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用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上清液sFas含量。结果表明:加入IFN-α后,CML—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改善,Ph^1(+)细胞比例随IFN—α浓度增加而减低;培养细胞Fas的表达上调,sFas含量却下降,FasL表达阴性,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IFN—α在改善CML-DC表型同时,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细胞凋亡,使Ph^1(-)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CD1a,CD83,CD86,HIA-ABC,HIA-DR,CD54)。MTT法检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结果表明: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所诱导出的DC,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1);IFN-α+GM-CSF组DC表达HLA—ABC、HLA-DR明显高于IL-4+GM-CSF培养组(P〈0.05);而IFN-α+GM-CSF4-IL-4组DC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均高于其它细胞因子组合组(P〈0.05)。干扰素耐药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水平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A、B、C各组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在IFN-α+GM-CSF4-IL-4因子组合条件下无明显差异。结论: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有IFN-α的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DC,且表达较高的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MLR,表明干扰素治疗CML的机理可能与DC有关,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增强内源性DC功能可能提高CML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无血清培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树突状细胞(DCs)并观察其杀瘤效应。方法小牛血清(FCS)、无血清(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DCs,以SCF,GM—CSF,TNF—α,IL-4(A)与GM—CSF,TNF—α,IL-4(B)两组不同的细胞因子作对照。结果SFM同FCS培养体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体血清体系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ML—DCs HLA—DR高表达(〉50%),CD80,CD83舜口CD86表达比例不高(〈50%)。CML—DCs能刺激正常人T淋巴细胞增殖,但增殖倍数不高。经10~12d培养,5例CML—DCs行染色体G显带分析,含Ph染色体比例分别为100oA3例,98%及60%各1例,同培养前标本携带Ph比例基本吻合。在效靶比40:1,以CML—DCs同自身T细胞,自体Ph叶。单个核细胞(MNCs)共孵育,测其杀伤率为(38.5士6.5)%。结论建立了CML—DCs无血清培养方法。CML—DCs携带Ph染色体,能刺激自体T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4.
PD-L1阻断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性死亡-1配体-1(PD-L1)作为近年来发现的B7家族新的成员,已被证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高表达PD-L1可能是影响其功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试图阻断PD-L1在DC上的表达以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免疫刺激功能。应用人rhGM-CSF、rhIL-4及TNF-α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ML)分化DC,观察给予加或不加PD-L1单克隆抗体对DC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及PD-L1,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FN-γ、IL-2和IL-10的水平。结果显示,负性调节分子PD-L1随着慢性髓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CML-DC)成熟表达不断升高,阻断PD-L1能增强CML-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促进T细胞分泌IFN-γ和IL-2并抑制IL-10的产生(p<0.05)。结论:阻断PD-L1可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功能,为白血病DC瘤苗治疗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体外诱导和鉴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CML—DC),并探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总RNA体外转染对其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l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14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rhIL-4、rhGbl—CSF、rhTNF-α诱导培养CML—DC。分别于培养第1、3、6、14d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表型,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核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Il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并于CML-DC培养第5d,加人CML细胞总RNA脂质体转染,或裸总RNA转染,或不加任何试剂继续培养的DC,共三种CML—DC.分别致敏T淋巴细胞.另设以IL-2培养的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的致敏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CML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前CDlct、CD83表达均在5%以下。而诱导成熟的CML—DC细胞CDla、CD8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3~3.43%、26.76+2.79%,较诱导前均明显增高(P〈0.01)。CML-DC细胞均存在Phl染色体,并表达bcr-abl融合基因。总RNA脂质体转染CML—DC、裸总RNA转染CML—DC、单纯CML—DC分别致敏的T淋巴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CML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75.33±3.11%、37.23±2.92%、29.62±1.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9.87+3.43%,P〈0.01)。总RNA脂质体转染的CML—DC所诱导的CTL杀伤活性最强.与后三组杀伤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ML—DC既具有CML白血病源性.