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畸形的CT、MRI及MRA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I及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16例,包括动静脉畸形(AVM)1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A检查,MRA采用3D-TOF法。结果 AVM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低、等或高混杂密度,部分伴钙化,合并急性出血者呈高密度。MRI扫描T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对42例诊断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在42 例患者中,桥脑存在病灶的32例, 基底节区30例,小脑24例,颞叶14例,枕叶9例,顶叶6例.CT平扫病灶呈等高混合密度, MRI 平扫病灶于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低、等和高混合信号,T2WI/FFE大部分病变呈低信号,血管畸形类型不同病灶形态多样性.结果 本组脑血管畸形分布以幕下居多,大部分累及桥脑,普通T1WI及血管造影病灶显示不明显,但对FFE等梯度回波序列较敏感,大部分病灶占位效应轻,血栓化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畸形、静脉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各自有一些特征性表现.结论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具有一些共同MRI表现,也有各自特征,归纳总结这些MR表现特征对于诊断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6.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青年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28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与MRI检查并予以相应治疗措施。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对比CT与MRI诊断准确性。结果中青年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且多无高血压史,病因以脑畸形血管破裂导致颅内自发性出血为主。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及呕吐、肢体障碍、意识障碍、运动失语。CT诊断准确率为64.3%(18/28),MRI更高为89.3%(2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P=0.027)。CT平扫以等、高混杂密度信号为主,病灶内可见线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多无强化。MRI平扫示8例T1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低、等和高混杂信号,其余20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以等信号为主。结论与CT相比,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点,利于发现病变及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内出血各期变化,且无占位效应及水肿或不明显,SWI序列征象特征明显,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价值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MRI和DS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8例脑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AVM,入院前CT检查68例,MRI检查39例,DSA检查21例,同时做两项检查以上的17例,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符合率较低(75%),但可以显示出血、钙化和密度改变;MRI敏感性最高(100%),T1WI、T2WI显示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DSA是明确AVM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假阴性(4.8%)。结论 CT、MRI和DSA对出血性脑AVM诊断均有重要价值,3种检查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 MRI 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 MRI 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 T2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 DWI 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 平扫并结合 T2*或 DWI 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 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MRI表现。结果: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例)。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15例CA行3D-TOF 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结论:CA的MRI表现有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40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髓内动静脉畸形(AVM)13例、硬脊膜动脉瘘(SDAVF)14例,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AVF)9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和血管母细胞瘤1例,均行MRI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MRI对于多数髓内AVM、SDAVF和髓周AVF均能显示病变部的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为混杂信号影或兼有周围环状低信号影,血管母细胞瘤可表现为髓内强化明显的实质性团块状影和异常血管影。DSA检查可以显示髓内AVM、SDAVF和髓周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不显影,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结论:DSA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MRI对病变的定位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的X线、CT、MRI、CDU表现。结果X线显示病变邻近骨质改变6例。CT显示软组织团块影71例。28例血管瘤中,MRIT,WI呈较高信号(接近脂肪信号)24例,呈高信号(高于脂肪信号)4例;43例血管畸形中,T,WI呈较高信号4例,呈高信号39例。28例血管瘤中,CDU血管密度/〉5条/cm^223例,血管密度〈5条/cm^25例;43例血管畸形中,血管密度≥5条/cm^21例,血管密度〈5.5%./cm^242例。结论X线、CT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鉴别诊断价值有限,MRI、CDU对其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CDU是诊断血管瘤的首选方法,MRI是血管畸形术前必要检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2例脑血管畸形MRI表现,其中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4例,隐匿性动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血管瘤2例。脑血管畸形MRI表现为:动脉瘤呈囊状或梭状无信号影。动静脉畸形为成团的点、条状无信号影。海绵状血管瘤和隐匿性动静脉畸形表现为中心高信号,周边为环状或弧形低信号。静脉血管是单根条状元信号影。本文讨论了MRI诊断及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