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中药“十八反”、药物代谢酶方面的文献37篇,对中药十八反配伍药物组合对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提出中药十八反配伍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体内、体外研究方法与思路及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如体外实验不能全面反映体内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通过代谢酶mRNA浓度的测定不能全面反映其活性的变化等,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考察十八反药物对代谢酶的影响,应从体内、体外实验两方面来进行,还应结合毒性成分的代谢变化对毒性产生或增强的影响及其关联规律,进而从药物代谢酶的角度探讨十八反可能的致毒/增毒机制,为十八反配伍禁忌机制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将中药十八反分为乌头组、甘草组及藜芦组进行综述.近10年来对于中药十八反的毒理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基于药物代谢酶机制的探讨,对细胞色素P450酶及其同功酶与毒性关系作了研究,充分利用现代药物分析和色谱学技术研究反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十八反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毒性的机理和物质基础做了一定探讨,但... 相似文献
3.
4.
中药"十八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来医家争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与参与,在中药"十八反"的多方面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现 相似文献
5.
中药"十八反"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十八反"是传统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多有人望而生畏,甚至谈"反"色变,不敢越雷池一步;与此同时,也不乏应用相反药物的案例,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十八反”同方配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但一直存在争议。整理历代方剂96 529首,其中含"十八反"同方配伍的方剂共1 406首,占总量的1.46%,附子类尤其是附子与半夏组合应用较多。"十八反"同方配伍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痼疾、险症和急症,反映了某些难治性病证可能从"十八反"中寻找治疗方法。相反药物的应用与病证特点、病机变化及方剂配伍的复杂关系相关,提示宜忌转化应用的决定因素,取决于病证特点和"十八反"同方配伍的方剂具体配伍环境,对此应当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凡从事中医药工作者 ,无人不知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今临床医家把其中的药物均视作配伍禁忌。从古本草到近代的药典、专业书、教材等均注明不能同用。认为用后则产生毒性反应或拮抗药效。然而古今医家成功的运用反、畏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对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近千年来由于没有一个较权威的定论 ,一直困扰着人们 ,给教学、科研、制药、临床、法律咨询等均带来理论上的很大困难。近代学者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法进行过研究 ,但均无可信的定论。为了解决此问题 ,我们认为十分… 相似文献
9.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临床医家把十八反的药物视作配伍禁忌,认为合用后会致毒增毒,然而成功运用反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本文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方剂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藜芦组方剂应用在宋元时期达到最高,而甘草和乌头组方剂则是在明清时期最多,3组方剂在民国时期和现代应用均较快下降;并且外用方的比例偏高,方剂药味数有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8~9味。本文认为十八反配伍与毒性药材密切相关,是有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如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配比剂量的变化,不同的给药途径,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其配伍致毒/增毒机理的阐明将为保障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将为其他禁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十八反”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临床医家用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几千年来指导和影响着中医临床安全用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药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十八反”则是目前中药安全性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十八反”中药反与不反的客观界定及其科学本质的阐明,对完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细胞色素P450 酶作为人体重要的玉相药物代谢酶系统,对药物代谢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中药以合并用药为主且其中许多成分或许为P450 酶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因此有可能存在基于P450 酶的中药相互作用。本课题组将现代药理学中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P450 酶引入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十八反中各组药物与药物代谢酶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揭示一类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中药相互作用模式,阐明中药配伍产生相反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过反药同方应用的情况。为揭示反药同方应用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古方中记载的反药同方进行分析,发现反药中存在归经相同、性味相反的药性组合,在反药同方应用中,常根据辨证取其中1 味药的非相反药性组合为主用,而相反药性组合相互制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反药的合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甘草配伍芫花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中药十八反中甘草与芫花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取单味甘草及单味药芫花各100g,分别加水200m1煎煮浓缩药液至50m1,配伍组将甘草及芫花各100g加水400ml,煎煮浓缩药液至50m1。