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野生来源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性能及仔獭的哺育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经济实用、规模化的繁殖方法,取代以往从野外获取试验用旱獭的方式。方法 提供适合的饲养环境和条件,由母喜马拉雅旱獭自然哺育新生喜马拉雅旱獭,统计怀孕率、产仔数、成活率、观察仔獭生长情况。结果 建立了56对旱獭繁殖群,成功离乳92只F1代旱獭,自然繁殖成活率为90.76%。目前已建立野生来源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群50对,F1代繁殖群20对,为建立达到标准要求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奠定了基础。结论 该方法的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率和成活率较高,成本低且操作简单,为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树鼩体内的鞭毛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基因分析鉴定。方法 取树鼩回盲部内容物和粪便经过滤离心处理直接涂片和碘液染色镜检,传统方法提取虫体总DNA,PCR扩增该鞭毛虫的18S rRNA,测序后经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MEGA5.1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形态学观察表明树鼩体内的鞭毛虫为三毛滴虫;测序分析表明树鼩鞭毛虫序列18S rRNA与已报道的胎儿三毛滴虫18S rRNA(AY754332.1)同源性高达99%。结论 树鼩体内可感染胎儿三毛滴虫,研究结果为树鼩的寄生虫学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建立清洁级子午沙鼠种群奠定基础,为制定子午沙鼠寄生虫检测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封闭群子午沙鼠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胺菊·氯菊酯、吡喹酮、替硝唑三种药物,分为高、中、低剂量对子午沙鼠用药,观察子午沙鼠体内外寄生虫驱除情况。结果 在子午沙鼠体内检出鼠三毛滴虫和短膜壳绦虫两种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有鼠肉螨。高、中、低剂量组能不同程度杀死子午沙鼠体表食肉螨,鼠肉螨用1%的胺菊·氯菊酯药浴子午沙鼠三次即可驱除子午沙鼠体表的鼠肉螨,有螨动物只数为零。吡喹酮中剂量组(31 mg/kg)有完全杀死子午沙鼠体内短膜壳绦虫的作用,且为最佳给药剂量。替硝唑中剂量组(42 mg/kg)为净化子午沙鼠体内鼠三毛滴虫的最佳剂量。结论 现有的子午沙鼠体内有鼠三毛滴虫和短膜壳绦虫感染,体外有鼠肉螨寄生,三种抗寄生虫药物具有选择性驱除这些寄生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人、牛、羊)和泡状棘球蚴生发组织及原头蚴接种试验动物304只(小白鼠243只、灰仓鼠40只、家兔6只、家犬5只、家猫1只、羔羊5只、金色地鼠4只)。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经腹腔接种小白鼠158只,感染率为28.5~93.3%,感染灰仓鼠40只,感染率为36~37.5%。6只家兔被感染3只,6只羔羊多次接种棘球蚴不被感染,不论用人、牛或羊的原头蚴,虽可感染某些试验动物,但不能在其体内发育为有头囊。用泡状棘球蚴的组织移植较悬液易于使小白鼠或灰仓鼠感染,并可随转种代数的增加其感染率也增高,发育速度也加快。新疆的灰仓鼠可作为泡状棘球蚴的良好宿主,棘球蚴可在其体内迅速发育,并可较长期的保存虫株,为一良好试验动物。  相似文献   

7.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病宿主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昆明种小鼠观察20周,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CD8+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细粒棘球蚴感染后的小鼠,于2周时CD4+、CD8+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P<0.01),随后CD4+的百分率逐渐降低,CD8+的百分率逐渐增高,至感染16周后,CD4+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CD8+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1)。结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早期以CD4+细胞反应为主,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8+细胞为主,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细粒棘球蚴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和比较人工饲养正常毛色与白化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学指标,为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21只3岁龄健康、成年白化旱獭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白化旱獭和正常毛色旱獭比较显示,除淋巴细胞百分率(t=2.154)和单核细胞百分率(t=1.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化旱獭雌性与雄性间比较,淋巴细胞百分率(t=2.693)、单核细胞百分率(t=2.796)、总胆红素(t=3.282)、白蛋白(t=2.784)和肌酐(t=3.174)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色表型变异对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生化水平没有直接影响;初步建立了健康成体白化喜马拉雅旱獭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参考值,为该动物实验动物化及其它应用性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方法 选用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生化基因位点,采用蛋白质和同工酶醋酸纤维电泳的方法,对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进行生化基因位点检测.