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输血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全血或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观察患者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结果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滤过率99.7%(P〈0.05)、血小板滤过率96.5%(P〈0.01),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输血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输血性免疫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输血,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1例,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1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2例,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常规输血方式,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肖乐宇  歧红阳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77-1978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后血液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输用去除白细胞血液对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BTR)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的血液80袋(400ml/袋),分为2组(40袋/组),一组过滤白细胞(过滤组),留取过滤前后血样,测定血液的各项指标,另一组不过滤(对照组)。将医院提供的80例患者分为2组,一组输用对照组的血液,另一组输用过滤组的血液,输血过程中观察是否出现NHFFR。结果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滤除白细胞及大部分血小板,对红细胞影响较小。对照组NHFF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x^2=4.50,P〈0.05)。结论过滤白细胞能显著降低临床NHFFR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741-1742
目的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输血,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输血后发热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发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后发热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肿瘤患者50例,收治时间为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并将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观察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比较两组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平均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老年肿瘤患者,观察组老年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老年肿瘤患者(P0.05)。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缩短患者平均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方法选取100例输血病人,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结果无一例病人在输入当日及次日有任何输血反应及不适,检测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96.47%,红细胞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有选择性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IL)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200例肺癌患者,将其中肺部感染的108例患者作为感染组,92例肺癌无肺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PCT、IL及体温,根据感染组中患者转归,分为生存组80例与死亡组28例,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治疗前,治疗第2、4天及死亡前或者痊愈后血清PCT、IL值变化。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IL值以及体温分别为(18.26±7.48)ng/ml、(35.1±13.0)μg/L、(40.4±1.0)℃,与对照组血清PCT(3.56±1.02)ng/ml、IL(4.3±1.4)μg/L、体温(37.0±1.2)℃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治疗前血清PCT、I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CT、IL值水平的测定对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有较好的预警价值,是诊断肺部感染的敏感指标,可以作为诊断或者知道治疗肺部感染的辅助性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其反应发生率为15%~37%,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液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本文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未过滤白细胞输血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NHTR情况,同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者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器性能的质量评价方法,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患者安全输血. 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和Nageotte计数法测定过滤前后血液中白细胞浓度、血小板浓度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 结果滤过前后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浓度分别为(7.18±1.84)×109/L和(2.14±2.82)×106/L;白细胞滤除率99.97%;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6.86±54.23)×109/L和(38.19±11.82)×109/L,血小板去除率77.11%;过滤前后红细胞分别为(5.22±0.65)×1011/L和(4.67±0.612)×1011/L,红细胞回收率89.46%;滤过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降低. 结论该白细胞滤器能够滤除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输血患者感染机会;高效白细胞滤器的应用达到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减少医院输血后感染和并发症,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去白细胞输血以及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输血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对78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43例患者使用未去白细胞输血方法,为对照组;2016年2月—2017年1月的35例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方法,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过程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是33.02%,观察组是7.43%;对照组术后感染率是23.26%,观察组是5.71%;对照组转移复发率是32.56%,观察组是8.57%。观察组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以及治疗后转移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饮食干预对预防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初次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干预组(n=25)。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饮食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以及患者的主诉。结果: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5天、8天,干预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干预有助于预防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症,保证患者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498例成分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给予的处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49例。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3例,出现过敏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2例,出现过敏反应5例,出现支气管痉挛、休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预防作用,不推荐常规进行输血前预防性药物输注,科学合理地输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白细胞VCS参数的变化特点,探讨白细胞VCS参数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9例细菌感染患者为细菌组,117例病毒感染患者为病毒组,另以59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研究3组白细胞VCS参数变化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E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NE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NE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L、YV)、淋巴细胞乎均传导值(LYC)、淋巴细胞平均散射值(LY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OV)、单核细胞平均传导值(MOC)及单核细胞平均散射值(MOS).结果 细菌组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EV)为149.1±9.9、淋巴细胞平均传导值(LYC)为109.4±4.1、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OV)为169.9±9、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NEC)为147.7±4.5升高,单核细胞平均传导值(MOC)为123.4±4.2,均有所降低,其他变化不明显,病毒组LYC 103.5±3.8、MOV 167.2±4.3升高,LYC 103.5±3.8、MOC124.3±2.7降低,其他变化不明显;细菌组中白细胞>15×109/L组别NEV、NEC、LYV、MOV升高程度高于白细胞<15×109/L组.结论 白细胞VCS参数能较好地反应感染状态白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对细菌及病毒感染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磊  魏彪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787-3788