20只大鼠分成甘草组、芫花组、甘草加芫花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各5只大鼠,采用灌胃法,药物剂量按0.2m1/10g大鼠计算,每日灌胃1次,连续7d;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芫花对动物肝功能及心肌酶谱等指标有一定影响,但配伍甘草后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有加重的趋势,对大鼠心、肝、肾组织形态有一定影响。结论:甘草、芫花同用后可能存在着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头半夏散镇痛作用和皮肤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方法:用乌头半夏散和对照药(相同处方但缺半夏)"缺半夏散",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家兔皮肤局部吸收急性毒性试验:豚鼠过敏试验。结果:乌头半夏散对醋酸扭体有非常明显抑制作用(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家兔皮肤局部吸收急性毒性试验、体重两药均无明显毒性及影响;乌头半夏散对豚鼠无致敏性;对照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结论:乌头半夏散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优于非反药"缺半夏散",且无明显急性毒性和致敏性,并提示反药乌头半夏配伍外用有提高镇痛作用和抑制皮肤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京大戟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采用斑马鱼胚胎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方法:京大戟干燥根用95%乙醇50℃温浸提取,将提取物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中压制备柱色谱,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同时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胚胎评价京大戟中各化合物的急性毒性,选取24 h发育正常的斑马鱼胚胎,预试验确定各化合物的96 h全部死亡剂量(96 h-LC100)和96 h无死亡剂量(96 h-LC0),正式试验每个化合物设8个浓度和一个空白组,并观察给药后96 h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和死亡情况,重复3次,计算不同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结果:从京大戟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肉豆蔻酸(1),甘遂甾醇(2),大戟二烯醇(3),十四烷酸丁基酯(4),阿魏酸二十八酯(5),β-谷甾醇(6),豆甾醇(7),(3β)-stigmast-5-en-3-ylpalmitate(8),α-菠菜甾醇(9),球松素(10),油酸(11),泪杉醇(12),亚油酸(13),pekinenal(14),neomotiol(15),(3β)-3-hydroxyanosta-8,24-diene-7,11-dione(16)。结论:其中化合物4,8,10~13,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经斑马鱼胚胎毒性评价,毒性化合物为10,12,14,16。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具有肯定疗效。近年来其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生育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HIV)病毒和治疗阿耳茨海默氏病等作用,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雷公藤临床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多脏器毒性损伤,尤其是肾脏毒性发生频繁且中毒后果严重,致使雷公藤的使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本文借鉴前人使用雷公藤用药规律的经验,深入归类分析,探索和总结中医处方的规律,并依据"异类相制"理论指导下的"扶正制毒"中药配伍方法,提出了雷公藤肾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针对雷公藤导致的毒副症状,利用中医中药辨证筛选出合适的药物与之配伍减毒,依法遣药组方,发挥其相辅相成、相反相制的综合作用,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樟属植物化学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今后樟属植物化学型的研究以及不同化学型植物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在分析植物化学型的基本概念以及化学种类的基础上,着重对樟属植物化学型的特点以及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樟属植物化学型研究的方向。结果认为化学型是樟属植物各个种的共性和普遍现象,有性繁殖后代会发生化学变异;化学型的产生是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与生长发育阶段有关;不同化学型由于其主成分不同导致其在医药、化学以及香料等工业中的应用不同。同时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研究樟属不同化学型形成的机制;②找出促使不同化学型产生分化的因素;③找出不同化学型形成的关键酶基因,并建立相应转基因体系;④加强不同化学型良种的选育工作;⑤建立幼苗时期不同化学型客观的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整体生理效应上分析推测棒络新妇粗毒对无脊椎和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作用情况和影响机理。方法该实验研究内容及步骤包括:棒络新妇野外捕获、毒囊剥离法制备粗毒、昆虫腹部注射毒理实验、青蛙腿部肌肉注射毒理实验和青蛙坐股神经-腓肠肌电生理实验。结果实验表明棒络新妇粗毒是一种广谱动物运动阻断性毒素,既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也能使脊椎动物产生反应;它不是通过影响神经传导组织发生作用的,而是直接作用于肌细胞。结论该实验采用毒囊剥离法制备的棒络新妇粗毒更加稳定有效,其粗毒作用机理有别于毒量较大的地穴型蜘蛛和毒性较强的结网型蜘蛛。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建立UF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快速、简便、准确鉴别不同产地杏香兔耳风药材差异性的方法。采用超高速液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UFLC-Q-TOF-MS/MS)对江西、云南、江苏和河南地区等产地的杏香兔耳风药材进行检测,质谱采用ESI源的负离子模式,利用Markerview等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PCA和OPLS-DA聚类分析及t检验。结果显示在负离子模式下不同产地的药材主成分得到了良好的区分,聚类结果同时体现了杏香兔耳风药材在地域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共鉴定出40种差异成分。该研究建立的鉴别杏香兔耳风药材产地差异性的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简便等优势,为杏香兔耳风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