结果 建立了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25个生化基因位点,分析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黄地鼠白化突变系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结论 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白化地鼠与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泡型包虫病治疗较为棘手,特别是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往往侵犯肝脏内的大血管及胆道,很难根治性切除,肝移植可能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泡球蚴肝移植不同于以往疾病条件下的肝移植,因为此时的肝移植患者既是受体,又是宿主,所以在患者体内可能会同时发生两种免疫学现象,一是肝移植排斥反应,另外一个是寄生虫免疫逃避现象。本课题组建立了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模型,对泡状棘球蚴感染能否延长大鼠肝移植物的存活以及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不同群体树鼩弓形虫的感染情况,为建立树鼩寄生虫学监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从野外来源、人工驯化一年和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三个树鼩群体中,随机采集动物全血样本各4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弓形虫抗体,PCR 方法检测其核酸,根据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树鼩弓形虫的感染情况。结果IHA 和 PCR 检测结果显示,120份树鼩血样均为阴性,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本次调查三个群体来源的树鼩均未感染弓形虫,树鼩对弓形虫的易感情况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和感染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野生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感染肠道蠕虫的主要种类并进行鉴定,为今后树鼩寄生虫检测提供形态学参考,为实验树鼩寄生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3只野外来源的树鼩新鲜粪便,虫卵采用常规粪便直接涂片以及孵化后显微镜观察;绦虫采用压片、固定染色,以及线虫经透明后体视镜观察,虫卵与成虫相对应鉴定。结果野生树鼩肠道蠕虫的总感染率为75.86%,主要感染种类有3种,经鉴定为长膜壳绦虫、奇口线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7.67%,30.06%和51.52%。三种蠕虫的混合感染率为4.55%。两种线虫虫卵在树鼩粪便中多为含胚胎形态。结论野生树鼩肠道蠕虫的感染率较高。对野外引入的新种源必须隔离检疫,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鼠管状线虫进行分子鉴定和感染调查,为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923批5199只SPF动物(包括:1批5只猴,3批25只小型猪,28批55只兔,13批248只地鼠,37批198只豚鼠,93批459只大鼠,742批4179只小鼠,5批25只鸡和1批5只鸭)和145批1389只清洁动物(包括:1批3只兔,4批31只地鼠,16批157只豚鼠,32批268只大鼠和92批930只小鼠)来自全国50个不同的厂家。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鼠管状线虫感染筛查。应用多重PCR和测序技术,鉴定分离的鼠管状线虫ITS(内转录间隔区)、28S rRNA(28S核糖体RNA)、nad1(NADH脱氢酶亚单位1)和cox1(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亚基1)基因,从分子水平上确证鼠管状线虫感染。结果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从动物中检出鼠管状线虫的虫卵、幼虫和成虫。根据鼠管状线虫的卵细胞、幼虫、雌雄成虫的大小和形态来鉴定虫种。应用多重PCR测序技术,能从分离的单个鼠管状线虫的虫卵、幼虫和成虫中鉴定出ITS、28S rRNA、nad1和cox1基因,与其他不同种属的寄生虫无交叉反应。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从5199份SPF和1389份清洁动物样本中分别检出鼠管状线虫阳性样本285份和135份。应用多重PCR和测序技术,鉴定证明这些阳性样本中确实含有鼠管状线虫特异性的DNA。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动物分离的鼠管状线虫的ITS、28S rRNA、nad1和cox1部分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达100%。SPF和清洁动物的鼠管状线虫感染率分别为5.5%(285/5199)和9.7%(135/1389)。结论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联合多重PCR测序技术能够快速精准检测鉴定出鼠管状线虫。鼠管状线虫的人兽共患本质可以视作为公共卫生的一个预警。良好的动物质量控制对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和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中国SPF和清洁动物的鼠管状线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感染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精神病患者的弓形虫感染情况,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精神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精神病患者血清的弓形虫IgG抗体、弓形虫IgM抗体和弓形虫循环抗原(CAg)。结果 196例精神病患者中检出弓形虫感染阳性29例,阳性率为14.80%;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省部分地区精神病患者中弓形虫感染率高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弓形虫感染是否精神疾患的病因之一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15.
