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继发性异位指的是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位置正常,而在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导管尖端移行到腔静脉以外的位置,包括颈内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等。有关文献报道,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约为4%~12%[1-2]。导管继发性异位是严重的导管相关并发症,且会明显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是颈内静脉异位,国外报道PICC异位发生率为10%~60%[1];颈内静脉异位占36%[2]。国内报道异位发生率为3.7%~40.0%[3],颈内静脉异位占64.1%[4]。我科自2012年9月—2014年1月选取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  相似文献   

4.
郭文霞  卢素芳  宁爱梅 《全科护理》2011,9(35):3257-3258
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1],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减少化疗药或其他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或渗漏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为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带来了福音。2009年1月,我院开始引进该技术,但由于PICC是盲穿,病人血管具有个体差异,置管过程中常会出现导管异位,即PICC导管不位于上腔静脉,文献报道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2]。  相似文献   

5.
PICC的头端异位是PICC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管头端异位常常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1],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甚至引起肢体肿胀、疼痛等.通常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等异位,奇静脉异位较少见.2010年11月10日,我科收治1例PICC头端异位至奇静脉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已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随着PICC技术的推广使用,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出现,有文献报道,各种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占12.6%,而导管异位于胸壁静脉的报道却罕见。2008年1月,本院为1例患者行PICC置管,因导管顶端异位于胸壁静脉内并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经及时抢救处理,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头法预防颈内静脉异位,观察组采用横位按压颈内静脉,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血,判断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比较2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8.13%,观察组发生率为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位按压联合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回血,再次判断可降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内静脉。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的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但PICC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2],而导管异位进行复位时,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3].本次研究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469例,其中导管头端异位至颈内静脉36例,采用两种方法复位比较机械性静脉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8-05-2010-12漯河市中心医院29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32例,发生率11%。结论为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正确评估留置长度,摆放正确体位。发生异位后根据异位的不同部位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输液等提供了一条理想通道[1].导管异位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10%[2].异位的导管会增加液体渗漏,导致肢体肿胀、静脉炎、堵管、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3].虽然大多数异位能通过各种处理方法使导管复位[4],但仍有部分异位较难纠正.目前,有关PICC异位处理方法的文献基本为经验总结、个案报道与对照研究,对不同异位后的处理方法至今无相关的分析统计与归纳总结,亦无可靠的依据和成文的标准.查阅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报告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实践借鉴及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嘉旋 《全科护理》2015,(8):688-690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12.
PICC在临床上越来越受患者的欢迎而被大量使用,但不可避免在送管中出现异位,根据导管到达部位不同也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留置失败,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总结了2例小儿PICC从头静脉异位至腋静脉成功复位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导管异位的纠正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2例PICC置管后异位的患儿给予适当的体位、推注冰盐水、心理支持等方法.结果:12例患儿中,怀疑异位拔出导管8~10 cm后一次回纳成功10例,成功率83%,其余两例1例为两次回纳成功;1例回纳失败,导管末端置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结论:PICC置管异位后的纠正应注意异位的血管长度,实施纠正时的体位,并注意患儿的心理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儿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介绍1例"鱼钩"引导下经头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腋静脉的成功复位经验,旨在为以后治疗、护理PICC导管异位腋静脉病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原发性异位至对侧无名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后复位的方法。方法回顾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科住院PICC原发性异位至对侧无名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42例患者,通过预警提早识别异位的发生、运用数字化X成像(DR)系统测量预估拔出长度、采取复位体位、快速冲管手法、复查胸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一次复位成功41例,两次复位后成功1例。结论正确判断原发性异位至对侧无名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异位,采取有针对性地复位方法,避免复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PICC在临床上越来越受患者的欢迎而被大量使用,但不可避免在送管中出现异位,根据导管到达部位不同也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留置失败,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本文总结了2例小儿PICC从头静脉异位至腋静脉成功复位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探查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方法 对472例患者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时,当导管送达预定长度后探查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结果 472例置管患者中发现异位26例,其中颈内异位16例,锁骨下异位10例,异位发生率为5.51%,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异位导管尖端位置,24例经调整后复位,1例送管困难,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使用,另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异位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结论 运用超声探查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法,能及时对异位导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已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能解决化疗、营养及输液困难时血管不清晰的输液问题,且留置时间长、方便使用和维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正确置入PICC导管头端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导管异位是指导管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或其他血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有操作者本身的原因;患者的体质、病情、自身血管状况等因素导致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1]。本文2013年5月~201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异位的最佳正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并比较不同正位方法(退管后再送管、拔出部分导管)的一次成功率。结果 PICC异位率为15.00%,头静脉发生异位的概率最大,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贵静脉,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正位成功率上,退管后再送管和拔出部分导管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防止乳腺癌患者经PICC异位,首先要选发生异位率低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一旦发生异位,一定要及时正位,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