又具有DC细胞的特性,并能诱导特异性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经脂质体转染CML细胞总RNA可以提高CML-DC介导的CTL特异性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趋化因子、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功能的影响,取13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小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CML来源的DC,以rhSCF、rhFlt3L作为扩增体系的细胞因子,加入rhGMCSF、rhTNFα、rhIL4,加或不加rhIFN-α诱导DC的生成,培养2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MLDC分泌MIP3-β的含量,MTT法检测CMLDC刺激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IFN-α组培养所获DC表面CD86、CD83、CD40、MHCⅠ类分子、CCR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表达MIP3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IFN-α可能部分通过纠正CMLDC的免疫表型以加速CMLDC的成熟,增强CMLDC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从调节脾脏树突状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防治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卡巴胆碱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11c、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IL-12p70的阳性细胞率。结果注射LPS后,脾脏DC数量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DC表面分子MHC-Ⅱ和cD86表达以及IL-1β和IL-12p70阳性细胞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脓毒症组比较,卡巴胆碱组脾脏DC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表面分子MHC-Ⅱ和CD86表达及IL-1β和IL-12p70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卡巴胆碱能降低DC活性,有助于减轻脓毒症早期过度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索钙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了解诱导产生P210蛋白的情况和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针对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CI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诱导CML病人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和变化过程;用Western blot检测CML特异的肿瘤标志物P210蛋白在DC中的表达;通过乳酸脱氢酶(LDH)实验评估CI诱导的CML—DC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抗C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CML细胞经CI和GM—CSF联合诱导96小时后在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DC典型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83、CD86、CD80、HLA—DR、CD40等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显著提高;Western blot实验表明,生成的CML—DC有P210蛋白的表达,与未经诱导的CML单个核细胞比较,用CI和GM—CSF联合诱导生成的CML-DC的P21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LDH实验表明,这些CML—DC刺激的自身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用CML细胞刺激的自身T细胞。结论:CI和GM—CSF联合能快速诱导CML细胞分化成DC,这些CML—DC表达CML细胞特异的肿瘤标志物P210蛋白,但其表达水平较未经诱导的CML单个核细胞低;CML细胞经诱导生成的CML—DC能够刺激自身T细胞产生抗白血病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几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NJ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1L-4、IL-10、IL-2、IFN-1,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Dc相比,PUVA—SP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2.28VS37.67±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VS69.58±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VS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28.18±4.55VS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春型双歧杆菌对过敏性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CD86和HLA-DR及其分泌IL-1βI、L-6I、L-10、IL-12、IL-23和IFN-γ的影响。方法从15名过敏性哮喘儿童和15名非哮喘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DC,分别加入青春型双歧杆菌或脂多糖(LPS)后继续培养DC 2天,①每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86和HLA-DR的分子表达;③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I、L-23和IFN-γ的水平。结果①DC经双歧杆菌和LPS分组处理后第2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双歧杆菌组和LPS组的DC突起均较空白组明显,具有突起的细胞数量较空白组增多,而双歧杆菌组与LPS组比较,LPS组有突起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提示DC过度生长。②双歧杆菌刺激后,哮喘儿童DC表面CD86表达明显增高,HLA-DR表达无明显变化,非哮喘儿童CD86和HLA-DR表达均无明显变化;LPS刺激可明显增加哮喘儿童和非哮喘儿童CD86和HLA-DR的表达。③双歧杆菌刺激哮喘儿童DC分泌IL-12、IFN-γI、L-1β及IL-6水平增高,刺激非哮喘儿童DC分泌IL-12I、L-10I、L-1β及IL-23水平增高。结论①过敏性哮喘儿童DC表面CD86的表达可能存在缺陷,双歧杆菌能适度上调其表达,在DC的成熟过程中可能起调节作用。②双歧杆菌能刺激过敏性哮喘儿童DC分泌IL-12和IFN-γ,从而改变Th2优势分化,纠正Th1/Th2失衡。③过敏性哮喘儿童DC分泌IL-10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④双歧杆菌可能通过刺激哮喘儿童DC分泌IL-1β及IL-6增高,达到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TNF-α和LPS刺激结核病患者树突状细胞成熟效果。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以rhGM-CSF和rhIL-4诱导培养,于培养第7天分别加入rhTNF-α和LPS,培养至第11天提取细胞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IL-12p40、IL-12p35和CCR7的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结果树突状细胞经LPS刺激后,其IL-12p40、IL-12p35和CCR7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经TNF-α刺激后的表达量(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LPS刺激后DC分泌IL-12p70水平明显高于rhTNF-α刺激后的分泌水平(P<0.05)。结论对于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LPS比TNF-α有着更强的刺激作用,能更好地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2.