目的探讨吸脂中使用室温肿胀液与体温肿胀液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行吸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体温肿胀液皮下组织注入,对照组给予室温肿胀液皮下组织注入,观察两组患者注入肿胀液后20min、40min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体温及低体温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两个时间点的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注入肿胀液后20min、40min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6.05±0.76℃、36.32±0.81℃,患者术中体温低于36.5℃者16例,低体温发生率为32.00%,对照组患者在注入肿胀液后20min、40min的平均体温分别为35.24±0.54℃、35.68±0.63℃,体温低于36.5℃者37例,低体温发生率为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吸脂术中使用体温肿胀液有利于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低体温的发生,从而降低吸脂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9,(4):578-579
目的通过对比某三甲医院临床使用滤白RBC与悬浮RBC在发生FNHTR概率的差异以及输血次数,年龄因素的影响,评价滤白RBC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输注RBC的患者200例,分为悬浮RBC组和滤白RBC组,观察其FNHTR概率的差异,输血次数、年龄因素的影响。结果滤白RBC组的FNHTR发生率(2. 5%)与悬浮RBC组的FNHTR发生率(11. 7%)存在显著差异(P <0. 05); FNHTR发生率随输注RBC次数越多发生率越高(P <0. 05); FNHTR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不存在显著性(P> 0. 05)。结论滤白RBC预防发热输血反应上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是多次反复输血的患者的首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与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为RDS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1~2013年在医院出生并收治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97例,生后2 h取股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浆IL-6、IL-8水平。按是否发生RDS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为发生RDS患儿,其中轻度RDS 14例,重度RDS 17例;对照组66例为非RDS患儿。比较RDS与非RDS以及轻度RDS与重度RDS患儿的IL-6、IL-8水平。结果:观察组IL-6(1 952.3±243.3)pg/ml、IL-8(1 523.2±252.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7.8±11.5)pg/ml和(69.3±9.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重度RDS患儿IL-6(2 443.4±232.4)pg/ml、IL-8(1 776.5±243.3)pg/ml明显高于轻度RDS患儿(1 356.0±255.4)pg/ml和(1 235.6±26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测定血浆IL-6、IL-8水平可用来预测RDS的发病,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减少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1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1000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0例。对照组行单采血小板,试验组行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比两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凝血指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相较于单采血小板,可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三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的17 834人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12 279例患者行常规输血,5 555例患者行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常规输血与输少白细胞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输血患者相比,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中运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充分合理运用血液,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输血中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白细胞含量的血浆在输血过程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百分率,得出白细胞在输血反应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探讨白细胞过滤对减少输血反应的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 统计2001年2月~2003年2月间输入为过滤白细胞的血浆的100例受血者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所占百分比;统计2008年2月~2011年2月间,采用过滤法滤去血浆中白细胞后输血的100例受血者,其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所占百分比.结果 2001年2月~2003年2月间输入为过滤白细胞的血浆的100例受血者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为25例,占总人数的25%; 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间,采用过滤法滤去血浆中白细胞后输血的100例受血者,其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为5例,占总人数的5%.经统计学分析,前后两组的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出现百分率之间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过前后对比,在使用过滤法对血浆的白细胞进行过滤后,受血者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明显减少,百分率明显降低,说明通过过滤法降低血浆中白细胞含量可以有效的减少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发生,保护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综合康复的术中保温对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宫腔镜治疗的患者20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1例)和对照组(101例)。两组患者均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综合康复的基础上结合术中保温。观察两组患者应激反应、围术期体温、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如低体温、寒战与术后感染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肌瘤数目、肌瘤平均直径、单发子宫肌瘤及多发子宫肌瘤的数据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应激反应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2、-0.364、-0.129、-0.590,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平均心率(96.42±5.14)次/min、血糖(7.41±1.58)μmol/L、肾上腺激素(107.53±8.61)pmol/L、去甲肾上腺素(175.53±10.28)pmol/L;研究组患者平均心率(84.24±5.52)次/min、血糖(6.23±1.63)μmol/L、肾上腺激素(91.93±7.85)pmol/L、去甲肾上腺素(161.53±11.24)pmol/L。两组治疗后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研究组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29、5.224、13.456、9.237,均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前体温(36.78±0.32)℃,麻醉后10 min体温(36.51±0.41)℃,手术后20 min体温(36.59±0.43)℃,手术后4 h体温(36.86±0.42)℃;研究组患者手术前体温(36.24±0.51)℃,麻醉后10 min体温(36.08±0.50)℃,手术后20 min体温(35.76±0.47)℃,手术后4 h体温(35.51±0.44)℃。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前、麻醉后10 min、手术后20 min、手术后4 h体温均稳定且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4、6.683、13.094,22.305,均P<0.05)。对照组患者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22.63±2.76)h、麻醉后拔管时间(24.26±2.86)min、下床时间(17.35±2.74)h;研究组患者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26.73±2.63)h、麻醉后拔管时间(33.53±3.28)min、下床时间(25.64±3.21)h。研究组患者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麻醉后拔管时间及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20、-21.408、-19.741,均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低体温16例,寒战14例,术后感染8例,总发生率37.62%;研究组患者发生低体温3例,寒战2例,术后感染3例,总发生率7.92%。研究组并发症的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37,P<0.05)。结论基于综合康复的术中保温可以稳定接受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体温,缓解应激反应,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