊断。结果323名受试者中有164人(50.8%)符合ASD的诊断标准。其中135例男性中51例(37.8%)符合ASD的诊断标准;188例女性中有113例(61.1%)符合ASD的诊断标准。结论汶川大地震后ASD发生率高,女性A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煤矿伤工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为煤矿伤工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210名煤矿伤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煤矿伤工PTSD发病率高;②地面组和井下组的伤工在PTSD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5.76,-9.37,-7.77,-8.26,-7.62;P<0.001);③不同年龄段的伤工在PTSD总分以及回避维度和警觉性增高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2.92,3.33,2.99;P<0.05);④受教教育程度不同的伤工在PTSD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52,0.95,0.34,0.04,0.33;P>0.05);⑤受伤部位不同的伤工在PTSD总分以及各个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1.54,-1.67,-1.81,-1.41,-0.81,-1.70;P>0.05).结论 煤矿井下伤工存在较高的PTSD发病率,工作环境和年龄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