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特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探讨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G—PB)和骨髓采集物(G—BM)免疫学特性影响的异同。用MTT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复合物(ELISA)法检测G—PB和G—BM中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4、IFN-7的分泌,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移植物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亚群、单核细胞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结果表明:G—PB中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DC1、DC2以及单核细胞的含量,CD4/CD8的比值高于G—BM(P〈0,001)。G—PB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于G—BM(P〈0.05);每微升G—PB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量均明显高于G—BM,且G—PB中IL-4/IFN-γ比值小于G-BM(P〈0.001),DC2与T淋巴细胞的比值也低于G—BM(P〈0.01);而G-PB中CD4^+、CD8^+细胞上CD28表达的百分比和总体表达均高于G—BM(P〈0.001)。结论:rhG—CSF体内应用诱导G—PB和G—BM产生的T细胞免疫低反应性是有差异的,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G—PB和G—BM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程度不同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540-4542
目的探讨Th1、Th2和Th17细胞及CCR4、CCR6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5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中IFN-γ、IL-10和IL-17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CR4和CCR6的表达。结果与健康组比较,RA活动期患者血清中IFN-γ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4的水平,RA活动期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6的水平,RA活动期和健康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A血清中IL-17的表达与CCR4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CCR6的表达水平和CD4+CCR4+CCR6+T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CCR4、CCR6与RA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PIR—B)在小鼠树突细胞(Dc)上的表达及其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DC2.4为C57BL/6小鼠来源的不成熟的DC株。脂多糖(LPS)刺激48h为成熟DC(mDC)。分别以重组小鼠IL-10(rmlL-10)、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诱导DC2.4为耐受性DC(T—DC),体外化学合成PIR—B特异性RNA小干扰分子(siRNA),以Lip2000转染DC2.4(si.Dc),分别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maiL-10、rhTGFβ1、LPS及PIR—B特异的siRNA对DC2.4上PIR—B表达的变化。以。H—TdR标记检测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反应(MLR),ELISA法测定MLR上清中IFN-γ的水平变化。结果RT—PCR、Westernblot结果显示DC2.4表达PIR—BmRNA及蛋白相对值为0.51±0.08和0.58±0.23;mlL-10、rhTGFβ1诱导的T—DC上PIR—B的mRNA及蛋白表达相对水平均明显升高,相对值分别为0.85±0.07和0.87±0.14;0.79±0.10和0.85±0.34(P值均〈0.05),LPS刺激的mDCPIR—BmRNA及蛋白表达则降低(0.35±0.10和0.32±0.04,P〈0.05),转染PIR—B特异性siRNA后DC2.4上PIR—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受抑,干扰48h后分别下降了78.9%和74.2%(P〈0.05)。正常DC2.4可以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LPS—DC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其反应体系中的IFN-γ水平明显升高;T—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其反应体系中的IFN-γ水平明显下降;而转染PIR—BsiRNA后,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得到明显恢复,其反应体系中的IFN-γ水平明显回升。结论高度表达免疫抑制性受体PIR—B是小鼠DC获得免疫耐受的共同特征及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dipeptide,MDP)激活NOD2信号通路对白血病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免疫调控影响。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us,PBMNC),体外给予3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d,第5d给予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致敏DC,DC诱导成熟后,给予MDP(2000ng/ml,24h)刺激各组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NOD2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DC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各组DC培养上清中IL-12和p40表达。结果显示:MDP作用于经不同方式处理的DC后,可以刺激NOD2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以负载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并给予MDP刺激DC组(致敏DC4-MDP组)最高,其显著高于仅给予MDP刺激无负载抗原DC组(DC+MDP组)和无MDP刺激致敏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表面分子(HLA-DR、CD80、CD83、CD86、CD40)在致敏DC+MDP组表达明显高于DC4-MDP组和致敏DC组,未处理DC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地发现,致敏DC-4-MDP组分泌细胞因子IL-12p40最高为(898.30±61.08)pg/ml,显著高于DC4-MDP组(573.86±32.09)pg/ml和致敏DC组(365.03±28.8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P可明显上调致敏DC中NOD2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促进致敏DC表面HLA-DR、协同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表达及炎性因子IL-12和p40分泌。