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活着就要吃饭,怎么吃,却有大学问。比如一天应该吃多少种食物就有不同的见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认为,食物多样化是膳食平衡的基本途径。推荐每天每人吃的食物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几十年来,摄入多样化的食物有利长寿,也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公共卫生建议。不过,最近美国心脏协会在著名医学期刊《循环》上发表论文称,  相似文献   

2.
正健康早餐什么样?目前,营养专家一致认为至少要包含3类食物:一是淀粉类主食,比如面包、杂粮粥等:二是蛋白质类食物,如奶类、蛋类、豆制品等;三是水果和蔬菜。不过除了这些,早餐也可以吃点薯类代替一部分主食。薯类家族的成员包括马铃薯、甘薯(包括白薯、红薯、紫薯)、土薯(包括山药和芋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每天摄入薯类50~100克。早餐吃薯  相似文献   

3.
大蒜:蒜是保健食物,它能带走有损心脏的胆固醇;蒜能降低引起心脏病的物质低密度脂蛋白;还能够降低血小板的粘滞性,阻止血液的凝固,预防血栓的形成。每天至少吃1至3瓣大蒜,最好是未经加工或未除蒜味的大蒜,这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饮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疗法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严把病从口入关,选购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机会。饮食疗法是糖尿病非药物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吃饭”的基本知识病人必须掌握。有些病人以为吃粮食血糖就会升高。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老年人平衡膳食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核心内容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老年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平衡膳食包含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来实施,其中谷类、薯类和杂豆居底层,老年人每天应吃200g~35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分别吃300g~500g和200g~350g;畜、禽、肉、水产品、蛋等动物性食物居第三层,  相似文献   

6.
正您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我家孩子胃口不好,经常感冒发烧","吃点中药吧";"我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每天都很疲惫","吃点中药吧";"我最近时常过敏","吃点中药吧"……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根基,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它流传在大街小巷,寓于生活的智慧之中。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药物养生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7.
中医强调阴阳调和:体质偏热的人要多吃寒凉性食物,即"热者寒之",体质偏寒的人,自然要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即"寒者热之"。你是什么体  相似文献   

8.
周涛 《养生月刊》2015,36(2):176-178
笔者已逾古稀之年,比较注重养生.平时,爱听老友们谈论保健之道,闲暇里,好看报刊上介绍老年养生方面的文字.不久前的一天早晨,当我接过邮递员送来的报刊时,立即被其中一份刊物上的养生专版吸引住了.在《名人养生》专栏里,简洁地介绍了世纪老人杨绛先生的养生经验,题目是“杨绛,102岁每天还要有进步”.文中在讲述先生关于如何养生时,这样写道,杨绛先生“现在每天锻炼身体,对着镜子做八段锦,还坚持写书法.  相似文献   

9.
<正>演唱京剧,表演相声、快板……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观赏的老人们喜笑颜开。这是2015年3月21日天津老魏茶舍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马三立老人园献爱心送欢乐"活动的场景。马三立老人园,是以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名字命名的。马三立曾于89岁时登台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享有90岁高龄。他的健康长寿,得益于"每餐荤素搭配"。1914年,马三立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回族家庭。他从小养成了清真饮食的习惯,讲究营养平衡,坚持每餐荤素搭配。《当代高龄名人谈养生》一书中,写及马三立的"吃什么,怎么吃":"在饮食  相似文献   

10.
刘萍 《吉林中医药》2001,21(5):60-60
1 保健中药的起源 保健中药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然要猎取食物。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使体力增强,疾病减少,遂由无意识的偶然食用到有意识的主动寻求,经过一段相当长的经验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药物,这就是保健中药的萌芽,古人所称“医食同源”即反映了这一实况,也反映了保健中药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部集《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约500…  相似文献   

11.
“中药基本知识讲座”和“中药应用问答”是北京中医学院翁维健等特为本刊编写的。内容丰富,本刊将逐期刊载供读者参考。文中有些术语对初学者来说不好懂,请同志们查一查《简明中医辞典》这一类工具书,为省篇幅,不作注释了。“古代药学家事略”由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撰写,由尚志钧核校,耿鉴庭审订。准备写100个人,全文2~4万字,写成后冉小锋将收入他编的《中药大辞典》(此书82年可出版)。“事略”今后将在本刊连载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国务院办公厅年初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针对居民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目标。《纲要》提出食物消费量目标。就是说,国人一年吃什么、吃多少,可以用数字表达出来。具体是:到2020年,全国人均  相似文献   

13.
饮食的细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素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营养素就没有健康。成人身体已不再生长,要根据热能的消耗量来决定热能的摄入,也就是“量出为入”,使身体热能收支平衡,这样才能保持适当体重,保持健康。摄入量过多或过少,吃的比例不对,就会失去平衡,也会没有健康。为了营养平衡,饮食必须合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薯类;(3)每天吃奶及豆类、豆制品;(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及荤油;(5)吃清淡及少盐膳食;(6)食量和体力活动相适应,保持适宜体重;(7)饮酒限量;(8)吃清洁卫生的食物。此外…  相似文献   

14.
<正>素食名人,如何界定呢?目前尚没有被普遍认可的标准。一位素食专家在他的书中介绍素食名人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凡是没有终身素食或早年素食晚年开荤的人没有写;有些名人受资料限制没有写;受佛教影响而成为素食者,限于篇幅,没有写;拿不准的不写。据此,他在书中介绍了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的14位名人。限于这一时期的素食名人研究和写作原则,他在"素食名人介绍"中没有写及1500年前的"素食皇帝"梁武帝。梁武帝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创建  相似文献   

15.
许力行 《养生月刊》2012,33(6):544-545
姜是人们非常熟识的辛辣类蔬菜。常吃姜能除百疾而长寿。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曾记述,钱塘净寺的一位和尚,虽然年已八十,但面色如童,"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撤姜食,不多食姜"的经验,他一年都离不开姜。在那个颠簸流离的时代,孔子竟活了七十三岁高龄,这与其食用生姜是有密切关系的。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夏季天气多闷热潮湿,吃姜可暖胃开窍,促进身体祛湿排毒,有益身体健康。因为生姜是助阳食物,可温补阳气,也符合"春夏养阳"之理。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要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心知";"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与时俱进,焕发"治未病"理念的璀璨光辉。  相似文献   

17.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寿超百岁,是古代有名的老寿星。在他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很多饮食保健方面的论述,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在古代那种战乱频繁物质贫乏的艰苦条件下,能寿超百岁,关键之一就是他非常重视饮食和保健。他在《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孙思邈还非常重视食疗,他  相似文献   

18.
养生月报     
《科学养生》2013,(7):32-33
饮食影响睡眠长短美国《食欲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们每天从食物中获取多少热量,会影响其睡眠时间长短:爱吃高热量食物的人,每天睡眠时间较短(每晚睡5~6个小时);摄取热量适中的人,睡眠时间最标准(每晚睡7~8个小时);吃素食太多,热量摄取严重不足的人,睡眠则很不平衡,要么极短(每晚睡不到5个小时),要么较长(每晚睡9个小时以上)。研究还显示,人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和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元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4,(2):112-112
<正>2013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王君平的文章说,一位妙龄女孩为治便秘,每天吃十多片牛黄解毒片,一直吃了两年,解毒药最终变成了毒药。嘶哑的嗓音、全身如癞蛤蟆似的皮肤、稀疏的头发,表现出典型的砷中毒。"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上述例子中,牛黄解毒片即含砷。不只是牛黄解毒片,列入《中国药典》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6月23日讯: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贫困地区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掌握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意见》指出,健康扶贫工程要积极提升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