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可能与遗传、离子通道或心肌电生理异常等有关[1]。研究[2]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AF的发生和延续。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相互作用,导致心房重构,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一种急性期的反应蛋白,是敏感的炎症标志物[4]。本研究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对心房颤动患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年龄≥7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并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Rochester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的增长与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病率的增长有关,国内戚文航主持的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房颤患者高血压发病率为40.3%[1]。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与终点事件的发生联系在一起。AF的直流电复律对于转复窦律是最有效的治疗,但它被高的复发率所局限。其他针对AF的治疗同样如此。目前众多研究表明AF的复发可能与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有关,尤其是结构重构对于AF的诱发和维持作用更大,这表明减少心房结构重构的改变比试图减少心房电子重构的变化在避免AF复发上更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且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课题,AF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AF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6~3.5倍,死亡危险增加50%~90%,然而AF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来发现炎症与AF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AF发生时心房会出现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导致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从而引发心房射血功能失常,造成血液瘀滞,诱导血栓的形成。AF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上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国外一般人群AF患病率为0.4%~1%,且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1].我国AF总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的AF患病率高达7.5%[2].尽管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发作时临床症状(如心悸、心力衰竭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并发症(如脑卒中等)显著增加致残和病死率[3].  相似文献   

7.
张冬凤  孙尧 《临床荟萃》2007,22(17):1240-1241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其发生与开口于心房的大静脉肌袖内的冲动灶快速发放冲动和心房内引起多发子波折返等相关。而AF的维持与心房的电生理重构和离子通道重构等相关。然而,上述发生机制和维持的触发和危险因素众说纷纭。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炎症与AF有相关性。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P选择素(Ps)是全身炎症反应的一个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L-6、Ps探讨AF与炎症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为…  相似文献   

8.
心房纤颤(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其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占脑卒中总发生率的20%~40%[1]。除器质性心脏病外,充血性心衰、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都可作为引起房颤的诱因;另一方面,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饮酒、慢性炎症可引起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也增加房颤发生风险[2]。其中炎症一直被认为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因此,推断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非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每年发生栓塞事件的几率为5%左右,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占脑栓塞事件的15%~20%[1]。2014年AHA/ACC/HRS指南推荐,对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权衡药物与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2]。目前我国导管消融适应证已  相似文献   

10.
<正>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一种可发生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心律失常,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显著升高。房颤缩短了心房的不应期,造成了心房收缩力的减低~([1]),从而往往会引起患者发生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大多AF患者在被发现确诊时已发展成为阵发性或持续性AF。生物标记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近年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存在心房纤颤(AF)是否会增加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风险.方法 收集我院2001-07~2006-08急诊室胸痛患者的资料,分为AF组和对照组.观察是否发生ACS[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评估发生ACS的相对危险与AF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140例AF患者和683例符合标准的对照患者入选.AMI的发生率在AF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和10.8%,UA分别为16.4%和15.8%,ACS分别为27.9%和26.7%.AF患者发生ACS的相对危险没有增加:AMI 1.05[95%置信区间(CI)=0.63~1.75],UA 1.05(95%CI=0.6~1.7),ACS 1.05(95%CI=0.78~1.04).结论 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中,AF与发生ACS的风险增加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其主要并发症为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调查资料显示[2],房颤的患病率为0.61%。其主要治疗方法分为射频消融术(R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的  相似文献   

13.
据我国201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提出我国房颤30~85岁人群中总患病率约为0.77%[1]。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发生率>5%,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导致心功能下降[2]和心房内血栓形成,并且血栓脱落容易造成脑栓塞[3]。根据Framingham研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  相似文献   

14.
压疮预测与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疮是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痛苦,诱发医疗纠纷,且可增加医疗费用和护士的工作负荷。文献报道其患病率差异较大,可能与病例纳入标准、预防措施等差异有关。Vangilder等[1]报道2003~2004年压疮总患病率为15.5%,其中院内患病率为10%。压疮虽不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但Berlowitz等[2]研究发现带压疮入院患者、院内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其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所以探讨其发病过程并积极加以防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现认为慢性AF的发生、驱动和维持与氧化应激、离子通道和炎症等有密切关系,而炎症在慢性AF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慢性AF患者血清(Inter-leukin-10,IL-10)、(Interleukin-6,IL-6)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示炎症在慢性AF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可导致脑卒中[1-3]、心力衰竭 (心衰)[4],使患者病死率增加2倍.糖尿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对近年来糖尿病心房重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人工心脏起搏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模型时心房发生电重构的机制和干预方法.方法 家兔45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起搏(NSP)组、氯沙坦起搏(LP)组.观测每组基础状态、快速心房起搏时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心房肌L-型钙通道的电流密度(ICa-L),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快速起搏时NSP组较NS组各个基础周长下的AERP均显著下降(P<0.01);NSP组快速起搏6小时和8小时与NS组AERP的差距随着基础周长的下降而减少.[2]而快速起搏8小时后LP组AERP的下降较NSP组显著减轻(P<0.01);LP组快速起搏后与NS组AERP的差距随着基础周长的下降未见减少趋势.[3]NSP组较NS组心房肌ICa-L降低;LP组较NS组和NSP组心房肌IC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P组较NSP组心房肌ICa-L的标准差显著降低(P<0.05).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可引起AERP缩短及AERP频率适应性不良为特征的心房肌电重构.氯沙坦可以抑制这种电重构及心房肌ICa-L离散度增加,从而降低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0. 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 7%,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增加[1]。由于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等病理原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极高[2]。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管病变,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5]。从护理角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预防性健康教育,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6]。阐述了近年来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AF)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 ~40%[1],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术后心房不应期延长、缺血、炎症反应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引起心房肌形成缓慢传导区域和单向阻滞区域,从而形成折返环,诱发AF[2].早发现、早处理,加强基础及专科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和提高预后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非体外循环能减少术后AF的发生率[3-4].我院对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发生AF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我科行OPCAB的窦性心律患者489例,术后发生AF63例,发生率为12.9%.男41例,女22例,年龄49~ 82岁.术前心电图提示均为窦性心律,无AF史.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80例,Ⅳ级21例,其余为Ⅰ~Ⅱ级.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我国患病率已达11.6 % [1]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 ,同时由于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高血压病明显增多。据统计 6 0~ 6 4岁组高血压患病率约为 30 % ,6 5岁以上组为 4 0 %。高血压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 ,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引起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性较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2 ] 。疾病本身及各种并发症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仍以口服药物为主 ,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或终生服药。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