本研究有望为DC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短波辐射对HBV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DC)分泌白介素-12(IL-12)及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1的影响,从而探讨短波辐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HBV转基因小鼠20只,将其随机分为短波组和空白对照组,另取10只健康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短波组小鼠给予短波辐射。各组小鼠分别于实验进行10d后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DC分泌IL-12以及在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1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短波组DC分泌IL-12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短波辐射能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L-10(P〈0.01),并同时提高IFN-1水平(P〈0.01)。结论 短波辐射能显著上调HBV转基因小鼠DC功能,对HBV所致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IFN-γ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IFN-γ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o),然后将Mo与GM-CSF,IL-4体外培养7 d,并于培养第5 d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γ(1×106 U/L和2X106U/L)共同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膜表面CD83和MHC-DR表达,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 p40 p70的含量.结果 两种浓度的IFN-γ均可显著刺激DC表达CD83和MHC-DR,分泌IL-12 p40 p70,增强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尤以IFN-γ 1×106U/L作用更强.结论 IFN-γ可以有效促进MODC的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前S1(preS1)蛋白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分别从正常健康人(10例,对照组1)、preS1蛋白阴性CHB患者(10例,对照组2)和preS1蛋白阳性CHB患者(10例,实验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o),然后将Mo与GM-CSF,IL-4体外培养12d,并于培养第6d加入IFN-γ共同培养,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 p40+p70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reS1蛋白阳性CHB患者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 p40+p70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而与preS1蛋白阴性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的免疫功能低下;在CHB患者HBV持续感染时期,其外周血DC的功能状态与PreS1阳性与否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自体自然杀伤(NK)细胞体外扩增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用干细胞培养液(SCGM)在37℃、5%CO2、饱和湿度培养条件下以rhIL-2体外扩增NK细胞10天后,将自体DC与NK细胞以5:1(5:1组)和1:1(1:1组)的比例混合继续培养。14、21天时计算5:1组、1:1组和对照组的NK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CD3、CD56/16的表达,MTT法检测NK细胞的功能,ELISA法检测各培养组上清液中TNF-α和IL-12p70的含量。结果表明:14天时5:1、1:1组和对照组的扩增倍数分别为29.25±4.01、21.23±2.91和16.26±1.58,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不同时间比较,14天时扩增倍数最高(P〈0.05)。14天时3组CD3^-、CD56/16^+表达率分别为(64.6±7.8)%、(50.6±8.7)%和(34.8±5.1)%,5:1组表达率最高(P〈0.05)。14天时3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87.4±6.8)%、(75.4±6.3)%和(63.7±3.8)%,5:1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其它2组(P〈0.05)。5:1组上清液中TNF—α和IL-12p70的含量均分别高于其它各组(P均〈0.05)。结论:DC与NK细胞混合培养,能以比例依赖的方式增加NK细胞的扩增倍数,增强NK细胞的功能。DC增加NK细胞的扩增倍数与DC分泌的IL-12有关,NK细胞功能增强与NK细胞分泌的TNF—α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的RPMI1640+10%FBS培养液中培养4天,收获贴壁细胞,实验分4组:DCⅠ组:仅含DC;DCⅡ组:DC+Se(0.5μmol/L);DCⅢ组:DC+K562细胞裂解液;DCⅣ组:在DCⅢ组中加入Se(0.5μmol/L)。在培养的第7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型CD1a、CD40、CD83、CD8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CTL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含量。结果表明:各组DC均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均较培养前集落增多。DCⅠ组和DCⅡ组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细胞集落数量增加,悬浮细胞比例增加。各组DC细胞的CD1a、CD40、CD83、CD86表达率较PBMNC明显增高(P〈0.01),各组间DC细胞的CD1a和CD4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CD83和CD86的表达率均高于DCⅠ组和DCⅡ组(P〈0.01),DCⅠ和DCⅡ以及DCⅢ和DCⅣ两组之间CD83和CD86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各组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15.3±2.3%、26.3±3.7%、28.2±4.5%和36.2±3.7%,均明显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5.9±2.4%)(P〈0.01),DCⅣ组的CTL效应最强,高于DCⅠ、Ⅱ、Ⅲ组(P〈0.01),DCⅡ和DCⅢ组的CTL效应也高于DCⅠ组(P〈0.01),而DCⅡ和DCⅢ两组间CTL效应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为256.96±64.2、328.12±43.9、322.98±53.5和353.85±46.2pg/ml,均显著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