弓形虫病基因诊断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稳定的PCR法,用于弓形虫病诊断。方法:选择与合成引物并确立最佳扩增条件,用PCR法检测实验感染鼠血液中弓形虫DNA,并与ELISA法检测循环抗原(CAg)作比较。结果:该PCR检测弓形虫DNA法特异性强,对其他7种寄生虫DNA均不扩增;敏感性高,可检测到0.2pg DNA;检测急性感染弓形虫小鼠血液最早于感染后第2天出现用性,与ELISA法查CAg比较。PCK检测弓形虫DNA法阳性出现时间早、检出率高。结论:该PCR法可应用于弓形虫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assess the knowledge of Abaye Deneba community members regarding intestinal parasites and prevalence of 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s.MethodsKnowledge about intestinal parasites was assessed by administering a questionnaire to 345 randomly selected household heads. Parasitological stool examination of 491 randomly selected individuals was done using the formol ether concentration technique.ResultsKnowledge of the Abaye Deneba community about parasitic diseases such as schistosomiasis, amoebiasis, ascariasis and taeniasis was very low. However, 204 (59.3%) members correctly responded that the cause of giardiasis is related to contaminated water and 176 (51.2%) knew how to prevent it. In some cases, respondents did correctly identify causes, symptoms of intestinal parasite infection and ways to prevent it, but they did not accurately link it to the appropriate diseas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intestinal parasite species. Among the 491 stool samples examined, 50.2% of study participants showed infection with at least one intestinal parasite. Schistosoma mansoni was the most prevalent (41.3%) followed by Trichuris trichiura(9.4%), Ascaris lumbricoides (8.4%), Taenia saginata (2.4%),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2.0%) and hookworm (0.4%). Prevalence of schistosomiasis was highest in men aged 15–24 years.Conclusions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 is highly prevalent in communities of the Abaye Deneba area. Nevertheless, the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 about the parasite is less.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ve chemotherapy, supplement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provision and use of sanitary facilities would be recommended to reduce morbidity and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7.
1 目的 探讨新疆灰旱獭高原低氧适应性改变致右心室重构组织学改变。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新疆灰旱獭右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同时应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室肌结构和纤维化程度变化。结果 心肌细胞肥大,胶原纤维增多,右心室肥厚指数、体重指数明显增高。CX43蛋白表达减少和(或)分布的改变。结论 高原低氧致新疆灰旱獭右心室结构重构,可作为研究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宋涛  韩辉  尹峰  朱静 《黑龙江医学》2009,33(8):573-574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自发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15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149例急性脑外伤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脑脊液的弓形虫感染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脑脊液中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G和IgM以及循环抗原CAg的阳性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脑脊液中,弓形虫抗体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5.48%和5.47%;弓形虫抗体IgM的阳性率分别为25.81%和6.04%;弓形虫CAg循环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0。研究组脑脊液的IgG、IgM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脊液的CAg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形虫阳性感染者较阴性感染者更易发生自发脑出血,筛查脑脊液中弓形虫IgG、IgM抗体,可能有助于临床自发性脑出血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